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秀柔道治天下:光武帝统一天下的大业

刘秀柔道治天下:光武帝统一天下的大业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光武帝刘秀大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后汉书·吴汉传》吴汉奉劝刘秀,对大赦天下得慎重,尽量少搞。刘秀经常搞大赦天下吗?总之,大赦是一种政治手段,体现着刘秀治国理政的风格和思路。刘秀搞的第八次大赦,是因为发生了日食。有些功臣本人已经战死了,刘秀就封其子孙或者其他继承人。随后,公孙述被灭了,刘秀才把窦融召到洛阳。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

刘秀柔道治天下:光武帝统一天下的大业

建武十二年(36),大司马吴汉灭了公孙述。至此,光武帝刘秀大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数年后,吴汉去世。临终前,刘秀亲自来看望他,拉着他的手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吴汉摇摇头:

唯愿陛下慎无赦而已。——《汉书·吴汉传》

吴汉奉劝刘秀,对大赦天下得慎重,尽量少搞。

刘秀经常搞大赦天下吗?

在他即帝位之初,确实如此。按史书记载,刘秀即位时,大赦一次;第二年三月和六月各有一次大赦;第三年正月和六月又两次大赦;第四年一次大赦;第五年一次大赦;第七年又一次大赦。虽然此后直到吴汉去世时刘秀再也没搞过大赦,但前期七年连搞八次大赦,准是刺激了吴汉。他是职业军人,治军必须军纪严明,上面三天两头搞大赦,下面就没法儿管了,因此他耿耿于怀。

刘秀前期为什么如此频繁大赦呢?明面上每次大赦都各有说法,要么是即位,要么是立皇后,要么是日食,等等,实际上无非为了收买民心,所谓“宽则得众”。总之,大赦是一种政治手段,体现着刘秀治国理政的风格和思路。

刘秀搞的第八次大赦,是因为发生了日食。日食被古人理解为一种异,是上天的警示,执政者肯定是哪里做得不对了,得好好反省。究竟哪里不对呢?

刘秀手下大儒郑兴上书说:

夫国无善政,则谪见日月;要在因人之心,择人处位。——《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四》

出现日食、月食,都是因为“国无善政”,国家的治理出了问题,特别是在高级官员任用方面出了问题,没有做到顺应民心。就拿大司空这个职位来说,已空缺三个多月,朝野上下众望所归的人选是现任渔阳太守郭伋,他从汉哀帝时即已入仕为官,在新莽朝、更始帝手下和您手下做了很多年太守、州牧,官声口碑都很好,太适合做大司空了。可是,这么长时间了,您迟迟不确定此事,外间风传您还是想任用跟您打天下的这些将领功臣做这种高官。我得提醒您:

功臣用,则人位谬矣。——《后汉书·郑兴传》

总用这些武将功臣来文治天下,是容易出问题的。作为您来讲,用打天下的那种刚猛果决来治天下,也不妥,也得调整。

宜留思柔克之政。——《后汉书·郑兴传》

得刚柔兼济,得柔和一点。

刘秀看着郑兴这篇上书不住点头:好!不愧是大儒,说得好,对我胃口。来人,这篇东西让大家传阅一下,尤其让将领功臣们都看看,不能把高官都让他们做了,这是群众的呼声啊。不过,目前,这个大司空还是要让功臣干。

随后,刘秀任命了当年跟他讲“刘氏当兴,李氏为辅”的李通做大司空。因为,那还是建武七年(31),还跟隗嚣、公孙述打着仗,国家的主要事务还是打仗,必须重用功臣,这帮人才能被调动起来,才有效率

几年后,隗嚣、公孙述等各路军阀都被灭了,不打仗了,这时候刘秀就请功臣们让位了。他具体怎么操作的呢?首先,对开国功臣们都大加封赏。建武十三年(37),吴汉平蜀,班师回朝后,刘秀给三百六十五个开国功臣封侯。

大飨将士,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邓禹、李通等元勋的封地都有四五个县,非常丰厚。

有个博士提醒刘秀:给功臣的封地太多,有违强干弱枝的治理传统,对皇权不利。

刘秀不以为然:没那回事。

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后汉书·光武帝纪》

自古以来那些亡国的,都是因为国君荒淫无道,还没听说哪个是因为给功臣的封地多而亡的呢!

