首页 理论教育 刘秀的神道设教:东汉兴衰史中的明智决策

刘秀的神道设教:东汉兴衰史中的明智决策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建武二十二年,鄯善、车师等十八国联合派使者,各送一个王子到洛阳,请求遣子入侍、纳质称臣,希望刘秀能继续向西域派驻都护,镇压莎车国。对刚刚草创的东汉帝国来讲,刘秀这个决策是明智务实的,体现了他的柔道,他是想歇会儿再干。刘秀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最终,刘秀没有明确答复南单于,未置可否。刘秀听取太子刘庄的意见,果断拒绝。这是刘秀柔道的重点。

汉武帝以来,数世经营建立起的大汉帝国和附属国体系被王莽搞砸,西域很快又被匈奴控制,只有莎车国的老国王从小在长安长大,对大汉朝很有感情,英勇不屈地跟匈奴对抗,并保护着原驻守西域都护府的汉朝人员。老国王死后,他的儿子、孙子相继为王,继续带领数个周边西域小国,一起对抗匈奴,并跟当时的河西大将军窦融建立了联系。窦融承制封莎车国王为西域大都尉,名义上享有对西域五十五国的领导权。刘秀灭掉公孙述后,建武十六年(40),莎车国王派使者到洛阳朝见,希望被正式封为西域都护。刘秀没多想,以为西域都护已废置多年,他也没有兵力、财力可以投到西域去,并且窦融也支持,就答应了,并做了西域都护的印绶交给了莎车国使者,让其带回。这时,有大臣进言:

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后汉书·西域传》

西域都护从未让外国人干过。这样的话,让西域各国怎么想?他们这是臣服于大汉朝,还是臣服于莎车国?

刘秀后悔:对,此事不妥。

于是,刘秀又从莎车国使者手里要回了西域都护印绶。

这么一弄,莎车国王烦了,干脆自称都护,作威作福,向西域各国收重税。龟兹国不交,就被他打了好几次,最后龟兹国王竟然被他杀了。那段时期,正好匈奴也正好摊上事儿了,莎车国就肆意妄为起来。

建武二十二年(46),鄯善、车师等十八国联合派使者,各送一个王子到洛阳,请求遣子入侍、纳质称臣,希望刘秀能继续向西域派驻都护,镇压莎车国。刘秀很为难,当时的匈奴、乌桓、鲜卑、武陵蛮等很多所谓夷狄都在搞事情,都得占用大量军队去摆平,他无暇西顾,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回复西域使者:对不起,朕暂时不能向西域派兵。

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后汉书·西域传》

你们各自努力吧,东西南北愿意依附谁就依附谁,我们大汉帝国罩不了你们了。

对刚刚草创的东汉帝国来讲,刘秀这个决策是明智务实的,体现了他的柔道,他是想歇会儿再干。

鄯善等西域小国只好投奔匈奴。而匈奴正好摊上事儿了,遭遇旱灾、蝗灾和人畜疾病疫情,死耗大半,还遭到乌桓的袭击,倒霉事儿应接不暇,士气极度低落,有些人开始怀念起当年呼韩邪单于归附大汉朝时的和平年代。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单于派使者到洛阳归服称臣。

刘秀要不要接受呢?刘秀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臧宫曾是灭公孙述的主要将领,战功卓著,打过很多胜仗。他反对:匈奴正遇天灾人祸,所以才认投降,咱别接受,您干脆给我五千骑兵,把他们全灭了!

