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东山地区宗教建筑兴起原因

民国时期广州东山地区宗教建筑兴起原因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山地区最早从宗教建筑开始兴起,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广州佛教建筑的兴建和当时国家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当时东山地区尚未大规模开发,环境幽僻, 成为寺庙等宗教建筑兴建的理想场所。

民国时期广州东山地区宗教建筑兴起原因

东山地区最早的开发建设是从演武场和寺庙的修建开始的。 演武场即东较场, 明景泰五年(1454 年) 总督马昂建, 长宽各百余丈。[2]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更名为“东较场”。 据《驻粤八旗志》 记载, 东较场当时的面积很大, 时建有“厅堂五间, 箭道三间”。 东较场紧邻广州古城东门外, 头枕古城,连接中原驿道,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较场的四周建有坛、 寺、 庵、 官、 庙宇等建筑。 据史料记载, 东较场前有寿国寺[3], 后有火神庙, 左有护国寺[4]观音[5](顺治十五年改建为东林寺)、 山川坛, 还建有地藏庵、 关帝庙、 先农坛、 普济堂、 火神庙、 清真寺、 天后宫[6]等。 这些寺庙建设的年代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 到了清末大多都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 而距离老城较远的寺庙, 由于交通不便, 竟留存到清末民初, 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羊城澄天阁点石书局镌印的《粤东省城图》 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处寺庙的标注, 分别是东山寺和永胜寺(图6 -1)。

图6 -1 清末东山地区的建筑分布图

资料来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著: 《广州历史地图精粹》,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

东山寺的修筑可以追溯到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年), 总镇两广内官太监韦眷主管广东市舶司事务, 为沽名钓誉, 歌功颂德, 韦眷在广州城正东四里的姚家岗(旧东山公园, 现东山百货商店对面) 建筑永泰寺(俗称太监寺),1480 年建成, 并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 刻碑记。 《番禺县志》 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永泰寺: “太监韦公于广州城东门外四里许姚家冈, 市不耕之地营建佛寺。 千金山列于左, 卬山列于右, 观音、 弥陀、 马鞍、 白云诸山当其前, 州冈山拥其后, 前临白云溪, 后滨珠海水, 高明幽雅, 真胜境也。”[7]可见, 当时寺庙的位置相当优越, 姚家岗是这一带地势最高的, 站在永泰寺, 观音山(越秀山)、 白云山等尽收眼底。 到了明嘉靖年间, 社会治安不稳, 潮州海盗勾结倭匪, 意图进犯广州。 当地绅耆迎请佛山祖庙的真武玄天上帝到永泰寺, 以镇“贼氛”, 相传闾里终得安宁, 乡民顶礼膜拜, 欲将北帝留下, 建庙奉祀, 于是将太监寺一分为二, 前殿供奉真武, 真武庙俗称东山庙, 永泰寺俗称东山寺,于是寺和庙分了家。[8]

另有一处保留至民初的寺庙是永胜寺, 建于明代, “国初平南王曾重修之,既久, 甚剥落, 近寺僧迭次兴复, 郭其土宇, 焕然壮观”[9]。 东山地区最早从宗教建筑开始兴起,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 广州佛教建筑的兴建和当时国家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 明中期以后广东地区的佛教逐步复苏, 明朝灭亡后, 许多不愿向清王朝称臣的明末遗民削发为僧, 遁入佛门。 清初四朝皇帝为笼络人心, 对佛教采取更为积极的扶持态度。 因此, 到了明末清初, 广东的佛寺林立, 名刹大寺遍布省内各地, 在广州东山一带出现一些小的寺庙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 清代, 在广州城内的东部地区逐步形成了集中的书院群, 包括番禺学宫、 广州府学宫、 南海学宫, 以及越华、 羊城、 禺山、 西湖等五大书院, 其中作为古代会试考场的广州贡院始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 (图6 -2),到了同治六年(1867 年), 贡院规模已相当宏大, 且是两广举行乡试的唯一场所, 其位置几乎紧邻大东门和城墙(今文明路一带), 大东门和通往东部的主干道是当时赶考的必经之路, 而城外的寺庙正好为赴省城参加科考的学子提供了方便、 便宜而又安静的居所, 正如藤堂恭俊在《中国佛教史》 一书中所言:“在交通史上, 寺院的最大贡献乃宿坊的开放, 这是最不容忽视的社会事业。”[10]佛教寺庵既能满足借宿经济实惠的需要, 又能提供安宁的读书环境, 有的寺庵丰富的藏书还能成为学子们的图书馆, 而且从心理上又能满足学子们祈求保佑考取功名之需。 因此, 明清广州城东部的贡院、 番禺学宫和越华书院附近, 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佛教寺庵。(www.xing528.com)

图6 -2 清代广州贡院(19 世纪末历史照片)

资料来源: 中国记忆论坛网

其三, 寺庙的兴建大多选择山林胜地, 取其寂静秀美的自然环境, 追求虚空、 出世的意境, 以便清静潜修, 咏经事佛。 当时东山地区尚未大规模开发,环境幽僻, 成为寺庙等宗教建筑兴建的理想场所。

其四, 寺庙的经济来源主要靠香火钱, 交通便利, 人流集中的地方才便于人们就近参拜祈福, 东山地区寺庙的兴建主要位于大东门周边, 临近出城门的主干道, 自然也有助于寺庙香火的鼎盛。

其五, 清代, 广州地方官员们大多喜欢通过修建或重建寺庙来行善, 以积累功德。 例如雍正八年(1730 年) 巡抚李士桢改建东门外较场以东的山川坛以祈福风调雨顺, 执掌平安; 东林寺则是平藩下官文天寿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 捐资重建的, 对这些寺庙修建或重建时, 官员都不忘立碑以表公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