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继承了越人的栖息地,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向中央平原推进的趋向,他们的贡献是把这三个聚落在“群县天下”中确立为三个县,由聚落而成为一个国家法定的行政单位,纳入了大一统政权的范畴。耐人寻味的则是,以“郡县天下”的当时看来,东南鄙地能在一个小小的滨海平原边上,一下子摆布了三个县级单位,这现象是罕见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这三个聚落移民后的人口密度足以够得上县级单位。
北方的移民继续沿着越人的思路,寻找着这块新大陆最后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的中心,其后走出的几着“大棋子”,可以勾勒出一个必然性的城市史的发展指向。这几件大事,确实描述了宁波城建造前这一“寻找”的轨迹。
公元200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五年,一件看来与宁波城建立没什么大关系的事情却发生得意味深长。在鄞、、句章与管辖它们的上级首府会稽郡(今绍兴)之间的余姚建城了。余姚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上,绵延北上的四明山在今天的大隐一带突然断裂,它的余脉在几公里外的翠屏山才续上。这个鬼斧神工般的断裂,正好让姚江从中流过,滨江狭窄的河谷通道成为宁波盐碱平原能够从平地走向外部世界的唯一走廊。这条走廊,正是盐碱海涂平原边缘三个县通向会稽郡的交通要道。那时候,会稽郡的文化远比三个县发达,先进文化的影响也是通过这条走廊源源进入。余姚的建城,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传递会稽郡先进城市文明的功能,已经由一个真正的城市余姚来承担接力,余姚城将以崭新的城市文明进一步影响宁波盐碱平原,这将加快这片盐碱平原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中心城市的形成。
四明山大隐的地层
公元400年是东晋隆安四年,一场局部战争改变了盐碱平原上雏型城市的格局。东汉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孙恩领导的浙东农民大暴动,20万农民军以今天的小港为据点然后溯姚江前去攻击会稽郡的首府。但是他们必然地与姚江边上的句章守军遭遇,一场鏖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驻守句章的是东晋名将刘牢之,他利用句章城的坚固城堡组织了顽强的狙击和抵抗。句章城实际上只是一座军事要塞,真正打起仗来很不好施展,保卫战打得十分艰苦。
刘牢之的另一支部队部署在句章的东面,与城堡内的主力部队相互配合。那支外围部队由一名叫刘裕的将领统率,此人也是一名军事家,而且日后他不但成为保卫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前卫京口的军事集团首领,而且最后取代了东晋而建立自己的王朝“宋”,成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小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宋武帝。
20万农民的乌合之众与两位职业军事家率领的小股部队之间的抗衡,从头年的秋天一直打到次年的夏天,最终以农民军受挫撤离而告终。攻城的农民毕竟有20万之众,他们使东晋军人除了付出惨重代价外,还留下一座被战争破坏得破败不堪的句章城。实际上,那座小小的城堡也快成为一堆废墟。在西下的夕阳照耀下,残破的句章城显得尤其悲壮苍凉,刘牢之和刘裕望着滔滔的江水,用军事家的目光再一次审视了那座要塞所在的地理位置,颇有些新的感慨。那地方,前无法向江岸展开兵力,后难以在山坡上摆下阵势,它只是一个战术性的工事,而决非战略要点。
他们决定搬迁句章城。他们选择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地方,那地方正在四明山东麓的山口上,有一条大溪从那里流过,水源充足,进退自如,那地方当时叫作小溪,后来改称为鄞江桥。
这一次县城的迁徙是带有战略目光的。因为流经小溪城的那一条溪水是宁波平原上主要的淡水源,它在日后首先带动了西部土地的淡化,使西部的农业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句章的人口也向西部汇集,于是作为迅速崛起的西部地区,它的行政中心显然是选对了。句章县一时成为强县,对宁波盐碱平原的周边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封私人信件生动地透露了当时这一地区东部的开发情况。这是西晋文学家陆云写给他的朋友车茂安的一封信。车茂安的外甥石季甫将被朝廷派往县去当县令,在当时都城听到的消息,县是东海边的一个边邑小县,穷山恶水,甚为可怕。石季甫的母亲也就是车茂安的的姐姐寝食不安,对儿子出任县令诚惶诚恐,车茂安也想不出良计,他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陆云,写了一封信去请教他。
