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老城:水养城,养人形城

宁波老城:水养城,养人形城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极有可能是水的关系,导致句章最后迁往鄞江桥。王元暐的这一工程很显然地是为了向州城提供水源,同时带来了沿河农田的开垦。日湖和月湖,以及经它们分配的各条小河,在罗城建立后构成了城市水系。有了水,人才可能生存,而有了大量的水源,人们才可能汇成城市。城市河流并不是独立的水系,它只是四明山东坡集水成流后的末端,保障城外水流的正常水位,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供水。

宁波老城:水养城,养人形城

三江口顾名思义是三条江汇流的地方,但是那江水是咸的,它通海。要在这里站住脚,就得把淡水引过来。宁波的三面是山,山坡接受了大量的雨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送到平原。可是大量的雨水流入平原后,通过那些原始的河道都汇集于江中,白白地流淌到大海。哪怕有一面山坡上的雨水能流到平原,也能解决不少问题,可是不行,这三个方向的山地溪水根本就流不到同一个地方。三条大江把宁波平原分割为三个独立的地块,三个各不相同的水系单元。今天的海曙与鄞西平原是一整块,它接受四明山的来水;江东和鄞东平原是另一块,它接受天台山脉的来水;而江北和毗邻的镇海的水利条件最差,它靠滨海小河道汇集的水源养活,这也是江东先于江北发展的道理。

当年的明州城应该选在哪一块,是海曙,还是江东或者江北?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是选取对了,它必须选择在海曙。也许刘裕的选址仅仅是为了作为句章的前沿,他是歪打正着。那么后两次的选择,必然经过严密的论证。

用我们今天的目光看来,四明山东坡的那一路水源,得到了上游392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它每年能够提供的地表水就有1亿多吨,还不计它渗入岩石裂缝后的地下水。它的水流量远远超过东部天台山脉的太白、福泉、金峨山的全部来水量。一句话,它是宁波平原最大宗的供水者,它能直接地引向海曙,由于姚江和奉化江的阻隔,它也只能到海曙,而不能到江东和江北。

鄞江桥

四明山来水主要是两路,一是源于斤岭的小皎之水和源于唐田的大皎之水汇合于皎口,然后经樟水到鄞江桥出山口,主流向东注入鄞江,这是主要的水源;一是源于锡山北麓的武陵溪,出滕岭而注入广德湖,这路的水量比樟溪要小得多。两皎汇水出山后,从注向鄞江的水中分出一支,经一条小溪沿山麓往北流向林村,它的支流同时注入小江湖。这路水流到林村已经是强弩之末,它继续前进就到达最早的句章城所在的城山。当年的句章城缘山而建,如果重兵围而不攻,仅仅断其水源,那守城的部队也得不战自降。句章是最怕围城的,所以当时极端聪明的刘牢之将一支精锐之师留防到三江口,以便从城外接应,为反围城作好准备。也极有可能是水的关系,导致句章最后迁往鄞江桥。

西部平原的这个“两水注湖,一江纳流”的格局,为平原引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33年,也就是唐太和七年,这是韩察在三江口建造州城的第十二年,郧县的县令王元暐就发动了一场规模甚大的樟溪引水工程。他在樟溪的出山口修筑了它山堰,截住了樟溪流入鄞江的淡水,把它引到环小江湖的南塘河。这条塘河越过小江湖后继续东行,一直流到明州(子城)的城外,在那里潴为日湖和月湖,然后由这两个小湖将淡水分配到环城的各河道。王元暐的这一工程很显然地是为了向州城提供水源,同时带来了沿河农田的开垦。

它山堰引水工程的建立,为明州城的巩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后,当黄晟建造罗城的时候,就将日月两湖围入罗城的范围,城墙跨越南塘河和由广德湖流来的西塘河的时候,他在那里建造了两个水门,保证了罗城的供水。日湖和月湖,以及经它们分配的各条小河,在罗城建立后构成了城市水系。日湖和月湖是两个巨大的城市储水器,它调节着城市河流的水量分布。

上图为日湖,下图为月湖(www.xing528.com)

流经城市各处的河流,最后将下游的已经污染的河水,通过甬江边上的三个闸门—食喉、气喉和水喉—排放到甬江中,这样,城市里的水流就活了,它们不舍昼夜地流淌着。这时候,当我们把罗城的轮廓与城市水系一并来看,就会感到明州城就像是一片倒立的树叶,那些河流就像是一条条叶脉,我们能够想象出水流就像城市的血脉那样在汩汩地流淌着,循环着。