刘秀哈哈大笑:

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后汉书·臧宫传》

你前面胜仗打得太多了,就狂了,分析敌情就不客观了,太轻敌。这个事情,朕再考虑考虑吧。

最终,刘秀没有明确答复南单于,未置可否。

南单于挺有诚意,转过年来,再次派使者来洛阳朝见,而且汉朝知道他跟北匈奴打的仗是实实在在的,不可能是诈降。于是,刘秀打消顾虑,于建武二十六年(50),正式派出使者到五原,接受南单于称臣。

当天,南单于亲率手下王公大臣欢迎东汉使者。

使者曰:单于当伏拜受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使者说:单于,您欢迎我,可以站着。但是,我现在要宣读圣旨了,您得跪下接旨,得行君臣之礼。

单于顾望有顷,乃伏称臣。——《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南单于东瞅瞅,西看看。看什么?看手下人都是怎样的表情,什么样的态度。肯定是什么表情都有。南单于犹豫了半天,最后,跪下行礼,接旨。起身,南单于小声跟翻译说:你告诉这位使者,我现在被大家拥为单于,根基未稳。

愿使者众中无相屈折也。——《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千万当着这些人让我难堪,要给我留点面子。

旁边有的匈奴大臣闻听落泪。站在匈奴的立场,做这样的决策确实不容易。

随后,这支南匈奴被安置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西河等郡,也就是朔方州和并州的北部,这个区域在王莽之后一直被匈奴所扶持的军阀卢芳控制,卢芳后来病死在匈奴。

北匈奴眼瞅着南匈奴归附汉朝,想起八九十年前陈汤灭北匈奴的故事,担心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赶紧也派使者过来,请求和亲。

刘秀听取太子刘庄的意见,果断拒绝。刘庄认为,如果跟北匈奴和亲,必然会引起南匈奴的不满,得不偿失。很多武将立马来了精神,他们都想效法陈汤立不世之功,大将臧宫上书:现在北匈奴正是最最衰弱之时,咱不正好灭他吗?

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后汉书·臧宫传》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这么大国家,不能只讲文治,而轻视用武,该打的仗就得打啊!臣以为,这个仗可以这么这么打,绝对有把握。总之,这是让咱们君臣流芳百世的事儿,不打太可惜。

刘秀心里也是一动,他是打天下的皇帝,是豪杰中的豪杰,要是能灭了北匈奴,当然是很刺激很爽的事儿。不过,他也是读过书的皇帝,有学问,他思量一番,拿过一本书,抄了一段,打发太监给臧宫送去。他抄了一段什么书呢?抄的是《黄石公记》,就是张良给拾鞋的那位黄石公写的书,属于道家著作。

刘秀抄了其中这一段: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后汉书·臧宫传》

这段话可谓对刘秀柔道治天下的总结,是一种典型的黄老道家思想,主要强调守好自己已拥有的,不要再过多贪求,所谓“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所以,对外扩张的战争能少打就少打,能不打就不打,让人民休养生息,从战乱中尽快恢复过来。这是刘秀柔道的重点。不过,对内的一些战事,一些造反的,一些地区的动乱,还是要坚决镇压平定的。在这方面,有一位战将的光芒盖过刘秀之外几乎所有同时代人物,后面再说。

关于柔道治天下,刘秀还有一项政策令人印象较深。即位初年,刘秀尚不具备成熟的执政经验,手下官僚队伍也不成熟,特别是一些担任州牧、郡守的地方官都不怎么会干。刘秀比较急躁,派某人到某地去干郡守,干仨月,一看干得不行,换人;再干半年,一看也不行,又换人。

交易纷扰,百姓不宁。——《后汉书·朱浮传》

弄得地方上总也稳定不下来。

建武六年(30)发生日食,时任执金吾朱浮乘机上书进谏: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后汉书·朱浮传》

地方官胜任与否,不是仨月、半年就能下定论的,您得给他们时间慢慢来,得容他们做长期规划,以稳健的治理取得长久的成效。像您现在这么着急,只能逼他们投机取巧,只做表面功夫、形象工程,追求短期效益。

夫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朱浮传》

东西长得太快,就容易夭折;成功太快,失败也快。总之,您得改改这种治理思路。

刘秀很高兴:好!有道理,以后咱不能这样了。

自是牧守易代颇简。——《后汉书·朱浮传》

从此以后,对地方官的调整调动就比较少了,一个太守在一个地方可以主政很多年。这也是一种黄老道家思想,老子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尽量少折腾。

