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画,单单一个“内”字,就代表它有独特性。内画的载体和绘画工具与其他国内外绘画不尽相同,构图、技法、程序、风格、流源也与其他绘画不一样,因此作画难度不同。摆件和平面鼻烟壶是比较规范的,载体的形状各异,有方形、长方形、宽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内画构图、技巧的不同,首先还是载体和材料所造成的,如宽画面的构图,首先要考虑到画笔是“勾”状,载体的开放处在上方的正中与上方左右的两个角形成死角,所以,绘画难度相当大。(图11)载体,两侧画面较深,画笔也成死角,难度较大,尤以右侧或右侧上角,由于执笔的右手和画面形成的死角,无论从视觉还是技巧上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难”是内画的一个特性。
工具和材料具有独特性,传统的内画颜料大多采用中国画颜料,画面上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而不艳,古朴明亮,给人以轻快朴实的美感。从艺术的继承性上来讲,传统内画是从中国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内画本身就有鲜明的中国画特征。然而内画毕竟不是宣纸上的中国画,不论是绘画技巧、方法、步骤,还是选用的工具、材料都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画利用宣纸本身的渗透力来达到色彩渗化后的表现效果,而内画则是在根本无渗透力的坚硬的石质材料上表现,而且效果还要与中国画在宣纸上的效果完全相同,这就在作画的程序、步骤、技法(包括用笔、用墨、用水、用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技法。更由于内画仅有300多年的历史,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画种,要想达到中国画的视觉效果,高品位的内画作品也必须由自己一系列的步骤和一整套的绘画技法来完成。
如今,内画的表现形式多以中国画为主,在同样材料的载体上虽有完整细腻的工笔画,也有大泼大抹、粗犷有力的写意画,但传统的内画离现在的水墨淡彩画和工笔重彩画都有着一定的距离,尚未达到我国正宗国画的标准,特别是学院派的写意画(文人画)和工笔画。内画来自民间,属于民间艺术,又由于它的过度修饰雕琢,有很重的工匠气,过去只能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去谈基本技巧,与真正的国画艺术的境界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抛开艺术档次上的差距不讲,单讲中国画与传统内画在使用材料上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如中国画是画在洁白的宣纸或带色的宣纸上,纸张本身就成了画的一种色调,内画则是在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壁上作画,载体本身无色,更起不到什么衬托作用,很难产生中国画的水墨意境。(www.xing528.com)
就中国画的作画工具而言,中国画的画笔是用不同动物的毛制成的,就感觉而言,有软硬之分。硬的如狼毫,毫挺而有弹性;软的有羊毫和兔毫,均匀细腻而柔软。还有软硬混杂的兼毫,软中带硬,硬中有软,做出笔来又有农纹、叶筋、狼圭、红毛、书画白云长锋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不下上百种。运用起来,可以根据不同的韧性、软硬度及长短绘画出不同的效果。起初传统内画所用竹笔是一根削尖熨弯的竹签,勾线、着色不太好用,而且蘸墨极其有限,画一根线条往往要蘸上几次甚至十几次墨。用起来十分拘泥,画出的画也十分古板,无论是工整细腻的工笔画还是大泼大抹的写意画,都是一点一点“画”上去的,绝无中国画之中“写”的成分。宣纸上的中国画用笔可以任意挥洒,大泼大抹,而传统内画则受到了极其苛刻的工具材料、空间的限制,几乎是一种微型艺术,不要说大泼大抹,用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在如此狭小的“画幅”之中作画,画出来的效果很难和宣纸上的中国画相匹敌。就艺术的表现及追求而言,国画多以写意、传神为主,常以务虚的手法来表现其效果,有些地方是意到笔不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艺术有一定的意境和含蓄,所以内画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要使其达到中国宣纸上的效果往往难上加难。
内画的技巧同在宣纸上作画不同。纸上作画画家可以先起稿后拷贝,或者是起腹稿。内画则不同,根本不能在载体内壁上起稿,就算是用铅笔在载体的外壁淡淡地起草稿也不行,因为载体的外壁和内壁的厚度空间差完全改变了人的视觉。所以在内壁作画时,要有过硬的造型基本功,落笔即准,必须一笔下去,便起到既定效果。由于是在磨砂玻璃或水晶壁上作画,壶壁砂眼很细,着墨即黑,不能涂涂改改。所以造形、构图用笔时要落笔即准,要求作画者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相当扎实的基本功,不管是勾线、着色、用墨,都要一笔准,否则不但毫无笔触的感觉,还会前功尽弃。
从一门艺术的发展年轮上来讲,内画是一门相当年轻的艺术。更由于是一种民间艺术,在文人雅士当中很受歧视,一些文人画家从不涉足。内画艺人也从不交流,因此限制了内画艺术技法的发展,前辈内画家因其在工具材料上的保守,视觉上的写意画也都是“画擦”出来的。至于文人画,“一笔画”更是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无人问津,这就使得内画不被视为艺术,而只当作一门雕虫小技,长期被排挤在大雅之堂的门墙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