江东地区的水源得到了天台山脉西坡集流的淡水,这些水经过来自古县的前塘河,和来自东钱湖的中塘河,以及来自古鄞县的横溪一后塘河三路水道,最后汇集于江东,因而江东作为明州城隔江的城市体外副中心,也迅速地开发起来。江东的条件显然比江北好得多,这主要是指水资源的条件。有了水,人才可能生存,而有了大量的水源,人们才可能汇成城市。

城市河流并不是独立的水系,它只是四明山东坡集水成流后的末端,保障城外水流的正常水位,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供水。因此,唐宋以来,州城的官员十分注重水利,尤其是鄞西河网的水利。控制河网水位的关键是调节江河的流量分配,河水多的时候要往江里放水,河水少的时候,要关闭通江的水闸。在宋代,沿河水闸的开启甚至由知府亲自管理,只有他才能决定水闸的开闭。

1255年,也即是宋宝祐三年的秋天,台风过境后造成了鄞西平原的秋潦。知府吴潜坐了一条小船出西水门到各乡察看灾情,并观察各条河道的水位。忙碌了一天的知府摇着小船在子城前的河埠上船的时候,一道灵感忽然掠过他的脑海。他失声地叫了起来:“我真笨,原来水是一样平的。”这以前,各地的水位情况,都是先由农民告到都保,再由都保告到县官,再由县官告到知府,知府根据各地的报告,才决定开闸或者关闸,于是再依原来的渠道一级级地传达下去。虽然水闸的开闭由州府的一把手亲自发令,但是级级传上来,又级级传下去,往往耽误时间。吴潜想到的是,同一平原水系的水位应该是一致的,那么何必等下面一级级地报上来呢,我只要看看子城前的河水水位,就可以知道各地河道的水位了。于是他立即叫人在子城前河的河坎上刻了一条线,作为高水位的警戒线,依此推断出低水位的警戒线,然后在这两条线中又画了两条短线,这是中位线,平时的标准水位。兴高采烈的吴潜情不自禁地在那三条线的中间加了一竖,这就成了一个“平”字。他用这个平字刻了一块碑,以后,只要每天派人到碑前观看,如果水位到了平字的上划,就该放水了,如果到了平字的中间两点,就该关闸了。这块碑就立在子城前河的小桥边上,于是这座桥就被称为平桥,那河也因此称为平桥河。2000年月湖改造的时候,人们从地下挖到了那块碑和后人加盖的碑亭,修复后立在原地以作纪念。其实那就是浙江地区最早的水文站。

月湖旁的水文站——平水则

宁波城里的人们,又寻找到水源的两大补给系统。一是井水,宁波地下的岩隙裂隙水的水源比较充足,以前的每一个老墙门几乎都在后堂打了井,一般打至五六米深即可出水夏天里人们甚至利用井水的低温,把小菜装在竹篮里吊到近水面的地方,或者把瓜果直接浸泡到井水里,成为天然的冰箱。但是当年盐碱的影响在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中还存在着阴影,有些时候,打上来的水是涩的,不是理想的饮用水。宁波人大多把井水用于浆洗,而饮用水则取自第二补给系统,那就是雨水,也就是俗称的“天落水”。旧时家家户户都备有水缸,许多人家都不止一口,因此在墙门的天井里,一进去就能在屋檐下看到一排排水缸,并有铅皮的“水流”在屋檐下接水然后用“水流筒”把雨水接下来,流到水缸里。大多水缸都是“七石缸”,顾名思义,它的容积可放七石大米,此外还有再小些的“青果缸”、“皮蛋缸”之类。青果即是橄榄。并不是这些缸是用于盛放青果或者皮蛋,而是指它们的形状像橄榄或者皮蛋。人们必须保证水缸里承接下来的雨水的质量,于是大多水缸都加了木板或铁皮做的“水缸盖”,并加入明矾来沉淀水中的悬浮物,再用能控制气流的竹筒把那些沉淀的脏物“水缸浆”抽出来,那专用的竹筒就叫“气筒”。有的人家为了防止蚊子在水中培育幼虫,还在水缸里养了金鱼

水井和用来接雨水的水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