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画技巧与中国画墨色运用

内画技巧与中国画墨色运用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中国画艺术与技法,首先要谈到中国画的墨色运用。一幅作品如何传达意境、品位和韵味,要看笔墨的运用技巧。没有笔墨的运用,再好的理念都无法表达。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来看,用笔在用墨之前,用墨之说是在水墨画兴起之后才有的一种叫法。内画同中国画一样讲究笔、墨用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通常的用笔手法在中国画中运用很多。由于内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不可能做到中国工笔画中的“三矾九染”。

内画技巧与中国画墨色运用

谈到中国画艺术与技法,首先要谈到中国画的墨色运用。

笔墨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绘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笔墨,不仅仅是对形似的简单追求,还包括神似,即用笔对画家主观的思想修为、生活态度、艺术境界等因素的影响。“笔”呈现在纸面上的不只是钩、勒、妙、擦、点等技法,还是一种审美取向的追求,表现其内在的精神。墨是一种“意境”。中国画绘画中用墨如用色,可以表现事物的明暗、色彩、质地。古人早就有“墨分五色”之说,即黑浓淡干湿,在技法上墨分烘染泼积等。这些都是对墨的区分与运用,也是画家营造意境的方式。画家以笔为主,墨随笔出,将自然的物象与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既描绘物象又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绘画理论研究中指出,画为笔先,墨如影相随。笔墨即笔法,墨由笔做主导,相互依赖,受控于画家的主观意识,使得二者兼备,相得益彰。将笔墨游刃有余地运用于画面之上才能完美地表达画家的绘画意图,才能更好地表达画家心中所想,让笔墨代替语言,传达画家的思想。

对于笔墨的认识,古人早有定论,画物最重要的就是造型准确,也就是古人所称的骨气,画骨要形似,要符合画家立意的初衷。这就要看画家运笔是否到位,而墨色的几种深浅不同的层次,构成了画面的色彩关系,所以古人认为立意为先,笔墨从之。当评价一幅画时我们某些人通常将笔和墨的关系分开。而清代《芥舟学画编》一书则反对这种论调,它反对将笔墨分开谈论,而是认为笔墨乃中国画的精髓所在。一幅作品如何传达意境、品位和韵味,要看笔墨的运用技巧。同时笔墨也是一幅作品的核心,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讨论中国画的笔墨关系永远是画家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绘画者的必备技能就是娴熟和精湛的笔墨功夫。没有笔墨的运用,再好的理念都无法表达。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来看,用笔在用墨之前,用墨之说是在水墨画兴起之后才有的一种叫法。之后笔墨联合的说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石涛对于笔墨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自幼出家,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国画画法、画理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层面,对整个中国山水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认为运用笔墨绘画要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画画不讲究线条的粗细或层次的变化,墨色不分浓淡,也就无法掌握色彩的变化。画画没有层次,没有对比,没有变化,看上去就如混沌一般。想要画好,就要懂得气韵生动,笔墨有章法。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掞缊,天下之能事毕矣。可见,论用笔法不可单一言之,必兼用墨,结合之,甚妙!

内画同中国画一样讲究笔、墨用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用墨的关键在于用水调节墨色,形成多层次的浓淡和干湿变化,自然界中的缤纷色彩可以用不同层次的墨色去表现。实际上墨色运用具有丰富变化,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

通常的用笔手法在中国画中运用很多。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为钩勒。工笔和写意都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以线为造型。相比之下,工笔画用的更多,造型更为逼真。顺势用笔称为“钩”,而逆势用笔则称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之说。平常用笔钩勒线条和描绘物象时,不分顺逆、单复之说的称为双钩。线条在中国内画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双钩亦是如此。例如:内画玻璃球的圣诞题材,多是以双钩线条为主,这也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视觉审美。

:用有锋的笔在壶坯内壁横贴着作画,以此来与钩紧密结合。皴的效果用淡淡的干墨表现最佳,山石纹理会显得比较逼真,山峰转折的面和树皮的质感用此法比较容易表现,是辅助作画的好技法。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现山石纹理,峰峦折痕及树身表皮的脉络、形态,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笔触不清楚的叫“擦”。擦是皴画法的延续,是皴的一个补充,其目的是让画面效果更浑厚。皴和擦是有区别的,前者要见笔触,后者不见笔触。作画时擦往往和皴交替使用,实际上这两种工序很难分开,联合起来叫作皴擦法,常用的皴擦法有斧劈皴、米点皴、圆笔皴、牛毛皴、虱以及擦六种画法。