有些功臣本人已经战死了,刘秀就封其子孙或者其他继承人。总之,这就像今天的公司上市了,给老员工们现金分红,几辈子也吃不完、用不完。

因为有前期郑兴的上书,还有博士的功臣威胁论,刘秀本人肯定也多次流露过这层意思——武将功臣让位,提拔文官,一方面有利于国家文治;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保护功臣。

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继续做高官,工作中难免会出什么差错,就有可能把封地甚至性命弄丢了。再者,这些功臣肯定也会想到西汉开国时刘邦对最大的开国功臣都是大开杀戒的。于是,邓禹、耿弇等最大的东汉开国功臣全都见好就收,主动辞官,只挂个虚职,退居二线。有他们带头,其他人自然也都识趣,也都主动让位,回家享福了。

刘秀始终表现得很友善,凡是各地进贡来什么奇珍异宝、好吃好玩的,他都拿出来遍赐诸侯,自己什么也不留。最终,这三百六十五个开国功臣,一个也没被杀。

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这在整个历史上,所有开国皇帝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被封侯的人还是挺紧张的,那就是安丰侯窦融。窦融跟其他开国功臣不一样,他算是外姓人,是作为统领河西五郡的军阀被招安的。虽然,平定隗嚣,他也出了力,可心里面总是犯嘀咕。

此前,公孙述还没被灭掉时,刘秀一直让窦融继续坐镇河西,还是之前独立军阀的感觉,窦融便数次上书:您快把我调到洛阳去吧,我不想带兵了,只想老老实实在您手下做个小文官。

刘秀回复:

吾与将军如左右手耳。——《后汉书·窦融传》

你就是我的左右手,你不用想那么多,好好干活吧。

随后,公孙述被灭了,刘秀才把窦融召到洛阳。

赏赐恩宠,倾动京师。——《后汉书·窦融传》

对窦融极尽优待,大加封赏。先是封窦融为冀州牧,十多天后,干脆又升为大司空,位列三公。每次上朝,窦融排位都在邓禹等功臣之上。

窦融的心里更毛了,他通过刘秀亲信的人好几次表示要退回封爵,辞官,刘秀都没反应。这怎么办?吓死人啊!干脆直接上书:微臣今年已经五十三岁了,只有一个儿子,“质性顽钝”,一点儿也不灵透,平时我只是教他读读圣贤经书。

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后汉书·窦融传》

天文星历、图谶纬书之类有可能让人想入非非的书,我是从来不让儿子看的。

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后汉书·窦融传》

我只希望儿子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人,能好好活着就行,不愿他有什么才能,更不敢奢望他还能继承封爵,做诸侯之类的。总之,微臣是什么想法也没有,您快点把我一免到底吧,让我回家做个平头百姓。

这篇上书呈进宫中之后,还是没有回音。

窦融愁坏了:皇上到底要怎么弄我啊?干脆找个机会跟皇上当面说吧。

于是,一天退朝时,大臣们全都出了宫殿,窦融走在最后磨磨蹭蹭,那意思想等刘秀主动问他,他再说。

可刘秀只打发一个小太监:你过去,告诉窦大司空,别磨蹭,赶紧回去。

最终,刘秀至死也没有把窦融怎么着,一直待之以殊遇,格外尊崇。

还有两个著名人物也得到了刘秀的殊遇。一位叫卓茂,是个老先生,也是南阳人,汉元帝时的太学生,学问很好,被称“通儒”,而且人性特别好。

性宽仁恭爱。——《后汉书·卓茂传》

特别厚道。早年他在汉哀帝丞相孔光手下做事,有一次驾马车出行,被一个儒生打扮的人拦住。那人上来一把抢过缰绳:吁!这是我的马,还给我!

