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莽一步一步崛起,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就的过程中,他一直刻意保持谦虚谨慎的姿态,克己不倦,官愈大愈俭约。这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朝野上下、士林与平民百姓都很支持他。因此,王莽最终即皇帝位建立新朝的整个过程几乎是和平的,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在钱穆先生看来,这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进步,甚至近乎近代的民选民推。然而,正因为他几乎没费什么劲就实现了人世间最大的成功,当上了皇帝,那么多人献符命说他是真命天子,那么多人崇拜他、拥护他,这个时候,他终于把持不住了!换谁也把持不住,不可能不飘飘然,不可能不骄狂。
曾国藩有个说法,一个人如果没经历足够多的挫折和失败就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样的人容易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视事太易”,会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太容易、太简单,以为世上无难事,这样的人做事早晚要出大问题。王莽正是如此,他没费劲儿便成了开国皇帝,然后,他把治理天下看得太容易了。
王莽的治国为政很可能是抱定了《论语》里一段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孔子答:我肯定是要先正名。
子路很奇怪:正名?名有那么重要吗?您这也太不着边了吧。
孔子把脸一沉:你懂什么!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总之,正名是一切政务的前提、基础。
于是,王莽吩咐:来人,咱们得正名!首先,所有的官职得正名,都要修订一遍,全部跟《周官》里的名字统一,比如太守要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另外,之前汉朝给匈奴、西域等封的印绶,都得尽快改成咱新朝的,要重新刻印,给他们送过去,把汉朝的印收回来。
下边人们遵命落实。有几个使者带着新印和金银财宝给匈奴送去,找单于换印。单于瞅着那堆金银财宝,心情大好:好,好,好,来人,快接过来,把汉朝的玺印给使者。
一个匈奴大臣进言:咱是不是先看看那个新印?
单于没在意:看什么看,使者们来趟不容易,喝酒!
喝完酒,新朝使者拎着汉印回馆舍休息。
次日,单于醒了酒,打开印盒子一看,立马傻了眼,印文竟然是“新匈奴单于章”,之前汉朝给他的印文是“匈奴单于玺”。玺,是皇帝的东西;章,是什么玩意儿?而且“匈奴”前还加了个“新”字,这明显是贬低、降格!单于大怒:来人,快去找那几个新朝使者,把原来汉朝的印要回来!
单于的手下找到新朝使者才知道,汉朝的印已经被砸烂了,碎了一地。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天晚上,这几个使者回到馆舍长出一口气:今天真是侥幸啊!单于要是先看了印文,他肯定不换。今天勉强糊弄了过去,明天他准得再要汉印。怎么办呢?
其中有个使者叫陈饶,非常果敢,抡斧子便把汉印砸碎了:就这么办。
单于看汉印碎了,无可奈何,只好让新朝使者返回。他越想越有气:这个新皇帝王莽欺人太甚!我看咱也不跟他维持什么和平了,打他!
于是,匈奴大军南下侵扰。
王莽大怒:还击!朕干脆灭了他们!汉朝皇帝灭不了匈奴,我王莽要灭他们。下诏,朕要调集三十万大军,十二道并出,踏平匈奴!
接下来,王莽新朝对匈奴的战争打打停停,有胜,有败,此不细说。有意思的是,这期间王莽招募了很多身怀绝技和有各种发明创造的人。
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汉书·王莽传》
其中有一位好像真是穿越过去的,他发明了一种飞行器,自称“一日千里,可窥匈奴”,一天能飞上千里,可以从高空侦察匈奴的兵力部署。
王莽很感兴趣:好!召见!让他给朕现场演示演示。
于是,这哥们就来了。
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汉书·王莽传》
他这个飞行器是穿戴式的,有两个大鸟翅膀,全身都是用羽毛连缀,“通引环纽”,有一套协调连动的装置。穿上这个飞行器经过一段助跑,便可腾空而起。“飞数百步堕”,“步”是当时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多,就是说,这次飞行演示一次飞行了近千米!