除了黄老道家,在刘秀的治理理念中,还有一种思想也很突出,是什么呢?算是一种非主流的儒家思想——谶纬思想。

刘秀从起兵到称帝,都跟谶纬有着某种联系。最早,大学者刘歆改名为刘秀,是因为谶文: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汉书注》

然后,刘秀在邓晨家避难时,蔡少公提到谶文:

刘秀当为天子。——《后汉书·邓晨传》

随后,刘秀起义发兵前,李通兄弟跟他说:

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后汉书·李通传》

再到刘秀称帝前,彊华送来谶书《赤伏符》。当时,刘秀甚至想按照《赤伏符》中写的,让一个叫孙咸的普通军官做大司马,差点儿把人们都惹烦了,不得已才换成吴汉做大司马。可见,刘秀对谶纬深信不疑。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后汉书·桓谭传》

从此以后,刘秀遇到什么事儿拿不定主意,就找谶书研究一番,找依据,做决断。有一次,就一个郊祀方面的问题,他跟大儒郑兴商量:这个问题,你要说经书上没有明确的规定,那朕打算按谶书上说的办。你看如何?

郑兴答:

臣不为谶。——《后汉书·郑兴传》

臣不是研究谶书的,没办法给您什么意见。

郑兴的表情口吻带着对谶书的不屑。

刘秀勃然大怒:什么?你不为谶?那就是你反对谶书喽。你好好说说,谶书哪里不好?(www.xing528.com)

郑兴赶紧磕头谢罪: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微臣学识短浅,资质愚钝,因此一直没能好好研读谶书。我从来也不反对谶书啊……

解释了半天,刘秀才息怒:好了,好了,你下去吧。

就这样,郑兴作为一代大儒,在刘秀身边工作了挺长时间,也是经常建言献策,学问修养都很好,只因为“不善谶故不能任”,一直没被重用。

当时还有一位大儒叫桓谭,是扬雄的知己,认为扬雄的书必传后世,他也曾在刘秀身边工作,做议郎给事中。对刘秀崇信谶书,桓谭上书进谏:

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后汉书·桓谭传》

天命之类的问题,孔子都很难讲清,而传世的谶书、纬书却尽是讲这方面,那怎么可能呢?孔子讲不了他能讲,明显是骗人的。

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后汉书·桓谭传》

都是些江湖术士、三流文人结合经书里的内容给攒出来的。然后,他们拿着它们忽悠人,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作为一种预言看,它确实也有蒙对的时候。

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后汉书·桓谭传》

蒙对也是偶然的,这跟占卦算命是一回事,算对了都是碰巧。您这么英明的圣主,怎么还信这个呢?总之,希望您能坚持《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之正义。

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后汉书·桓谭传》

不能跟世俗愚民愚妇一样迷信谶纬,人云亦云,应当玩更高级的智慧,学更高雅的文化。

刘秀看完,强忍怒气没有立即发作,随后有一天,他把桓谭叫来:朕跟你商量个事儿,咱要建个灵台,你看建在哪儿合适?我打算按谶书所记来定这个地方,你意下如何?

桓谭一听这个,也很生气,心说:合着,我那上书白费劲写了。

他不言语。

刘秀又问:你什么意见?说话啊。

桓谭噘着嘴:臣不读谶书,没什么意见。

刘秀乐了:那你说说,为啥不读谶书呢?

桓谭也没多想,谶书怎么扯淡、怎么骗人、怎么下三烂……说了一通。

刘秀瞅着桓谭,怒火腾一下子起来了,把桌案一拍:住口!大胆!

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后汉书·桓谭传》

谶书明明都是圣人所写,你竟敢如此诽谤诋毁。你接着说啊,今天你要是讲不出个道理来,朕斩了你!