卓茂一时没反应过来:咋回事?你的马?

那人说:对,这就是我的马,上个月刚丢的,怎么到你手上了呢?赶紧还给我,不然我去告官。

说着,那人上来解套。卓茂摇摇头:老兄啊,这匹马我已经买了好几年了,肯定不是你的。不过,我看你是个读书人,不像坏人,既然你非要认作是你的马,那你就牵走吧。回头你若发现不对,还请到丞相府把它还给我。

那人气呼呼地牵着马走了:哼,要是你的马,你还这么好脾气还我吗?

过了几天,那人牵着马回来了——这也是一个守信之人——回来向卓茂道歉:真对不起,我的马找到了,误会您了。哎呀,您真是宽厚长者啊,真是高人!

几年后,卓茂调任密县县令,也是备受当地人爱戴。《后汉书》说他: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不忍欺之。——《后汉书·卓茂传》

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民如子,推行教化,率先垂范,称得起“父母官”。

有一次,有个人向他举报:县令大人,我举报我们那儿的亭长,他收了我贿赂的米和肉。

卓茂一捋胡须:请你说仔细点,这个米和肉,是亭长来跟你索要的,还是你主动送给他的?

这人答:是我主动送的。

卓茂继续问:你送他东西,是想让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帮你办什么事吗?

这人答:这倒也不是。

卓茂把脸一沉:既然他不是向你索贿,也不是收了你的贿赂为你徇私办事,那么,你告他什么?

这人也急了:

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后汉书·卓茂传》

我听说,真正的法制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官吏和老百姓也是平等的,老百姓不用怕官吏,官吏也不会要老百姓的东西。我给他送米、送肉,说到底是因为我怕他,我是为了避免他伤害我,我才向他行贿的,而他也收了。难道这不是他的罪过吗?

卓茂一拨拉脑袋:强词夺理,你这人老没意思了。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这是很正常的事。

那人当然不服气:既然如此,为什么法律上明文禁止官员受贿呢?

卓茂笑道:

律设大法,礼顺人情。——《后汉书·卓茂传》

法,是国家统一定的,没有错;礼,是人们具体办事时要讲究的,要照顾着人情,也没有错。拿今天这个事来讲,你告亭长,如果按法,我可以判你为诬告,治你罪,甚至像以前的酷吏那样给你安一个杀头的罪名也不新鲜。可我没有,我只是“以礼教汝”。你说是讲法好,还是讲礼好?

这人赶紧磕头谢罪:谨遵教诲。

这个故事,现代人看难免别扭,古人则有古人的认识。

推实不为华貌,行己在于清浊之间。——《后汉书·卓茂传》

你可以说他不讲法治,也可以说他和稀泥,甚至可以说他算不上一个清官,但他是推诚相见的,是与人为善的,是有利于礼乐教化的推行的。所以,这个故事才能被传颂。

卓茂做了几年密县县令,当地“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有一年闹蝗灾,周边二十多个县的庄稼都被蝗虫吃光了,蝗虫唯独不进入密县。

独不入密县界。——《后汉书·卓茂传》

这可以说是上天对善政的嘉许。是真的吗?当时的上峰长官也不信,实地来看,还真有这么回事。(www.xing528.com)

见乃服焉。——《后汉书·卓茂传》

总之,卓茂是西汉末的著名好官。随后,王莽做摄皇帝,卓茂决然辞官,表达对汉室的忠心,又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刘秀在鄗县即位之后,第一时间就派人出去寻找卓茂。找到之后,他便给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他封侯,食邑二千户,还拜他为太傅。

《后汉书·百官志》记:

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后汉书·百官志》

也就是说,卓茂这个太傅是上公,在司徒、司空、太尉这三公之上,比宰相级别还高,他是皇帝的师父,是教导皇帝扬善避恶的。

那么,刘秀为何要如此尊崇卓茂呢?