还有一位“穿越者”,号称发明了一种药物能代替粮食,打仗时军队省得再带粮草辎重。
由王莽对这些人的招募,可见他对战争的认识多么浅薄。战争靠不得投机取巧,容不得异想天开。王莽轻易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他征调三十万大军,是以举国之力、巨大的战争开销使老百姓背负巨大压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北方边境地区,这么多军队陆续集结过来,以战时管理对当地百姓征用各种物资,弄得老百姓们顿时没法儿活了。《汉书》讲:
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及莽挠乱匈奴,与之构难,边民死亡系获。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pí)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汉书·匈奴传》
几年之间,北部边境地区就从牛马布野的盛世景象变成了白骨露于野的乱世,甚至因为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西域的情况也差不多,各国都感觉自己被贬低,对王莽很不满。于是,焉耆国带头反叛,攻杀西域都护但钦。随后,王莽派去镇压的七千多人的部队也几乎全军覆灭。王莽无计可施。
还有西南夷,王莽把句町王改成了句町侯,句町国也反了。派了很多军队过去,也是平定不了。
东北方向的高句骊国,王莽逼其出兵一起打匈奴,高句骊也反了。王莽派出手下名将严尤前去镇压,严尤诱杀了高句骊国君。王莽大悦,将高句骊改名为下句骊。结果,整个朝鲜半岛也都反了。
东、北与西、南夷皆乱。——《汉书·王莽传》
原来稳稳当当的大汉帝国的周边体系是经过汉武帝以来上百年用无数生命换来的,被王莽一改名,便完全破坏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几十万大军被派出去,四面出击,那得花费多少军备开支?多少人力、物力?汉武帝当年也是这个情况,不过,汉武帝的国内政治是比较成功的,他善于用人,各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落实都比较得力。可王莽跟汉武帝哪比得了,他的国内政治一塌糊涂!
王莽的国内政治还是“必先正名”。他认为国都长安的“长”字不行,不符合经典中的意义,不正,得改正为经常的“常”。其他各地郡县的名字也跟着大改一通,而且都不是改一次就改定了,他还反复修改。
一郡至五易名。——《汉书·王莽传》
有的地名一年改一次,一连改五次。把人们都改昏了头,弄得朝廷下诏书提到哪个地名,都得在后面加个括号注明原来的名字。这不是胡闹嘛!
更要命的是王莽的货币政策。他竟然在七年间,搞了四次货币改革。
第一次是居摄二年(7),当时王莽还是摄皇帝,他在原来流行的五铢钱的基础上,新推出大钱和契刀、错刀两种刀形币,一共四种钱币,一起流通。两年后,他正式即位新朝皇帝。有一天,王莽拿着一个刀币端详,忽然心里一硌硬:哎呀,我之前脑子准是进水了,我怎么弄了个刀币呢?金刀刘!这不还是给人老刘家干吗?不行,废掉。于是,他把契刀、错刀两种刀币连带着五铢钱全部废止。
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汉书·食货志》
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汉书·食货志》
也就是说,他给钱币正名,钱不叫“钱”,改叫“宝货”,并且一下子推出了二十八种不同材质、不同面值的宝货,有金质的,有银质的,有铜质的,还有乌龟壳的、贝壳的,有值一毛的,也有值一千、一万的,全都投入市场流通使用。
老百姓们彻底被整晕了,认不过来——这个小贝壳是多少宝货?你知道吗?不知道啊!而且,像龟壳、贝壳这样的钱币,形质不可能整齐划一,没法儿规范,根本没法儿用。怎么办呢?没办法,老百姓们私下里买卖,还是用五铢钱。
王莽知道这个情况后大怒:竟敢违反诏令!传旨,凡是敢用五铢钱的,一律充军发配!还有,凡是盗铸钱币的,一经发现,连坐,街坊邻居一块通通杀头!
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汉书·食货志》
钱币是经济体系的血脉,钱币乱套了,整个经济就乱套了。怎么办呢?只好继续调整,继续改,又改了两次货币。非但没改好,反而越改越乱。好多老百姓倾家荡产。
不过,后世玩钱币收藏的人们有福了。王莽时期的好多种钱币发行时间很短,量很少,物以稀为贵,就很值钱。再者,当时有的钱币,比如金错刀币,相当精美,工艺水平非常之高,这也体现王莽时期的工程制造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出土的王莽时期的青铜卡尺,跟现在的游标卡尺几乎一样。
总之,从上述这些情况可见,王莽在政治方面不成熟、不稳健,他太急躁了。《汉书》所谓:
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汉书·食货志》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理国家得像煎小鱼似的,不能翻过来、翻过去地没完,那样小鱼就翻烂了。
《汉书》还说:(www.xing528.com)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汉书·五莽传》
这还是“必先正名”的思路。王莽认为,最关键的工作是按照经典把方方面面的制度都设计好,有了好制度天下就能治理好。于是,天天关起门来跟大臣们研究制度,制定推出王田、废奴、五均六筦等各种各样的政策,要说起来,都算是好政策,是好制度,是为底层人民着想。但是,只有好政策、好制度,没有好的执行者也白搭。对于一个新的帝国,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稳定。确保稳定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是吏治,整个官僚体系得有效率,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得让人民信赖。然后,以良好的吏治确保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法治的社会环境。这是当务之急。可是,王莽光研究政策制度了。
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汉书·王莽传》
也就是说,整个基层的法制是混乱的,老百姓们有冤难申。很多县令之类的重要职位一空数年,基层官吏贪污腐败盛行。即便再好的政策,到了这帮执行者手里,也都变成了盘剥百姓中饱私囊的工具。
总之,还是钱穆所讲,王莽纯粹是书生治国——他是个外行。他正如《周易》所谓,“德不配位”,他根本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把国家搞乱套了。又赶上一些地方连续发生自然灾害,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活不下去了!怎么办?既然怎么着也是一死,干脆反了吧!
