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的演变与文化交融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的演变与文化交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 广州政府在规划上曾经尝试效仿西方城市所谓的“富人区” 和“贫民区”, 划定“花园式住宅区”、 “平民住宅区” 等等, 这使得东山一带聚居了大量的华侨和政府官员, 是明显的“富人区”, 但在旧城区和西关一带, 这种社会阶层分区并不十分明显, 这正是多种居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的演变与文化交融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 住宅的建设是根据一定的模式和规则建造的简单明了的事情。 虽然各地由于气候、 地理等各种因素使得建筑形式有很大差异, 但是各地的工匠只是沿用各自继承下来的方法进行建造, 于是, 每个地区的建筑很自然的形成了统一的风貌。 但在广州, “商风甚盛”, 土地能否高效使用成为衡量住宅建筑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 居住建筑的演变始终受到“以利为重” 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清末民初, 就当时的建筑材料及施工水平而言, 竹筒屋的容积率、 建筑密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极限, 这使得“竹筒屋” 这种建筑形式从清末开始成为广州十分典型的、 顺应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充分考虑经济性的、 较为适合普通民众的理想居住模式, 这种建筑形式自然而然地首先得到了发展, 并成为广州传统民居形式的主体。 之后, 随着城市道路的开辟, 临主要街道的竹筒屋演变为可获得更高土地收益的骑楼建筑; 而在当时的西关郊区, 富裕阶层则在吸收了粤中“三间两廊式” 传统民居和苏州民居的基础上, 演变出更为宽裕阔绰的、 居住环境更为舒适的西关大屋, “三间两廊式” 也是一种十分省地的住宅布局模式; 而到了民国晚期, 在吸纳了西式住宅建筑特点以后, 独栋的西式花园住宅逐渐演变出更加节省用地、 建筑质量较好、规格较高的联排小洋楼。

民国中后期, 崇尚西化的风气更为盛行, 新的建筑结构体系、 新的建筑材料、 新的建筑师职业制度、 新的西方建筑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广州的住宅建设。洋房平面布局及造型具有强烈的欧化倾向, 多数华侨住宅摒弃了原有的传统住宅模式, 形成了具有明显西式风格特色的花园式住宅区, 成为广州传统民居向现代城市住宅建设过渡的转折点。 即使这一时期的西关大屋也开始糅合西式建筑装饰的元素, 竞尚修饰, 例如正立面采用罗马柱式装饰, 增设了颇具洋味的悬挑阳台, 庭院设置西式的小亭等等。(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 广州政府在规划上曾经尝试效仿西方城市所谓的“富人区” 和“贫民区”, 划定“花园式住宅区”、 “平民住宅区” 等等, 这使得东山一带聚居了大量的华侨和政府官员, 是明显的“富人区”, 但在旧城区和西关一带, 这种社会阶层分区并不十分明显, 这正是多种居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富人区” 的西关大屋和小洋楼从外观来看十分简朴; 西化的建筑装饰元素同样会出现在西关大屋和竹筒屋上; 贫民和富商混居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 西关大屋附近常常被一片密集的竹筒屋所包围; 东皋大道以东是皋园别墅, 以西则是兴义园竹筒屋……可见, 广州的城市文化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和市井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