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近代国内居住史成果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近代国内居住史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对单一城市住宅建筑历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 上海现存的保护完好的近代居住建筑为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居住文化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近代国内居住史成果

1.3.2.1 专著方面

近几年来, 对近代城市居住史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2000 年, 刘致平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 住宅、 园林》[19]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居住建筑史的著作, 全书论述我国清代以前封建社会的古代住宅、园林以及城市建筑发展的历史。 主要阐述了住宅、 园林的发展概况, 居住建筑在城市中的区划关系, 以及主要都市的规划方式和演变, 同时对于建筑的布置、结构以及艺术形式等也都作了分析和阐述。

2003 年, 吕俊华的《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20]编年史的写法, 研究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 着力分析了各时期住宅建设的政策背景和住宅建设的特点, 对当今我国住宅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21]。作者认为在跨越160 年的住宅发展历程中, 中国居民经历了两次住宅类型的大转变: 第一次主要发生在近代开埠城市, 大约经历半个多世纪, 到20 世纪初基本定型, 这期间, 开埠城市的住宅从平房合院式独立住宅转变成低层联排集聚住宅为主, 以及其他住宅类型等多种样式; 第二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多层、 高层住宅成为住宅建设的主体, 并持续至今。 对于第一次近代住宅的变迁,吕俊华用“意义深远” 给予了高度概括。

2004 年, 曹炜的《开埠后的上海住宅》[22]通过对中国上海近代住宅近百年历史的研究, 揭示上海的住宅是如何逐步接受西洋建筑文化, 并在保留中国传统生活习惯的同时, 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这是对单一城市住宅建筑历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 上海现存的保护完好的近代居住建筑为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06 年, 林永匡的《民国居住文化通史》[23]则从居住文化的角度, 分析了当时影响民国居住的各种文化风潮, 例如洋居风尚的流行、 商居文化的兴起、居住消费的新风等等, 并使得居住建筑样式、 居住建筑装饰和居室布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对居住文化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www.xing528.com)

2008 年, 戴颂华的《中西居住形态比较——源流·交融·演进》[24]客观的审视和评价了中国与西方各自的居住文化及其居住形态对人类住区发展的作用,梳理两者在演进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

2009 年, 傅崇兰的专著《中国城市发展史》 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 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 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全书分为中国城市演变史、 城市居住史、 城市建筑史、 城市广场史等五个部分。第二部分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城市居住史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从奴隶社会到20世纪50 年代各历史时期居住形态的特征, 居住制度的变迁和深厚的居住文化。从这本专著可以看出, 研究居住制度与文化, 以及由此作用而产生的居住空间形态是对居住史研究较为经典的方法。

1.3.2.2 博士、 硕士论文

对近代国内居住史的博士、 硕士论文研究主要是以单个城市研究为对象,并大多以上海、 南京、 重庆等近代城市为主。 从建筑学的角度, 2006 年重庆大学陈卓的硕士论文《近代重庆居住建筑研究》 指出, 对于重庆这样的内地城市, 西方建筑思想对重庆居住建筑的影响并不显著; 2007 年武汉理工大学孙震的硕士论文《中国近代里式住宅比较研究》 则主要以近代上海、 天津汉口的住宅为研究对象, 分析近代里式住宅的建筑类型与特征、 形成与演进; 2007 年上海交通大学朱妍丽的硕士论文《近代上海独立式花园住宅屋顶形态初探》,同济大学李娟的硕士论文《论近代上海独立住宅中的“现代式”》, 2009 年上海交通大学姚素梅的硕士论文《上海近代独立式住宅花园研究》 这三篇论文以上海现存的近代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例, 分析不同时期住宅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特点。 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 2008 年苏州科技学院彭科的硕士论文《近代以来苏州城市住宅形态演化研究》 分析了苏州近代以来城市住宅形态发展各阶段特征和内在演化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