于是,秦朝末年的情景重现,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啸聚山林,由几十人、几百人,就变为成千上万人了。
对此情况,一开始王莽不以为意,派出使者:你们去各地了解一下情况,简单安抚一下。
然后,有使者回禀:微臣到了当地,招抚了几拨反贼,问他们为什么不做良民,偏要造反呢?他们都说:
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汉书·王莽传》
现在的政令、法规太多,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弄得老百姓们无所适从。拼命种一年地的收入都不够缴税的;老老实实坐在家里,也可能因为邻伍犯法而被连坐。总之,老百姓们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所以才造反。
王莽大怒:住口!你胡说八道!来人,把他的官职免掉!
随后,再有使者回来复命便学乖了:微臣调查清楚了,造反的都是一帮刁民、地痞无赖,都该杀!您就不能可怜他们,还安抚他们干什么?直接灭掉就完了!有您的英明圣威,吹口气就把他们灭了,太简单了。
王莽大悦:好,升官!
跟秦二世当年的反应一模一样。历史是大循环,前面发生的事,后面终将重现,所以才要以史为鉴。只是,有句话说得好:“历史给人们的最大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正因为王莽没有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从一开始,他对于各地的农民起义就没有足够重视,没有组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没有及时派出重兵弹压,致使各地农民起义军迅速做大,尤其北边青州、徐州一带的赤眉军和南边豫州、荆州一带的绿林军,都达到了数万之众。
直到地皇三年(22)春天,王莽才正式派出朝廷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打赤眉军,一路打绿林军。而这两路大军出去打了不到一年,都被击败。绿林军还拥立刘氏宗族子弟刘玄称帝,号称大汉更始皇帝,绿林军成了汉军。战争的性质,由王莽政府平定叛乱,变成了大汉朝复兴,要诛灭窃国大盗王莽。
地皇四年(23)下半年,王莽的军事力量已经完全处于守势,新莽政权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王莽正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一直站在他身后的一个人突然出手,要置他于死地。这人是谁呢?正是刘秀。此刘秀非彼刘秀,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而是王莽的国师刘秀,也就是刘歆。此前,刘歆因为要避汉哀帝刘欣(与歆同音)的讳,改名刘秀。为什么改成刘秀呢?据说,当时他看到一条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汉书·光武帝记》
他改名刘秀时,暗中期望自己是若干年后那个“发兵捕不道”的人。然而,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那个不道的人是谁呢?很明显,就是王莽。
王莽倒行逆施,夺我刘汉江山,把天下弄得一团糟;我的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也都让他弄死了;我跟王莽真是国恨家仇!而且,汉军马上就要打到长安来了,我刘秀此时不发兵,更待何时?!可是,我这个国师公手里没兵,怎么发呢?
刘歆正琢磨着,有人主动找上了门:国师公,我有兵,咱们一块儿干吧!
刘歆吓了一跳,因为找他的那个人竟是王莽的叔伯兄弟王涉,时任卫将军,主管皇宫保卫。
刘歆心说:这是来套我的吧,是不是看出我什么心思来了?他一拨拉脑袋:王将军,您这说的什么话?
王涉坚持:您别害怕,我是诚心诚意的。因为,我一直供养着一位有道高人,叫西门君惠。此人精于天文谶纬之道,他跟我说:
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汉书·王莽传》
从星象上看,你们老刘家必将复兴,而带头人叫刘秀。叫刘秀的人可能挺多,但放眼天下,论地位,论威望,论学识,论才能,谁能跟您比得了?肯定是您!您不要以为,我是王莽的兄弟就非得保着他,向着他,不是这样的,我现在得为我们整个王家着想。眼瞅着战争这么打下去,我们老王家必遭灭族之祸,不如主动劫持了王莽,向汉军投降,这样还可以保全宗族。另外,我跟您说个秘密,当年,我大伯新都哀侯王曼,也就是王莽的父亲从小体弱多病,而王莽的母亲功显君从年轻时就爱喝酒,是个很风流的女人,所以王莽很可能不是我们老王家的种!
