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现状研究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现状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文章撰写的时间可以推断出所反映的大致是19 世纪40年代前后广州的居住状况。图2 -23珠江上的疍民资料来源: 麦胜文先生收藏并提供较之这些底层居民而言, 广州大约有1/3 居民的居住环境要稍好一些, 他们住在比较宽大清洁一些的房子里。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西方人的记叙, 广州清末的居住现实状况如下: 城墙内外居住空间分布不均衡。图2 -26清末广州城外(城郊) 珠江岸边图景资料来源: 中国记忆论坛网 道路狭窄密集。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现状研究

现在已很难找寻一片现存的完整区域来反映广州清末的居住状况了, 但在西方传教士各种文献的记录、 西洋人拍摄的老照片和他们的绘画作品中, 仍可以探寻到清末广州居住的现实图景(图2 -20)。 在这些西方文献中, 将广州各个阶层、 各种类型的房屋建筑描绘得最详尽、 最完整的, 当属裨治文为《中国丛报》 所撰写的《广州城概述》。 在这篇文章中, 裨治文详细描述了广州不同阶层民众的住宅。 根据文章撰写的时间可以推断出所反映的大致是19 世纪40年代前后广州的居住状况(图2 -21、 2 -22)。

图2 -20 清代广州珠江沿岸的十三馆区(1855 年)

资料来源: 胡光华《中国明清油画》,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年

图2 -21 19 世纪中后期广州城的景象

资料来源: 胡光华: 《中国明清油画》,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年

图2 -22 清末广州城图景

资料来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著: 《广州历史地图精粹》,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年

当时广州居住建筑的整体印象是, 全城房屋的墙大约有3/5 是用砖头砌的,墙砖的颜色主要有铅青和浅褐, 少数为红色, 其余很大一部分是泥墙。 旧城中的大部分居民住的都是这种房子, 用石头和木料来造屋墙的不是很普遍。 建筑用的优质石料采自本省北部山区, 也有些采自城南的几个岛屿。 石料主要是花岗岩和砂岩, 各有几个不同的品种。

最贫穷的人住在边远的郊区和旧城的北部, 以及沿着几条壕渠的堤岸, 他们的房子只是一些小土房——低矮、 窄小、 黑暗、 不清洁, 室内没有任何间隔的功能区分。 在城南, 街道和房舍占据了从城墙到江边的全部空间。 在城东,街道和房舍所占的面积要比城西小得多。 可见, 当时贫穷阶层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广州还有一些更底层的居民是住在珠江水面上的, 称为疍民(图2 -23),从黄埔到广州的整段河道上, 集聚了大量的住家船只, 连成一排, 彼此互通,占据了河面的1/3, “每只船上住着一户人家, 船上像正规住房一样也有各种用途的小仓”。[17]这些困苦的生活环境是可想而知的。

图2 -23 珠江上的疍民

资料来源: 麦胜文先生收藏并提供

较之这些底层居民而言, 广州大约有1/3 居民的居住环境要稍好一些, 他们住在比较宽大清洁一些的房子里。 “这些房子紧挨着街道, 一般只有一个入口, 门上从上到下挂着一张竹帘, 跟外界隔开。 房子内部没有空余的房间; 每个单间就分配给家族中的一房人, 另外还有一间房充作全家共用的饭厅, 整间房子的地方就这样划分完了。 房屋一般是朝南的, 但像这种房子, 还是属于比较贫穷的一类, 坐向就没法讲究了。”[18]从以上描写来看, 这应该是广州最普遍的民居形制(图2 -24)。

另一类房子是社会上为数更少、 更富裕的人居住的。 裨治文对其评价颇高, 认为这是社会上“懂得享受又不尚奢华” 的一个阶层。 他们的房子临街而建, 被圈在一道12 至14 英尺高的围墙之内, 过路人无法窥见其内里。这种房屋的特征是, 外表乏善可陈, 一旦踏足其间, 便觉柳暗花明。 穿过大门是庭院, 然后是摆放桌椅茶几之类的客厅, 厅墙上“常常饰以雕花或悬挂各种条幅,用漂亮的大字写着他们贤人的种种道德格言, 或者是画着写意山水或花鸟”, 此外还有卧室、 花园, 甚至一间作为家塾的小间。 这显然是描述当时城外西关大屋的特点(图2 -25)。(www.xing528.com)

图2 -24 清末普通居民的住宅

资料来源: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著: 《旧粤百态》,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图2 -25 广州西关竹筒屋

资料来源: 中国记忆论坛网

对于极为少数的大富之家的房屋, 裨治文的描述是: “他们的房子除了占地不及皇宫大之外, 各方面都丝毫不比皇宫逊色, 分成若干套住宅, 装修精美而高雅。” 那些由政府批准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商人中, 有些人的宅邸就堪称这类房子的样板。 这描述的正是广州十三行行商潘氏、 伍氏在河南修建的别苑大宅。

对于城内官员的宅邸, 由于外国人入城受到限制, 裨治文没有做过多的记叙, 而是一言以蔽之: “它们通常比私人宅邸宽大, 而目前大部分的状况都很平常。”

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西方人的记叙, 广州清末的居住现实状况如下:

(1) 城墙内外居住空间分布不均衡。 城内居住人口较少, 主要是官员和军队的驻军, 官僚政治气氛浓厚; 城外则是形成了“其东近质(朴), 其西过(奢) 华, 其南多贸易之场, 而北则荒凉”[19]的特点。 城南的珠江沿岸和城东的东濠涌水系附近因交通便利, 形成了商业街市, 居住人口密集; 城东则是丘陵台地, 与一般农村相似; 城北近山地, 多为游览区、 庙宇、 书院所在, 贫困荒凉, 少有人居住; 城西平原肥美, 鱼稻丰足, 自明代开始商业已有一定基础,外贸活动发达, 多为富商居住; 珠江南岸白鹅潭以东、 东至今草芳围路一带逐步成为清末广州新的住宅地区, 主要为富商居住。

(2) 居住贫富差异很大。 清末广州城的普通居民居住环境恶劣, 居住人口密集, 房屋建筑质量很差, 室内无功能分区, 不讲究通风和采光, 房舍占据了从城墙到江边的全部空间, 无家可归者甚至居住在珠江河道的船只上(图2 -26)。 而城西和珠江南岸的富商建设的住宅则十分阔绰, 用围墙围起来的单独的庭院, 外观朴实低调, 但内部装修奢华。 大多数穷人的住宅主要是泥土和砖石砌筑, 有钱人的住宅则多采用石材和木料, 坡屋顶的形式。

图2 -26 清末广州城外(城郊) 珠江岸边图景

资料来源: 中国记忆论坛网

(3) 道路狭窄密集。 城内主干道宽阔长直, 而小径则狭窄短小。 城南地区道路垂直于珠江布局, 由于商业发达, 人口密集, 使得商铺住宅和道路相互争夺空间, 居民蚕食街道的现象十分严重; 城西地区和珠江南岸地区由于是新兴的住宅区, 方格网路网特征十分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