刘秀是有些学问的,肯定熟知《孟子》里的一段话。那段话大致说,周文王兴起时,曾有两位大佬来投奔,即伯夷姜子牙,此二人不屑于在商纣王手下为官,都享有很高声望。孟子说: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这两位大佬都来保周文王了,天下人当然也不会再去保别人了。

刘秀尊崇卓茂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在当时的诏书中还讲:

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后汉书·卓茂传》

也就是说,他不但是要效法周文王,还要效法周武王,他要打下这种以德治国的底子。

不过,有一个人不买他的账,虽然得到他的殊遇,却坚决不来保他的台。这个人当时的名气远不如卓茂,后世却享大名,他叫严光,字子陵,是会稽郡余姚人。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后汉书·严光传》

年轻时便有点儿名气,跟刘秀一块儿做太学生,住一个宿舍,关系非常好。

刘秀鄗县即位后,派人到各地网罗人才。严光料定刘秀肯定派人来找自己:怎么办呢?我去不去呢?不能去!我要去了,他是君,我是臣,每天见面我得给他磕头下跪行君臣大礼。不行,丢不起那个人!

于是,他隐姓埋名,躲了起来。

刘秀的手下找不到严光,找了几个地方,根本没有“严光”这个人。刘秀挺郁闷:我这个老同学可是大才,找不到太可惜了。他该不会改名了吧?

于是,他找了一位画师,凭着他的印象给严光画了一张像。

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

随后,刘秀的手下按图索骥,真就找到了。齐地官员报告:

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后汉书·严光传》

有个男的穿着一件大羊皮袄,大冷天的老是一个人在深山大泽中钓鱼,看着挺神秘,肯定不是我们当地人,长相跟画像上的有几分相像。

刘秀心中一动,直觉告诉他,此人肯定是严光,立即派人带着厚礼去请。

三反而后至。——《后汉书·严光传》

前后请了三次,才把严光请到洛阳。

严光先被安排在馆舍住下,两个御膳房的大太监天天山珍海味地伺候着,好吃好喝好招待他。司徒侯霸以前跟严光也有交情,立即派手下来请:严先生,我家司徒一听说您到洛阳了,立马就要来看您,可是他手里的工作太忙,脱不开身。您能不能委屈一下,等天擦黑的时候,随我一起去见我家司徒。

严光没言语。来人以为严光没听清:先生,我家司徒想请您过去。

严光还是没言语。来人有点着急了:您到底去不去啊?

严光这才说了两字:不去。

来人很难堪,想发作又不敢,勉强挤出个笑容:严先生,您要是不去,还请写书札数行,小人也好回去向司徒大人禀报。

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后汉书·严光传》

严光拿起一片简札,即一个写字的小木片,扔给来人:我手疼,写不了,我说你写吧,这样写——侯司徒,您能位列三公,这很好。不过,我要提醒您: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后汉书·严光传》

你要坚守仁义,做天下人的司徒,而不要做只向某一个人讨好献媚的奴才。

侯霸见此书札,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歪了,次日一早便呈给了刘秀:皇上,您看看您这位老严同学怎么损我的吧?

刘秀大笑:

狂奴故态也!——《后汉书·严光传》

这小子就这样,以前就这么狂!朕亲自去拜望拜望我这位老同学。

很快,车驾来到了馆舍门前,管事的人赶紧跑进去,要喊严光出来接驾。刘秀则直接跟着进来:嘘,你不用喊他。

刘秀一个人直接进入严光的卧室。严光正四仰八叉地在床上睡着,刘秀照着严光的大肚子就拍了一巴掌:

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后汉书·严光传》

好你个严子陵,快起来!还用我请你好几回,真不想帮我治理天下吗?快起来,快起来!

严光装睡:啊……去……去……

随后,突然睁开眼睛,瞪眼瞅着刘秀,表情里似乎有无限的悲喜,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淡然地讲:

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后汉书·严光传》

上古时就有许由、巢父这样的人,尧帝特别想重用他们,甚至想把帝位禅让给他们,他们都不为所动,逃得远远的。这些故事谁都知道的,人各有志,何必非要勉强别人呢?

