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项
(1)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2)场地人行出入口500 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3)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4)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
2.评分项
(1)出行与无障碍。
①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 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 m;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为800 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
②建筑室内公共区域、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道路均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建筑室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均为圆角,并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设有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
(2)服务设施。
①住宅建筑。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 m;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 m;到达中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 000 m;到达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 000 m;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 m;到达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 m;场地周边500 m范围内具有不少于3种商业服务设施。
②公共建筑。建筑内至少兼容两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低于10%;周边500 m范围内设有社会公共停车场(库);场地不封闭或场地内步行公共通道向社会开放。(www.xing528.com)
③城市绿地、广场及公共运动场地等开敞空间,步行可达。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 m;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 m。
④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和空间。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0.5%;设置宽度不少于1.25 m的专用健身慢行道,健身慢行道长度不少于用地红线周长的1/4且不少于100 m;室内健身空间的面积不少于地上建筑面积的0.3%且不少于60 m2;楼梯间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与主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5 m。
(3)智慧运行。
①设置分类、分级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且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
②设置PM10、PM2.5、CO2浓度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且具有存储至少一年的监测数据和实时显示等功能。
③设置用水远传计量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设置用水量远传计量系统,能分类、分级记录、统计分析各种用水情况;利用计量数据进行管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与整改,管道漏损率低于5%;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空调冷却水的水质指标,记录并保存水质监测结果,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
④具有智能化服务系统。具有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安全报警、环境监测、建筑设备控制、工作生活服务等至少三种类型的服务功能,具有远程监控的功能,具有接入智慧城市(城区、社区)的功能。
(4)物业管理。
①制定完善的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且有效实施。
②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中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
③定期对建筑运营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运行优化,包括制订绿色建筑运营效果评估的技术方案和计划;定期检查、调适公共设施设备,具有检查、调试、运行、标定的记录,且记录完整;定期开展节能诊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并实施;定期对各类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公示。
④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绿色建筑技术宣传、绿色生活引导、灾害应急演练等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并有活动记录;具有绿色生活展示、体验或交流分享的平台,并向使用者提供绿色设施使用手册,每年开展一次针对建筑绿色性能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公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