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 -2汉代番禺陶屋模型资料来源: 陆元鼎: 《中国民居建筑》,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唐至南汉时期, 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称为“坊”, “坊” 有坊墙、 “市” 有市墙, 由于实行“坊、 市” 分离的里坊制度, 所以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居住区空间形态。蕃坊区的设立有利于加强蕃务的管理, 也是当时广州实行“坊、 市” 分离制度的写照。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成果

广州博物馆内陈列着汉代番禺陶屋模型, 这是迄今可以见到的岭南大地上最早的居住建筑。 其结构以干栏式[2]为基础, 既有穿斗式, 也有抬梁式, 窗户有菱格式也有直棂式, 屋内有厕所、 畜圈, 形制有曲尺式、 三合式、 楼阁式、城堡式(图2 -2)。 屋顶有四面坡、 两面坡, 结构复杂, 主次分明、 错落有致,可见当时广州地区已经能够熟练修筑以木构架为主的居住建筑了。

唐以前, 广州旧俗, 皆以竹茆为屋, 宋璟任广州都督以后, 改造店肆, 教给当地百姓烧瓦, 推广使用砖瓦建屋[3], 替代过去常用的茅草竹木, 不仅令建筑更加坚固, 形式更加丰富, 也大大降低了火灾的发生率。 李复新任广州刺史以后, 又继续劝导百姓, 令变茅屋为瓦舍[4]。 杨于陵为岭南节度使, 亦教民陶瓦, 以绝火患。[5]从宋璟到杨于陵, 几任官员从中原来到岭南蛮荒之地, 历经一百多年, 逐步将中原先进的居住文化带到了广州。

图2 -2 汉代番禺陶屋模型

资料来源: 陆元鼎: 《中国民居建筑》,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唐至南汉时期, 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称为“坊”, “坊” 有坊墙、 “市” 有市墙, 由于实行“坊、 市” 分离的里坊制度, 所以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居住区空间形态。 唐人苏鹗在《苏氏演义》 中指明: “坊者, 方也, 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 正也。” 又说: “方, 类也。 《易》 曰: ‘方以类聚, 居必求其类。’” 这里不仅指明了“坊” 的空间形态, 即“方”, 一个方形的地域空间, 也说明居住在一起的也一定是相似的社会阶层。 当时广州蕃坊区的形成就是一个例子。开元二年(714 年) 左右,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广州市舶使院, 为了使外商方便和安于广州进行贸易, 划出今光塔街一带地方专供外商居住, 名曰“蕃坊”, 范围北到中山路、 南达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人民路, 东达解放路, 面积约1 平方公里, 这里是“华夷杂处” 的10 多万人的商业区(图2 -3)。 蕃坊区的设立有利于加强蕃务的管理, 也是当时广州实行“坊、 市” 分离制度的写照。

图2 -3 唐代广州蕃坊示意图

资料来源: 曾昭璇: 《广州历史地理》,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南汉是广州历史上又一个兴盛时期, 在全国动乱的环境中, 南汉能偏安于一方, 政权相对稳定, 经济社会繁荣, 从而推动了当时广州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南汉时期广州的城市建设,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对兴王府不断加以建设, 扩大广州城南区, 即皇城的南部, 又称“新南城”。 据史料记载, 南汉时期, 广州城中有三山, 在官衙所在地东南一里地为番山, 迤逦而北一里为禺山, 其北面为粤秀山。 刘岩割据岭南, 凿二山以为宫阙, 而番、 禺遂平, 当时兴王府的修建仿照唐长安的建制, 建设宫城和皇城。 宫城是南汉的政治中枢,位于市中心, 宫城南面的皇城, 是王朝行政机构所在地。 而新南城则以如今的北京路为中轴, 向南扩展到今文明路。 新南城仿唐治, 其建设的主要目的一则为了“壮观南城”, 二则为了“盛民”, 因此将街坊市集分布在“新南城” 大街左右, 称为“左街” 和“右街”, 这一带, 当时已是人烟稠密的商业居住区。二是在郊区大建离宫苑囿, 如在城西荔枝湾一带大建离宫苑囿, 如著名的昌华苑、 显德园等; 在城南有望春园、 芳华[6]等。 到了南汉末代君主时, “三城之地, 半为离宫苑囿”, 后又因南朝时期崇尚佛教, 大建寺庙, 正所谓“又南北东西环城, 有二十八寺, 以象二十八宿, 民之得以为栖止者, 无多地也”[7]。 因此处环境优美, 城西的富豪也云集于此, 修建了不少岭南园林建筑,例如南汉私家园林的记述中就有位于城西的苏氏花园。(www.xing528.com)

南汉时期的居住空间分布与兴王府的建设密切相关。 当时, 最密集的居住区分布在三个地方: 一是在城南, 即经扩建后的新南城, 因商业的繁盛而居民集聚; 二是在城西蕃坊一带, 居民密集, 商铺云集, 各式货物充盈, 最为繁华;三是在城东, 即秦汉时期所建的任嚣城, 南汉时成为宫城的屏障, 逐步成为官僚和贵族居住区(图2 -4)。

图2 -4 南汉兴王府城址示意图

资料来源: 作者整理绘制

兴王府的建设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的建城思想, 大兴宫城、 皇城与苑囿,城墙规整, 仿唐长安城的建制, 中轴线制度得以运用(图2 -5), 一方面体现了统治者的观念被中原文化所主导, 希望通过中原文化的建城形式来肯定自己政权权威性和合法性。 《广州府志》 载: “刘岩自云家本咸秦, 耻为蛮夷王, 其改南海为常康、 咸宁者, 盖以拟长安也。”[8]足见唐长安城对兴王府建设的示范作用; 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当时广州政治、 经济、 文化、 气候、 地理、 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使得这种沿袭和移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 南汉兴王府的皇城是没有围墙保护的, 体现了岭南文化务实的一面; 居住建筑十分密集, 相互遮挡日照, 适应岭南气候的特点; 兴王府的街道并不像长安城那样是规则的棋盘状, 而是狭窄而弯曲的, 随着河涌、 江岸的迁移而建, 顺应了自然地理条件等等。

图2 -5 南汉兴王府皇城内部布局

资料来源: 作者整理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