刘秀也愣住了,摇头一笑,一摆手:好,好,好,子陵兄,接着睡吧,改天再聊。

转过天来,严光进皇宫正式觐见刘秀。这一次,东拉西扯,天文地理,越聊越开心,从早上聊到中午,从中午又聊到了晚上。刘秀对自己的学问见识颇为自得:子陵兄,你感觉朕比当年如何?

严光一挑大拇指:嗯,好!您比当年可胖多了!

两人都哈哈大笑。

当天晚上,他俩都喝高了,刘秀拉着严光:子……子……子陵兄,今天你……你别走了,咱们一起睡,还像当年住宿舍、睡筒子铺似的。

然后,半夜里两人怎样睡的?史书没写,皇帝卧室里的那点事儿,外面人也看不见。不过,第二天,太史上奏:

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后汉书·严光传》

昨夜的星象异常,客星对帝王的星座进行了侵犯,“甚急”,侵犯得很猛烈、很过分。

刘秀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怎么天象什么都知道啊。

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汉书·严光传》

昨天夜里,我跟老友严子陵一块儿睡的,他把脚压在了我肚子上,所以就“客星犯御坐”了。

《后汉书》原话是:

光以足加帝腹上。——《后汉书·严光传》

此句很含蓄。

这些,很可能采自野史传说,接下来才是正史。《后汉书》说,刘秀只给了严光一个谏议大夫的小官。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后汉书·严光传》

严光不能屈就:让我每天跟在你屁股后面,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坐着,我站着;你站着,我跪着;你吃着,我看着;我受不了!

一如后世李太白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如陶渊明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或如谷园所谓:“咱从来不想给谁当大爷,也当不了孙子。”你玩去吧!

最终,严光辞官回家。

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后汉书·严光传》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因为严子陵后半生归隐躬耕于富春山,成为史上最著名的一位“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隐士,成为一个能保持独立人格、不屈于权贵和世俗的理想的文人形象,富春山才这么有名。而他的垂钓处也成为后世文人凭吊怀古的名胜,被称为“严陵濑”。

当然,这也靠刘秀成全,如果刘秀发狠:不行,你不能辞官,必须为国家贡献你的才智,这是你的义务,你必须当个小官伺候我!不然死路一条!

那样的话,历史上也就没有严光了。所幸的是,刘秀是有这种胸怀的。类似的还有一个隐士或曰“逸民”,叫周党,是太原人,刘秀也很想把他招到手下,他还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论语》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招揽到隐士逸民跟得到大佬归顺具有同样的政治意义。而这位周党也是坚决不买账,不出山。于是,有人弹劾周党故意以此抬高身价,是为大不敬,应当抓起来法办。刘秀则很大度,下诏: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后汉书·周党传》

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都能够容忍、善待一些不合作的人。比如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愿意做周朝臣民,周武王并不为难他们。所以,朕也不会为难周党,人各有志,各从其志。

总之,刘秀的政治高调唱得一套一套的,很好地建立起了开明、包容的政治形象,比较柔和。

这种柔和的感觉也比较符合早年他在亲友们心目中的人设。比如前面讲过的,“勤于稼穑”“谨厚者”等,早年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安分谨慎厚道的小地主。灭掉公孙述一统天下后,有一年,刘秀回老家舂陵(已改名章陵)祭祖,他把宗族亲友们都请来,大摆筵宴。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人都已成为皇亲国戚,过上了特别好的日子,都非常开心,尤其一帮婶子大娘,都是看着刘秀长大的,跟刘秀说话半点儿也不拿他当皇帝:你们说说,你们说说,咱家秀儿:

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后汉书·光武帝纪》

小时候,那是多老实内向的孩子,不能说不能道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柔和的人,甚至有点儿软。真没想到能有今天,能当皇帝!

刘秀大笑:哈哈,婶啊,您说得太对了,以前我柔,现在我还是柔。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光武帝纪》

我还要用这个柔道来治理天下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