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赵汝珍所编的《古玩指南》一书中从鉴赏的角度对鼻烟壶有一段描述,大意如下: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华,当时并无器皿盛放,多数是用旧药瓶装其物。可见,鼻烟进入中国之初并无专门盛装的器具,欧洲人虽然率先发明鼻烟,但却忽视了鼻烟壶容器的艺术创作。康熙中期,皇宫里的造办处开始设珐琅作、金玉作、玻璃厂、牙雕作和镶嵌作等机构,这些机构中都有制造鼻烟壶的记载。
最初的鼻烟壶设计是为了盛放更多的鼻烟,所以要增加壶腹部的容积。那么鼻烟壶的口一般设计得很小,这样一来气味不易溢出,观赏起来也很美观,再加上一个盖子,就更具实用性了,中国鼻烟壶的初步造型便形成了。当时乾隆非常喜爱鼻烟壶,让造物办进行制造,并时常赏赐给大臣,于是拥有鼻烟壶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鼻烟壶的材质和品质逐渐成为贵族攀比的资本。但咸丰、同治以后,国家国库亏空,鼻烟壶不再用贵重的材料制造,多为玻璃、瓷制品、铜胎画珐琅等,从而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
劳动人民因生活需要制造了鼻烟壶,又因为审美情趣的需要在鼻烟壶内作画,无论从制造工艺,还是从绘制壶壁来看,这都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内画融入书画、雕刻、镶嵌,丰富了其艺术形式。在材质上运用玉石、瓷器、漆器、金属,提升了鼻烟壶的经济价值。丰富多彩的材质令传统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和升华。青花、釉上粉彩、墨彩、雕瓷、斗彩、陶瓷珐琅彩等无不运用到陶瓷鼻烟壶中。其他诸如玉石鼻烟壶、金属胎珐琅鼻烟壶、水晶鼻烟壶等无不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制造,其造型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器具造型。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和使用陶器的方法。从陶到瓷,然后并行发展,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代的器物造型树立了典范。诸如汉代的陶壶造型,唐代的三彩陶罐造型,宋代的梅瓶造型,明清两代的瓶、樽和碗类造型,经过许多陶艺师的反复修改,不断完善。这里仅以宋代梅瓶为例稍作介绍,梅瓶的造型特点为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视觉效果明确,形式感强,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古代青铜器更是源远流长,从夏代末年开始历经15个世纪而不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巧构思,精技艺,重装饰,谨造型,藏礼器,寓教艺,富含深厚的审美情趣和历史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学的追求。夏商周时期,由于制铜工艺的发展,青铜工艺创下辉煌的艺术成就。当时的青铜器有礼器、兵器、乐器、日用器皿等,其中礼器是古代随着贵族阶级出现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用的器物。礼器在当时代表了权力和地位,在出土的墓穴中,可通过陪葬的礼器分辨死者当时的身份和地位。
在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墓穴中出土了玉琮、玉璧、彩绘龙盘、鼍鼓等礼器。礼治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治理国家的一种统治方式。当时,礼器可以平衡统治者的内部权势,也可以调节社会秩序。
这时的礼器除了青铜器外还有玉器礼器。青铜类礼器占主要地位,工艺讲究,有豆、鬲、簋、俎、鼎、樽、爵、觚、卣、瓿、斗等。乐器类礼器有钲、钟、乐、鼓、磬、铙等。玉石礼器有圭、琥、琮、璋、璜璧等。兵器有矛、钺、镞等。还有一些杂器、方形器、箕形器、水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器逐渐变成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形状和图案都十分优美,形制端庄,厚重而华丽。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后来内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随着鼻烟壶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鼻烟壶的造型也日益丰富起来。首先在选料上,材料的价值有高中低不同层次。例如:天然水晶玛瑙、琥珀等都属于高档次的材质,价格不菲。而人造水晶、玻璃制品则属于中档材质,为大众的购买力所能接受。普通玻璃和树脂等材质价格低,属于低等。内画创作的最佳材质为天然水晶,绘画起来效果最佳。