新都哀侯小被病,功显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汉书·王莽传》
他每天戴个面具,为什么?因为他跟我们老王家这帮人长得就不像。再者,您可能担心,光凭我手下的兵力搞不定这事儿。这个您放心,我已经跟大司马董忠说好了,他是掌握大军兵权的。只要咱们三个联合起来,此事万无一失!干吧!
刘歆激动:好,干!为了咱老刘家和老王家,冒这个险,值!
结果,他们还没动手,此事就被董忠的手下告发,王莽先发制人,把他们全灭了。
王莽更难受了,自觉众叛亲离,每天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盯着各地节节败退的战报,以酒浇愁,仅以鳆鱼下酒。
说话间,更始帝刘玄的汉军已经打到了武关,这算是到了长安的大门口。
王莽惶恐:苍天啊,你难道真要亡我吗?
手下一个人进言:皇上,您别着急,您这一喊苍天,我想起一个说法。
古者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宜告天以求救!——《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古代经典《周礼》和《春秋左传》都提到,国家面临大灾患时,通过大哭可以感动上天,把这个灾患给压下去。咱要不试试?
王莽:好吧,试试就试试。
于是,一天,王莽率领满朝文武举行祭天仪式,齐刷刷跪在地上,一起大哭,还要求长安城全体百姓当天也得一起哭。
王莽自己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一边嘱咐手下:你们看着,谁没哭,谁哭得声大,都记下来。
随后,有五千多名老百姓因为当天哭得特别投入而被加官,成了郎官。
可是,这当然不管用。眼瞅着武关将被攻破,王莽困兽犹斗,打算做最后一搏。他封了九大将军,号称“九虎”,让九虎率领长安城内的数万精兵直奔武关,拼尽一切也要把汉军挡住。临出发时,王莽亲自劳军,接见九虎等将领:诸位将军,诸位爱卿,这次朕就全靠你们了。来人,给各位将领发钱,每人发四千钱!
九虎将一听这个,立马都被激励起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吧?不是。将领们一下子都寒心了:四千钱,这是打发要饭的吗?
当时,王莽的国库里还有上百万斤黄金。值此最危难之际,王莽只拿出不到万分之一的黄金来激励将士。九虎将毫无斗志,到了武关即被汉军击溃。
汉军拿下武关后所向披靡,地皇四年(23)九月初一,攻入长安城,直奔未央宫杀来。当时,杀声震地,火光冲天,大火烧到了掖庭承明宫。住在承明宫里的是王莽的女儿,此前汉平帝的皇后。她大喊一声:
“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汉书·外戚传》
贞洁烈女,为汉室守节。当初,汉平帝死的时候她才十五岁。三年后,王莽即位,给她改称尊号为“黄皇室主”。王莽心疼她:我闺女这么年轻,凭什么给老刘家守寡。可是,闺女有什么样的心思呢?
王莽跟家人子女的沟通肯定很差,他不肯问闺女的想法,而是直接物色了一个公子,让其扮成太医来给闺女看病。一见面,“太医”竟然说是来相亲的,黄皇室主大怒,将其轰出,然后大病一场,最终为汉朝自杀守节。
也有很多人在最后时刻为新朝守节,《汉书》虽刻意淡化,一带而过,却仍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大将孔仁兵败。
叹曰:“吾闻食人食者死其事。”拔剑刺而死。——《汉书·王莽传》
我既然吃的是新朝的俸禄,就应当为新朝而死。自杀殉节。
在汉军已经攻入未央宫时,王莽的身边仍然有上千人追随。
公卿大夫、侍中、黄门郎从官尚千余人随之。——《汉书·王莽传》
他们没有四散而逃,而是紧跟王莽,生死与共。
最终,乱战之中,有个小士兵一刀砍死了王莽。他也不认识王莽。只是知道他砍死的这位肯定是个官。他把王莽身上的绶带解下来,挎在自己身上,随后作为领赏的证明。有一个汉军校尉看到,大惊:这个绶带哪儿来的?
小兵说:有个官被我砍死了,在那边。
校尉冲过去,砍下了王莽的头颅。在场的士兵们听说是王莽,蜂拥而上。
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汉书·王莽传》
把王莽身体剁烂了。
很快,王莽的头颅被送到了更始帝刘玄的案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