陆云的回信中对县大大地赞赏了一番,劝他的外甥只管前去。
他在信中说:
县去郡治,不出三日。直东而出,水陆并通。西有大湖,广纵千里;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泛舟长驱,一举千里。北接青、徐,南洞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举锸成云,下钑成雨,既溉既润,随时代序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日县在利用海道交通方面已经初显特色,而在农业上,虽然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但是在长河上拦水筑坝的陂塘水利工程,它为当年县的五乡平原带来了十分便利的自流灌溉,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人们燔烧野草,开挖土地,然后放入淡水,播种谷物。县的农业人口已经相当密集,被文学家形容为举起铲子像一片云,锄头下田如一片雨。
播种谷物
陆云在信中还用精彩的文学笔法,写到了人们冬季打猎放鹰、网禽射兽的热烈场面,也写到了海涂捕鱼捉蟹、采蚌拾贝的情趣,还开列了一大堆海鲜的名称。他并且夸张地说:秦始皇当年南巡,被县的海味深深吸引,乐不思蜀地赖在那里竟达三十余日。文学家有时候会有一些道听途说和浪漫联想,这在私人的信件里更起到了煽情的作用。正因为他是一位文学家,所以他以精彩散文笔法写下的私人信件,也被编入文集保留至今。至于后来又出现了车茂安当时的去信和收到陆云信件以后的回信,使整个书信往来的过程十分完整,那一定是一些好事之徒、无聊文人的狗尾续貂。
从陆云的信中,我们大致地看到了郧县地区已经不是踞守山口淡水的阶段,向中部的海涂平原的开发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实质性成果。利用周围山地的高势将淡水引入平原,也取得了成功经验。但是总体上说生产是粗放的,陆云用“火耕水种”加以形容。这与同时期的一份“国史”资料可以相互佐证。(www.xing528.com)
公元463年,也即是南朝·宋大明七年,东土大旱,国库的粮食储备已经基本耗尽,刘宋王朝感到有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必要。朝廷看到了宁波平原当时有大批的涂田还是一片处女地,蓼草丛生,蓬蒿纵野,于是派了一位豫章王爷、会稽太守刘子尚到宁波平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劝农”,鼓励开垦荒地。这种劝农活动不会是一般的动员,他必然有国家的税收等政策的优惠条件,何况这时候,绍兴的山阴平原由于北人南下大批建立的豪族庄园的土地兼并,有许多失地的农民嗷嗷待哺。
我们在这里叙述这一插曲,是想说明,宁波的盐碱平原在政府的统一号召下的大规模开发,到这时才真正开始。这一开发,造成了建立宁波平原整体政治架构和统一领导机构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塑造地域中心城市的强劲趋势。
这一趋势首先是以行政的合并作为开端的。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刚刚平定了江南陈王朝的隋朝政权,将原先宁波平原南面的鄞县、东面的县和西北的余姚县一起并入了句章县,这使句章县的行政权力立刻覆盖了整个宁波平原和姚江流域,整体性的开发被进一步凸现了出来。这时候,作为一个“巨县”的句章,它的指挥机构依旧设立在西部山麓的小溪(鄞江),这个选址如果当初作为西部开发的指挥部是合适的,句章借助强大的水资源,确实创造了比邻县好得多的开发效益,但是现在要领导更广大的区域,首先在交通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就使人们看到了另一个更好的地方:三江口。我们不要忘记海退以后这里是一片盐碱滩涂的现实,所谓的三江口地区,那只是余姚江和奉化江交汇处的一片高地,它的周围都是茫茫的滩涂,这是滩涂上的一个“孤岛”。公元400年的春天里,就在孙恩发起句章战役前夕,作为刘牢之句章保卫战的外围阵地,刘裕在这里筑起了第一道工事。
那工事是用刚刚发芽的新篁小竹条和粘土混合而筑的,战时的工事构筑得十分粗糙而笨重,但是它恰恰在无意中成为了真正筑到三江口的宁波城的第一道城墙。战后人们保留了这道笨重的工事,把它称作“筱墙”,至今在宁波的西边留下了“筱墙巷”的地名。
