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手头竞意想不到地获得了一份城市地图的影印件,它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是一份由人工手绘的《宁郡地舆图》,很可能是当年的传教士带往国外的。从上面的地名和地物的变迁来推断,大约画成于清朝的道光年代。这份170余年前的地图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此以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比它更为详细的对宁波城市的地图式的描述。这幅地图采取了一种模拟实景的鸟瞰图方式,而不是投影加符号的标准地图形式,就像人们从足够的高度所看到的城市的全貌。这种画法,在照相技术尚未发明的当时,确实成了“城市写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城市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形象风貌。这幅地图很可能并非出自地理学者之手,而是丹青画家的笔意,因而所描绘的对象的尺度可能不成比例,而它们的形象特征却被更加地强调,也就是说,“神似”胜于“形似”。这种画法,对于要了解城市性格、城市精神和城市故事的我们来说,则是十分合乎口味的。
社会学家说,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正是针对城市真正的主人公,或者说是一向被忽视的芸芸众生城市的市民而言的。城市的市民对于乡村的农民,他们的生存方式有本质的差别,从而使他们之间的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但是从感性的现象而言,这种差别可能会集中地表现在他们各自的谋生方式上。
农民利用土地——不管土地是有的,还是租借的进行着“一条龙”式的农作生产,他们直接地、一以贯之地生产着物质产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产着粮食、蔬菜、桑麻和棉花,他们的工作需要对全部生产环节的扎实完成;但是城市人就不一样,他们在城市庞大的“产业链”中只要占据一个环节,他们就可以生存,他们甚至不需要有固定的生产资料。另一个区别在于,农民以直接生产的衣食材料首先提供自身的温饱,然后出卖余额如果还有余的话——再用所得的钱去换取仅仅供自己需要的日用品,如果他们没有余粮之类的过剩物质,他们就不再想到换钱的事,没有日用品,只是使生活更加窘迫一些而已。城市人则不一样,他们利用一切可能,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首先换成钱,然后再用钱去换取温饱和日用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逻辑,也导致他们不同的思维逻辑,这种行为和思维的逻辑,即是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宁郡地舆图》为我们提供了当初宁波的城市生活方式借以展开的空间舞台。现在,我们可以更有说服力地把我们所了解的史料放进去,让历史的市民重新活跃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