①斧劈皴:常用于人物画中皮类衣物质感的表达。

②米点皴:用于棉质衣物的表达。

③圆笔皴:由豆瓣皴演变而来,工作服、牛仔服、休闲服常用此法表达。

④牛毛皴:往往用来画人或动物的头发,有时用来表现动物的皮。

⑤虱:此字在这里与昆虫无关,它指的是扩大的点,比如胡须或短式头发都用此法,效果甚好。

⑥擦:用此笔法的地方很普遍,五官、衣物等均可采用。内画绘制时,用竹笔卷上宣纸去擦皴的部位,把边缘擦匀。

:用笔对准画处落下,又立即抬笔叫作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写意画中使用较普遍,工笔画中也没有没骨的点染画法。工笔的点和染是分不开的,点的种类繁多,皆由运笔方法不同而形成,藏锋、露锋、侧锋、散锋都可以完成点的表达。但是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见到笔触,不可含糊不清,特别是在没有渗画力的壶坯上作画,也要点点清晰,层次分明。

: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其着色,而在绘画中用水、墨淋之,叫“染”,它是加强内画运用的一种方法。工笔和写意均可使用。工笔使用多一些,有单染法和填色法。由于内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不可能做到中国工笔画中的“三矾九染”。

另外古人还有一些技巧,简单介绍如下:

垛:笔腹着力,自上而下重落,稍斜,用力较重。

擢:笔腹着力。用于点苔,画毛发、粗糙的物象。点苔用笔,如高山坠石,如同鸡啄米。

簇:散笔直画,适合画柳叶杂树和远树、近草。(www.xing528.com)

摔:横笔卧点。画杂树叶,有的用于山石皴法。

揉:以腕力压毫,使墨和水相互挤压或浑融混合或排斥,形成墨韵之变化。画树叶(大混点)有特殊笔味。

拖:中锋与侧锋并用,可画妊绒,运笔类似于顺锋。

斫:同山刀砍柴,一刀一个痕迹,有平有糙。适用山石皴法,如斧劈皴,树干(如梧桐白杨等)皴擦。

滚:即笔毫在纸上滚动向前,有毛涩、飞白之迹。最适合画大面积的山石,尤其是近处的大石,以及花鸟画中的坡地等。

而对毛笔使用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中锋:画家用笔时位置采用笔头中间的部分,在绘画过程中,保持笔尖相对于纸面垂直。蘸上笔墨按下时,保持笔锋正中且始终运行在线条的正中,如“锥画沙”这种画法,好似用树枝在沙子上作画,起止不留痕迹,将笔锋藏匿起来,但画意尽在表达。又如“折钗骨”,这种用笔,蘸墨水分适宜集中,行笔转折时线条圆润浑厚,不生圭角而粗细均匀,游刃有余,笔锋聚在一起,是单一笔锋,也成聚锋。无论是在内画还是在书法中,中锋用笔用得最多,也最为重要。篆书, 也称官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而规范化的一种官方文书通用字体。运笔之时所用中锋最多,多练篆书对运笔中锋的画法提升最快。许多书画家练习篆书时运用中锋最多,多写多练才能掌握这一运笔方法。中锋笔法还多运用于线描作品中,工笔线描在画花头、叶片、枝干运用较多,较为工致的线描作品亦多采用。中锋用笔适用于所有的描绘,在传统的游丝描和铁线描中也广为应用。

侧锋:笔锋的侧面用于作画,握笔时将笔杆侧斜,与宣纸成锐角。作画时,偏于所画轮廓线条一侧,线条画出来不像中锋那样用笔圆润,一侧会有毛边。中锋运笔建立书画中的骨架,让画和书法的结构更好。侧锋运笔在于“取妍”,其效果力度足,字往往看上去更加秀美。与中锋比较,运笔丰富多变。利用侧锋运笔多变,笔法轻盈,但有时又要力透纸背,不可浮躁。运用侧锋画石头要体现出石头的边缘是圆润的还是棱角分明的。

