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瀛涯胜览:明本校注,探索錫蘭國的古老佛教文化

瀛涯胜览:明本校注,探索錫蘭國的古老佛教文化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錫蘭島很早已有人類定居及文化生活的連續記載。他在此國留居兩年,並求得中國没有的佛教經律帶回中國。再三兩日,到佛堂山②,纔到錫蘭國馬頭名别羅里③,泊船登岸。

瀛涯胜览:明本校注,探索錫蘭國的古老佛教文化

自帽山南放洋,好東北風[一]船行三日,見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按[二]篤蠻山。彼處之人巢穴居處,男女赤體,皆無寸絲,如獸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並芭蕉子、波羅蜜之類,或入[三]海捕魚蝦等物而食。人傳云:若有寸布在身,即生爛[四]瘡。昔釋迦[五]佛過海於此處登岸,脱衣入海澡浴[六],被人偷藏其衣,被釋迦佛咒乞[七],但著寸布即生爛瘡[八],以此至今人不穿衣[九],俗言赤卯塢[一○]⑤,即此地也。

【校勘記】

[一]東北風:原脱“北”,國本、藝本缺,紀本作“向東北”據説本、淡本補。

[二]按:原作“梭”,紀本同。説本、淡本缺,藝本作“竄”,《鄭和航海圖》作“安得蠻”,據國本改。

[三]入:原脱,據國本、説本、淡本補。

[四]爛:原作“煙”,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迦:原作“加”,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下同。

[六]入海澡浴:原作“入水漾”,國本、紀本作“入水澡浴”,藝本作“沐浴”,據説本、淡本補。

[七]被人偷藏其衣被釋迦佛咒乞:原缺,國本缺“佛”,“咒乞”作“咒誓”,據説本、淡本補。

[八]但著寸布即生爛瘡:原缺,據藝本補。

[九]以此至今人不穿衣:原缺,國本作“以此至今人莫能穿衣服”,藝本作“故人至今無衣”,據説本、淡本補。

[一○]赤卯塢:國本作“出卯嶼”,説本、淡本作“亦卯塢”,張本作“赤卵塢”,紀本作“出卵塢”。

【注釋】

①錫蘭(Ceylan):是印度半島南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北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爲印度洋東西方海上交通必經之地。錫蘭島很早已有人類定居及文化生活的連續記載。約在公元前5世紀,維闍耶建立僧伽羅王朝(又稱維闍耶王朝),在中國史籍中以梵名Simhala,譯師子國。《漢書·地理志》記載稱“已程不國”。晉法顯《佛國記》云:“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他在此國留居兩年,並求得中國没有的佛教經律帶回中國。《宋書》記師子國遣使獻方物。《梁書》云:“師子國,天竺旁國也。”《大唐西域記》譯作僧伽羅,意爲獅子。《新唐書》也作師子國。宋代《嶺外代答》《諸番志》作細蘭;《宋史》作悉蘭池、西蘭山等,皆爲阿拉伯語Silan的音譯,英文作Ceylan,今稱斯里蘭卡。

②裸形(Nicobar):泰米爾語義爲裸人國。因古代尼科巴島上居民裸體不穿衣,《求法高僧傳》中裸人國,即其意譯。

③翠藍山:又作翠藍島,《鄭和航海圖》作翠藍嶼,指印度洋東北部尼科巴(Nicobar)群島。

④按篤蠻山:《諸番志》作晏陀蠻,《鄭和航海圖》作安得蠻,指今印度洋東北面孟加拉灣(Bengal Bay)的安達曼(Andaman)群島,在翠藍山北,古代航海者往往將其與尼科巴群島混爲一談。

⑤赤卯塢:按地理方位應在安達曼群島,確址不詳。

過此投正西[一],船行七八日,見鶯哥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纔到錫蘭國馬頭名别羅里,泊船登岸。其海邊山腳光石上有一足跡,長二尺許,云是釋迦自翠藍山來,從此上岸,腳踏此存者。中有淺水不乾,人皆手蘸其水洗面拭目,曰“佛水清淨”。左[二]有佛寺,内有釋迦佛混身側卧,尚存不朽。其寢座用各樣寶石粧嵌,沉香木爲之,制甚華麗,及有佛牙並活舍利子等物在堂。其釋迦涅[三]正此處也。

【校勘記】

[一]西:前原衍一“在”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二]左:原作“互”,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三]涅:原作“捏”,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鶯哥嘴山:又作鸚哥嘴山,即今斯里蘭卡東南部納姆納庫里(Namunakuli)山。

