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分析Cozen学派城市形态理论

民国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分析Cozen学派城市形态理论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城市形态理论研究学派中, 德国地理学家康泽恩 的“市镇规划分析” 对城市形态理论,特别是概念性的分析城市变化过程与模式这一部分, 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康泽恩对城市物质形态发展的探索充分反映在“形态区域” 的概念中。城市边缘带的重要形态特征包括大面积的连续绿色环境, 其中分布一些公共或大型城市重要建筑。在Cozen 学派的城市形态学理论中, 细致地分析规划设计资料是所有研究的基础。

民国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分析Cozen学派城市形态理论

在众多城市形态理论研究学派中, 德国地理学家康泽恩(M. R. G. Conzen,1903—2000) 的“市镇规划分析” (town planning analysis) 对城市形态理论,特别是概念性的分析城市变化过程与模式这一部分, 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 康泽恩城市形态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市镇规划分析”, 他强调对城市形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化理解, 主要内容包括: “规划单元” (plan unit)、 “形态周期”(morphological period)、 “形态区域” (morphological regions)、 “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 “用地变化周期” (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 和“城市边缘带” (fringe belts) 等。 霍耀中、 谷凯在《市镇规划分析: 概念、 方法与实践》[48]一文中, 曾经对上述概念进行了阐述, 简述如下:

“规划单元” (plan unit)。 形态存在于人工建筑环境的框架之内, 并表达不同区域之间和同一区域的过去与现在的物质联系, “规划单元” 可定义为在城镇中不同于周围环境的形态同构区域。 细致的分析规划设计资料(1∶2500 的图纸), 其内容通常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 街道系统, 地块组合和建筑物平面组织, 它们构成城镇中不同的区域。 某些区域不同于周边环境, 显示出规划形式和肌理相似性, 即形成同质的 “形态单位”(measure of morphological homogeneity or unity), 这些单位可被称为“规划单元” (plan unit)。 “规划单元” 是理解整体城市复杂结构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其他市镇规划分析的基础。

“形态周期” (morphological period)。 城市中所有的变化和创新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政治、 经济文化的特殊要求, “形态周期” 可以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城市发展时期创造的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尽管不同形态周期的界限有时并不明确, 但通常一个阶段的沉积会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 并在演变中逐步调整适合后续的社会环境需要。

“形态区域” (morphological regions)。 康泽恩对城市物质形态发展的探索充分反映在“形态区域” 的概念中。 “形态区域” 是指一定区域具有统一的形态特征并不同于周围区域。 区域形态结构可以有层次分级, 康泽恩指出,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 城市中由独特的形态元素构成的较小的地方可以是“形态原型” (morphotype), 进一步扩展为“规划单元”。 形态区域的概念不仅包含了更广泛的地理范围, 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包括不同部分和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演变规律。 康泽恩(1988 年) 曾使用五个等级区分形态区域的边界。 “形态区域”由“规划单元” (由街道、 地块和建筑基底组成)、 “建筑类型” 和“土地使用” 三个形式综合体叠加而形成(图6 -17)。

“形态框架” (morphological frame)。 在城市发展之初, 农业用地逐步转化为城市用地, 建成区的规划和建筑形式与结构开始对城市后续的发展产生制约与影响。 其中两个形态元素“地块边界” 和“道路系统” 相对稳定并构成“形态框架”, 即便城市环境发生了变化, “地块边界” 和“道路系统” 仍可在新的形态中找到痕迹。 “形态框架” 的概念使城市形态分析包括了人类社会以外的相关环境因素的作用。

“地块变化周期” (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 “地块变化周期” 指特定地块特别是其中的建筑物和用地性质在某一历史阶段内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地块变化周期” 通常可以典型地分为发展、 高峰和衰退期, 在这一过程中, 特定地块的建筑覆盖率及其功能会由于社会和经济变化而呈现非稳定特性。(www.xing528.com)

图6 -17 形态区域研究框架图

“城市边缘带” (fringe belts)。 “城市边缘带” 是城市建成区在向外扩张时,由于一些功能寻求有机的边缘发展, 从而在城镇边缘形成由混合用地构成的动态带型区域。 “城市边缘带” 的形成与城市发展周期、 土地价格变化和交通方式发展密切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居住建筑建造的高潮时期, 往往土地价格较高。 城市边缘带形成于土地价格较低时的居住建筑建造的低潮期。 土地经济的机制以及限制城市向外扩张的城市周边自然和建筑环境(如山川河流、 城墙) 共同使以居住建筑为主的高密度区域外形成城市边缘带。 城市边缘带的重要形态特征包括大面积的连续绿色环境, 其中分布一些公共或大型城市重要建筑。 由于其中较少居住建筑, 从而交通网络密度较低。

在Cozen 学派的城市形态学理论中, 细致地分析规划设计资料是所有研究的基础。 但在我国大多数城市, 包含街区地块、 建筑基底平面的城市历史地图往往缺失, 即使有一些史料地图, 也并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绘制, 例如, 民国以前的广州历史地图大多只能分辨出道路街巷、 水道网络、 府衙地块等地理要素, 但没有正确的尺寸, 街区地块和单个的住宅建筑就更无依据可循, 这给民国以前的城市形态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民国时期的部分住宅建筑能留存至今, 如果结合相关史料和对现场住宅建筑的考察, 1949 年以后的详细测量地图依然能帮助我们分析出民国时期城市居住形态的特点。

对城市中每一个地块和建筑进行同等精度的研究显然是不现实且不必要的, 因此, 划分出形态区域, 即具有同质的平面类型, 建筑类型和土地使用类型的区域, 再在每个形态区域中选取典型的形态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是比较现实理性的做法。 而“形态区域” 中, 又以“规划单元” 为最基本的形态单位, 它是理解整体城市复杂结构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其他市镇规划分析概念如“形态周期”、 “形态地区”、 “形态框架”、 “地块变化周期” 和“城市边缘带” 的基础。 但由于本书的研究时间范围主要界定在1912—1937 年, 期间多个时间段的历史地图很难寻找, 故对“形态周期”、 “地块变化周期” 等重要概念无法进行论述, 只能以1950 年、 1960 年或1973 年1∶2000 测量图作为分析的基础, 以2010 年1∶500 实测地形图为准确测量依据, 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形态区域的“规划单元” 的研究上, 对每个时期所出现的新的“规划单元” 类型(街道系统、 地块组合、 建筑基底) 进行深入剖析与总结, 比较不同时期所建设的模范住宅区“规划单元” 在城市形态上的差异, 进而总结出其形态发展的规律。 对于“建筑类型” 的研究, 由于缺少住宅建筑平、 立、剖面的资料, 只能从直观的角度, 分析住宅建筑总平面布局、 建筑外观和采用的建造材料等。 而“土地利用方式” 则一直以居住用地为主, 因此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