散锋:不让笔触集中,而是让毛笔散乱,将笔锋捏扁或揉开,画出飞白,蘸墨不宜过多,尽量减少水分,以此来体现毛笔的特质,增强其表现力,适于表现干枯、苍涩之物,如老干、枯枝;也适于描绘蝴蝶翅膀等粉质物;还可画禽鸟羽毛及动物蓬松的皮毛,如批毛法。

顺锋与逆锋:顺锋,国画中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叫顺锋,其效果光洁、挺拔。逆锋是指笔锋逆行,也就是说运用相反的方向运笔作画,在画横线条时用得较多,蘸墨不宜过多,表现干涩、稚气、笨拙之态,所画线条更有一番风范。

起笔:起笔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露锋时,另一种是藏锋时。具体情况要根据物象的结构和质感而定,例如画玉兰、荷花等花瓣,还有鸟喙、花骨朵之萼片时,易用露锋,把起笔的爽利带入画中,将兰花君子气息体现出来,把花朵的生命力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想要表达物体的结构,例如竹类或是草本花卉的茎则用藏锋。用此法画出的植物结实有力。

收笔:收笔同起笔亦分露锋与藏锋。如若表现所画物象的轻盈和俏丽的感觉可用露锋收笔完成,将物象的动态和风采尽情展现。收笔多用于绘制枝条的末端以及树叶的尖部。鸟儿的爪子和昆虫的腿在画的时候多用露锋收笔来完成。钉头鼠尾描经常用于画传统人物,所画线条像钉子的头部和老鼠的尾巴,起笔时顿,收笔时提时收,画树叶时也常用此法。运用藏锋收笔时比较内敛,注重其完整性。

提笔与顿笔:提笔与顿笔具有连续性,开始时轻轻提起,然后再重重落下,我们称之为顿笔。二者属于连续动作,在画植物树干时,经常用来表现树枝的粗糙和树皮的干裂。树干上的节疤往往也用这一连贯的动作来完成,即轻提有重顿。绘画过程中有多处提按、顿挫,也要注意不要过分夸张处理,不然会显得突兀造作。

颤笔:在书画技法中经常使用,作画时绘制颤抖弯曲的墨迹,作书法时运笔一般为频繁的短小的提笔和顿笔。绘制花卉时多用此法来表现轻柔的物体,比如多褶皱的芙蓉牡丹美人蕉等花卉的边缘线。当树叶被虫子啃食时,残缺的部分和凋零的树叶的枯萎之感也常用此法,可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运用的过程中注意画画的节奏,避免俗笔。行笔之时宜“涩”,忌“滑”,不要把线条拖得过长,要有起伏的变化。

转笔:在中国画技法中画圆时常用,画圆时,用手轻轻拿捏笔管,手腕转动,画花卉时居多,有的花瓣呈现圆润形,转笔画之最佳。画翻卷的叶子时也用此法,可将叶子的婀娜、花儿的妩媚表现得完美。画时应注意运笔浮滑,所画之处要刚柔并济,将所画物象表达传神之美。

干笔:干笔并非笔锋之中不含水分,而是尽量少蘸墨,或是蘸淡墨,致使毛笔水分量少而干燥。干笔易画骨而非画肉,画苍老的干枝和枯萎的树干用此画法较多,深秋时节的干荷与芦苇也比较适宜用此法,偶尔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意境也用此法画干花,别有一番韵味。

润笔:作画之前先将毛笔完全浸泡在水中,吸足水分,这样水更容易吸收墨汁,笔锋所蘸墨水干湿恰到好处,不干不燥,不湿不淌,作画有骨有肉。花卉、草木适宜用此法。

湿笔:利用笔锋中含有大量水分的淡墨作画,与干笔正好相反,唐代的张璪创造了此法,著名画家董其昌认为利用湿笔作画,画面既润而拔。利用水分饱满的笔墨画叶筋十分流畅。无论是在绢上还是在熟纸上作画,钩勒线描都会令画面润泽,即便是干了也不会令画面枯涩。但是具体运用时对水分的多少要严格控制,此法要注意笔力的控制,如把握不好,则线条会晕开,显得臃肿,让人感觉画画之人拖泥带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