水晶内壁上的绘画与水晶的光泽相得益彰,二者相互衬托,更能体现其价值。然而水晶又因包体不同致使价值不同。包体是水晶中的“外来物质”,好似杂质一般。同时由于包体(原生包体、同生包体、次生包体)种类不同,造就了水晶在色相与价格上的差异,水晶中的同生包体,是在水晶这一矿物形成之前就已结晶或存在的一种物质,在水晶的形成过程中被包裹其中。其形成主要与晶体生长、溶液过饱和度的变化、外来杂质的出现、体系温度和压力的突然变化等因素有关。此类包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甚至空洞和裂隙等。这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色带、幻晶等。次生包体是水晶已经形成后,混入了外来物质,一般为铁和锰的氧化物,例如水晶或玛瑙中的黑色树枝状杂质,有时次生包体的矿石经常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锆石常含有放射性元素铀(U)和钍(Th),由于它们对矿物本身的晶体结构产生破坏,形成放射状的裂隙,因此也就导致了水晶价格上的差异。(www.xing528.com)
鼻烟壶虽是舶来品,却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技艺在制作材料上体现出多样性,而且在选材上十分灵活,满足了众多内画鼻烟壶爱好者的审美需求。内画也是中国绘画在不同载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以独特方式体现的绘画种类。它的特性是以独特的绘画工具和绘画载体为特点的,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则是在宣纸上和绢上绘制。这就要求内画艺术的绘画工艺和壶坯的结合更为美妙。
有时候内画艺术的内容和题材因载体的造型和形式而特定,这就体现了内画载体的重要作用。例如:一件材质为水晶的雕刻工艺品,它的造型是一只乌龟背驼石碑,石碑内镂空,便于内画,这种独特的造型和材质,我们就可以内画工整的碑文,工整隽秀的书法题于碑内,这无疑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现在内画的主要载体是鼻烟壶和玻璃、水晶等工艺品雕刻的摆件,它的绘画部位不固定,并且达两个或多个。
在绘画过程中要考虑内画内容的关联性。尽量使内画载体与绘画内容相统一,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在绘画时应以绘画载体为首要创作条件,因材制宜,为内画载体服务。用精美的绘画技巧来表达内画内容的中心思想,用完美的创意来使内画作品变成一幅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
内画鼻烟壶除了对材质有所选择,与绘画题材相关联之外,还要懂得鼻烟壶的内胎制作,准备好壶坯材料,对制胎进行磨制或熔炼。把不同质地的原材料进行筛选、切割成事先设计好的形,然后磨制成胎,完毕后掏膛,用专用钻眼机器开始从壶口中心打眼并向下深到壶底,切勿穿透。在壶的内部逐步扩散,打磨至内膛与外形薄厚均匀为止。
其后对鼻烟壶外壁进行抛光,采用细金刚砂涂在木轮或布轮上打磨抛光,将壶壁变得细腻温润,用氧化铁红或氧化铬粉上亮。所有壶外工序完毕之后进行壶内壁磨砂,把壶的内膛打磨成如半透明状的宣纸一般,磨到细而不滑为妙,这样便于墨彩着色。在壶内装进金刚砂、水,小型铁质圆球,其中金刚砂为容积的1/10、小型铁质圆球为容积的1/2,水以漫过铁球面为宜。封闭壶口,且勿漏水,检出无误后,来回摇晃鼻烟壶,使内膛得以摩擦,直至细腻均匀为止。
用熔吹法制胎则是把石英砂、碱面和助熔剂等料搅入坩锅内高温熔化后,用粗细适当的铁管蘸上熔成液状的玻璃,吹制成形体各异的壶形,名为吹壶。再把吹成的壶坯趁热放入退火炉内,使其逐渐降温,时间保持24小时降至常温为宜。这样经过慢慢冷却后的壶坯能基本适应外界的温度,不会因气温的变化而产生炸裂问题,这则为退火。最后磨制,将吹制退火后的壶坯经过磨制加工,使鼻烟壶的形体和光度达到设计要求,才能用于内画。
鼻烟壶制作完成之后,便可作画。作画时无论是传统中国画题材还是西方的油彩画题材,都要将笔伸到壶内作画,在内壁反向作画,操作次序与外书画截然相反,由于壶口较小,限制了书画的操作,作起画来也非易事。
其作画工艺流程大致如下:事先设计,根据壶形的方、圆、长、扁进行图案设计,力求合理美观。然后打稿,国画稿线可用勾笔直接蘸上墨色后在壶内勾好线条。西洋画则用淡赭色起稿。着色过程中,把配好的颜色调成适当的浓度,用干净的勾笔涂在所需要的位置,涂时应手法利落,一气呵成,避免厚薄不匀或漫浸外溢,同时注意不要破坏线条。配色应冷暖搭配,协调自然。当需要配景时,应先画主体,在进行配景时,要注意主次分明,切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最后别忘了还要题跋和落款,传统中国书画在完成后都要题跋和落款,大多是写上主题名称或诗词、创作时间、地点和作者姓名。好的落款有画龙点睛、烘云托月的作用。落款和题跋的位置大多在边角上,以不欺主题、大小适度为宜。字体可楷行隶篆,视画面需要而定。作画完毕后就可配盖和装盒了。一件完美的烟壶应配上相应的盖才算相得益彰。壶盖的材质有金玉木石。大小要与壶口外径一致,盖下有时加一薄托,则更显雅致美观。另外在粘塞时应选用上等软木,削成与壶的口径相一致的柱形,用高强度胶粘牢,以松紧得当为度。内画鼻烟壶为保护画面起见,大多不安壶匙。装盒时须知道,鼻烟壶盒以硬木或锦缎为主,特别的用金银牙漆制作。盒的大小和内衬薄厚应视烟壶的形体和大小而定,要求既美观又起到保护鼻烟壶的作用。
现在,制作鼻烟壶的艺人将其绘画风格融入鼻烟壶造型的艺术设计之中,将现代审美和传统审美相结合,对民间美术的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动,便设计出一件件种类繁多的鼻烟壶,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