刘裕筑筱墙的221年以后,公元621年也即是唐高祖武德四年,三江口的那一片微微凸出的高地又一次被引起了重视。初唐政府带着强大国家的勃勃雄心,再一次调整全国的行政建置。这一次,把句章县一分为二,建立了姚州和鄞州。这一地区一下子形成了两个州级建制,这在全国也比较罕见。新建立的鄞州把指挥中心搬到了三江口地区,今天宁波城所在的位置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地名:鄞州。
然而这一次在三江口建州最终失败了四年以后,也就是在武德八年,撤消了鄞州的建置,改为哪县,而没有恢复句章县。匆匆四年过于短暂,三江口没有建筑城堡。建州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经济,州城远离了西部的经济基地;也可能是水利,淡水资源跟不上三江口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总之,当时的三江口地区还没有充分的开发和资源的配套。郧县的县城依旧回到了小溪,那时候,小溪已经建立了一个军管区称为“镇”,乃是镇守的意思。
100年的时间转眼过去。公元738年,也即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在全国大发展的形势下,贸县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次,建州的条件已经成熟。促成建州的动因却是一个偶然事件:润州(今镇江)由于长江的水患一直不能解决流民问题,中央政府下了决心,将两万流民安置到已经相当富饶的贸县。全国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当时,一个地方的人口骤然增长两万,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有一个叫齐浣的采访使奏请朝廷,在县的基础上建立州级城市,以它境内有四明山,命名为明州。明州除了管辖郧县外,同时将原鄮县的南部单独建立一个县,取“奉吉开化”之意命名为奉化;又将原郧县西北部也单独建立县,以其当地一条著名的溪水命名为慈溪,因为那条溪水本来是纪念东汉时代的一位孝子董黯的,他对他慈母的孝道得到过全国表彰。
再另外,原来属于县管辖的东海上的那些岛屿,也建立一个叫翁山的海岛县,意为这些海岛就像明州的“翁城”,翁城是与城门联结在一起的一个防御性的附加城门。小溪镇(今鄞江)成为在全国也为数不多的州级城市,它在鄞江的南岸建立了州城。甬江流域从此脱离了越州和会稽的管辖,也就是说,宁波地区不再是绍兴的附属,而是一个真正独立意义的州级建置。这以后,在764年,原来属于台州的象山县也归属了明州,在小溪建立明州的时候,被“瓜分”后的哪县又一度将县城迁回了它的旧县城宝幢。公元771年,也即是唐大历六年,唐末的混乱政治导致了海民袁晁起事暴动。这支乱民加海盗的武装一时声势浩大,他们占领了翁山和县。这次暴动虽然最终被镇压平定,但是王朝政府也采取了收缩防御的政策,撤消了翁山而将县城搬到了刘裕曾经设防和初唐曾经建立鄞州的三江口,这片三水中分的土地第三次被受到了战略性的重视。
明代宁波府全境图
显然,三江口的贸县作为战略防御重地,因为它在明州的北部起到了屏障的作用,然而县毕只是一个政治中心,它的军事防守能力尚嫌薄弱,或者说,它自身也需要防御,于是在806年至820年之间,县的北部又增设了一个军事基地望海镇,坐镇于甬江的出海口。这就是日后镇海县的发端。
在这段时间里,三江口的地位日益重要,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正好是明州的中心。在古代以水路航运为主要交通的时代,三水交汇的三江口又大得交通之便,相比之下州城小溪却反而显得偏僻而狭窄。公元821年,也即是唐长庆元年明州刺史韩察决定将州城搬到三江口的县,这一决策立刻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三江口终于成为了甬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第一次奠定了州级城市的地位。这一年,离唐高祖在三江口地区建立鄞州正好相距200年,从621年到821年,这整整的两百年间,宁波平原的整体开发完成了,于是三江口作为明州城的基础也终于获得了认定。
从公元前221年三县的建立到公元821年三江口州城的奠定,其间的历程足足为1042年,这是一段十分漫长的历史,它表明了人们在宁波平原的腹地寻找着自己地域中心的历史。这一寻找的真正行动阶段又落实到如下的经历中:从句章迁县城的401年,到韩察迁州的821年,又是漫长的420年时间,宁波平原从三县并存到一县统辖,从两州对分到一州统领五县一镇格局的形成,其间的全部历史从城市学的角度看来,更是一部完整的中心城市选址历史,也是地域经济、政治成熟的历史。宁波城市历史到了这个时候,才算真正找到了它的开端。
“千晋斋”搜集的宁波古城墙的铭文城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