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民国时期住宅商业混合规划研究结论

广州民国时期住宅商业混合规划研究结论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宋、 元时期一样, 明初广州市面的商品已十分丰富。[13]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州城居民的构成和市面情态, 城南、 城西是人口最密集和繁华之地, 众多富贾巨商、 庶民商贩活跃于此, 大大小小的人家都在做生意, 手工业作坊、 商业店铺、 居住相互靠近, 形成了颇具市井气息的城市商业与住宅混合发展的地区。

广州民国时期住宅商业混合规划研究结论

明初, 广州城承宋元旧制, 子城、 西城、 东城并列于珠江北岸, 三城各有城濠环绕, 形成分割之势, 即子城与西城之间有西湖、 子城与东城之间有文溪间隔, 这使得交通备受阻滞, 难以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任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周正把“开设城池, 或招复流民, 或抚绥新集”[11]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之标准, 作为番禺、 南海县治所在地的广州自然对城池的建设高度重视。 于是, 明洪武三年(1370 年) 永嘉侯朱亮祖修葺旧城, 将三城连为一城。 洪武七年(1374 年) 又向东北郊区延伸, 将粤秀山包括在城墙内, 并在此建镇海楼,以壮会城观瞻。 扩建工程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 基本完成, 全城共设城门七个, 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图2 -7)。

图2 -7 《永乐大典》 中记载的明广州城

资料来源: 曾昭璇: 《广州历史地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明初广州城沿袭宋元时期传统的城郭分工体制, 以内城北部, 即惠爱街以北作为政治活动中心区, 将省、 府、 县各级官衙、 府库、 官吏居里集中布置于此, 如广州布政司、 广东都司、 前卫、 后卫、 广州府衙、 番禺县衙等, 这里主要是大小官员的聚居地。 随着城区的扩展, 经济活动逐渐南移, 明中期, 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内城南面珠江沿岸地带, 如五羊驿、 税课司、 批检所、 市舶提举司等经济管理与服务之官衙集中于此地。

正统年间(1436—1449 年), 王莹在《重建羊城街记》 中对广州城内的景象进行了描述: “ (城内) 使价之客与守土之臣参半, 而豪商大贾, 珍物奇货,亦于斯萃焉。” 这说明城墙范围以内的居民主要是由政府官员、 富商大贾及为之服务的市民组成。 同宋、 元时期一样, 明初广州市面的商品已十分丰富。(www.xing528.com)

正德年间(1506—1521 年) 起, 广州的贸易开始发生变化, 即从官府控制逐渐向民间自由贸易转化, 这极大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旧城墙范围内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商业活动场所。 城南门之外一带空地, 即濠畔街一带及其以南冲积地带, 因以成市, 且繁盛一时。 时人霍与瑕曾评价: “城南门外, 东西亘六七里, 人烟辐辏, 货贿山积, 盖会城繁华之所都也。”[12]可见, 城南门外已逐步成为商业繁华之区。

出于保护这一片商业地区的考虑, 为避免倭寇为乱影响该地的贸易,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 官府在宋代雁翅城的基础上建筑南城, 共有八门。 自此,广州分为新(又称外城)、 旧(又称内城) 二城, 旧城呈不规则形状, 新城则略似长方形。 明代对广州城的修筑, 改善了宋代广州城的不完整性, 广州城的规模与格局在此时得到了确定, 成为一个功能完整而壁垒完固的城市。

嘉靖以后, 随着新南城的修建, 广州市区出现了新的气象。 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 徽州人叶权在《游岭南记》 中感叹当时广州城商业的繁华丝毫不比杭州清河坊一带逊色: “广城人家, 大小俱有生意。 人柔和, 物价平。 ……高贾骤集, 兼有夷市, 货物堆积, 行人肩相击, 虽小巷亦喧阗。”[13]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州城居民的构成和市面情态, 城南、 城西是人口最密集和繁华之地, 众多富贾巨商、 庶民商贩活跃于此, 大大小小的人家都在做生意, 手工业作坊、 商业店铺、 居住相互靠近, 形成了颇具市井气息的城市商业与住宅混合发展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