桓谭差点儿没吓尿了,“哐哐哐”磕头,脑袋磕破流了一地血,刘秀才一挥手:下去吧……回来!朕以后不要再见到你!

随后,桓谭被贬到一个地方去做小芝麻官,于上任途中病死。

刘秀不但跟手下学者讨论谶书谶文,还曾跟另一位谶文爱好者辩论,他俩能聊到一块儿去。谁呢?就是公孙述。

公孙述称帝前梦见有人跟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这就是一道谶文。随后,他也痴迷于此,从谶书里找出很多论据来证明刘姓汉朝已经传了十二个皇帝,气数已尽,不能更受命,接下来得换他公孙氏坐天下了。他还把这些东西都写下来寄给刘秀和各路军阀,给自己造势。

刘秀当然不甘示弱,立即回信辩论:你找的那些谶文证据,你都理解错了,其实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比如谶文说:

代汉者,当涂高。——《后汉书·公孙述传》

你哪儿高?与你何干?

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后汉书·公孙述传》

你没这天命,就不要生来跟我争嘛。你也不要跟王莽学,牵强附会弄一些所谓的符瑞,那都是伪造的,老天能糊弄得了吗?他最后身败名裂,下场多惨。你别想这邪法子,也挺大年纪了,多为子孙想想,快点儿投降吧……

挺有意思,刘秀说人家还一套一套的。

史书关于刘秀在这方面的最后记载,是在他去世前一年,即建武三十二年(56),他已经即帝位三十二年。在此两年前,他曾东巡至山东济南,离泰山很近,大臣们乘机进言:您已即帝位三十年,早该来泰山封禅了,这次正好顺便把这事儿办了吧。

刘秀拒绝: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后汉书·祭祀上》

咱有何面目来封禅?孔圣人说得好: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

天地有灵,泰山有灵,他们是糊弄不了的,咱并没把天下治理多好,不配封禅。

大臣们不敢坚持:吾皇万岁,皇上太谦虚了,真是圣主,不封就不封吧。

两年后,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刘秀自己却又提了起来。当时,他新得到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里面有一句:

赤刘之九,会命岱宗。——《后汉书·祭祀上》

刘秀眼前一亮:看来还真得封禅,谶书这不也写着吗?梁松,你再去查查别的谶书,看看还有其他关于封禅的说法不?

梁松是当时刘秀的心腹亲信,找谶书一查,竟然查出三十多条,都说得封禅。于是,这年二月,刘秀封禅泰山。随后,还把所有支持刘秀及刘姓坐天下的谶文都整理起来,诏告天下。

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

很明显,这是一种治理天下的政治手段,宣扬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强调政权合法性,是神道设教。不过,也不能说刘秀信图谶完全是装的,是纯粹的政治手腕,这与刘邦那种天命信仰应当是一致的。

有一个小故事也反映出刘秀在这方面的态度。有一个叫刘昆的县令,也是大儒,治理地方甚得民心。据说,只要是他们县里发生火灾,他从来不用派人去救。

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汉书·刘昆传》

刘昆朝着火灾方向磕一通头,天上立马下雨,把火浇灭。

后来,他升任弘农太守。此前,当地有很多老虎,经常伤人,结果,刘昆做了三年太守,弘农郡教化大行。

虎皆负子度河。——《后汉书·刘昆传》

老虎们都走了,老老虎背着小老虎游过黄河,都跑到河北边的郡去了。

随后,刘昆又升迁,其间,来面见刘秀。刘秀问:朕听说过你的很多传闻,朕挺好奇你究竟实行了什么德政,才发生了这些神奇的事情?

刘昆回答了三个字,把在场的人都给逗乐了。哪三个字呢?

偶然耳。——《后汉书·刘昆传》

那都是碰巧的事儿,让人们一说就神了。

刘秀很高兴:

此乃长者之言也。——《后汉书·刘昆传》

真是个实在人!以后朕的皇子们由你来教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