②佛堂山:又有大佛堂、佛堂、佛舍座等稱。《順風相送》稱爲“大佛堂”。《鄭和航海圖》作佛堂,圖之上端的那座佛堂,應即鄭和供奉之所,也即《鄭和錫蘭佛寺佈施碑》所立之處,指今斯里蘭卡南端棟德拉角(Dondra Head)的佛教寺院。棟德拉不但有佛教寺廟,而且自古以來那裏也是錫蘭禮拜毗濕奴神(錫蘭的保護神之一)的中心地,因此被稱作“神城”。鄭和所佈施的那座寺院,應該是伊本·白圖泰所説的既供奉釋迦牟尼佛,又供奉毗濕奴神的巨刹。可惜此寺院在1587年爲葡萄牙人所毀。《鄭和錫蘭佛寺佈施碑》以漢文、泰米爾文、波斯文分别向佛祖釋迦牟尼、印度教主神毗濕奴和伊斯蘭教真主阿拉祈願和奉獻,1911年發現於斯里蘭卡加勒(Galle),是鄭和在海外存世的唯一一塊碑,現藏斯里蘭卡科倫坡國家博物館。黄省曾《西洋朝貢典録》記載鄭和去錫蘭的針位:“又九十更,見鸚哥嘴之山。又至佛堂之山。又五更平牙里,其下有沉牛之礁鼓浪焉。”所云佛堂之山,即佛堂山,也即棟德拉角,而記載中的牙里,應即加勒(Galle)。

③别羅里:即今科倫坡(Colombo)南32英里的貝魯瓦拉(Beruwala),又名泊泊漣(Berberin),是斯里蘭卡西方省中市鎮之一。

④佛水清淨:《島夷志略》僧伽剌條云:“海濱有石如蓮台,上有佛足跡,長二尺有四寸,闊七寸,深五寸許。跡中海水入其内,不鹹而淡,味甘如醴,病者飲之則愈,老者飲之可以延年。”

⑤佛牙:佛教徒相傳,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全身都變成細粒狀舍利,但牙齒完整無損,佛教徒奉爲珍寶,予以供奉,謂佛牙舍利。斯里蘭卡康提的佛牙寺因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佛牙而聞名於世。

⑥舍利子:梵語Sarira的音譯,意譯“身骨”。本義爲身體,又指遺骨、骨灰。釋迦牟尼佛遺體火化後結成的堅硬珠狀物。《魏書·釋老志》云:“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謂爲‘塔’。”後泛指佛教徒火化後的遺骸。

⑦涅槃:梵語Nirvana,意譯爲滅、無爲、解脱、圓寂等。涅槃是佛教所謂最高境界,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後的境界,含有滅絶一切欲望和獲得完全平靜的意思。《魏書·釋老志》:“涅槃譯云滅度,或言常樂我浄,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釋迦牟尼逝世也稱爲涅槃,這裏有傳説釋迦牟尼涅槃在此地。

去西北五十里[一],纔到王[二]居之處。國王係鎖俚人氏,崇信佛教,尊敬象、牛。人將牛糞燒灰遍搽身體,不食牛肉,只食其乳。牛死即埋之,若私宰牛者,王法罪死,或納牛頭金以贖其罪。王之居址[三],大家小户每日侵晨先將牛糞用水調稀,遍塗屋下地面,然後拜佛,則兩手直舒[四]於前,兩腿直伸於後,胸腹皆著地而拜。

【校勘記】

[一]西北五十里:“西北”原作“北西”,國本作“去此四五十里”,藝本作“又北去四十里”,紀本作“去北四五里”。依説本、淡本改。

[二]王:原作“上”,淡本於此有大段脱文,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三]址:原作“止”,説本作“趾”,今依國本、紀本改。

[四]直舒:原作“野”,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王居之傍[一],有一大山,侵雲[二]高聳。山頂有人右腳跡一個,入石深[三]二尺許[四],長八尺餘,云[五]是人祖阿聃[六]聖人,即盤古[七]②之足跡也。其大山内出紅雅姑、青雅姑、青米藍石、黄雅姑[八]、昔剌泥、窟[九]没藍等一切寶石,每遇大海水衝土流下,沙中尋拾則得之。常言寶石乃是人祖眼淚結成。

其海[一○]中有雪白浮沙一片,日照其沙,光彩瀲[一一]灩,日有珍珠、螺蚌聚集[一二]於上。其王置一珠池,二三年[一三]一次,令人取螺蚌傾入珠池之内,差人看守此池,淘[一四]珠納官。亦有偷竊而賣者。(www.xing528.com)

【校勘記】

[一]傍:原作“則”,説本同。國本、淡本俱缺,藝本作“旁”,據紀本改。

[二]侵雲:原作“收紧之”,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三]深:原作“身”,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四]二尺許:原作“二尺闊”,藝本作“一尺長八丈”,據國本、説本改。

[五]云:原作“之”,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六]聃:原作“”,國本作“時”,據説本、藝本、紀本改。

[七]古:原作“右”,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八]黄雅姑:原缺,説本、淡本同,據國本、藝本、紀本補。

[九]窟:原作“屈”,據國本、説本、紀本改。

[一○]海:原作“雪”,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一一]瀲:原作“斂”,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一二]集:原作“止”,説本作“於”,淡本缺,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一三]二三年:國本、説本同,紀本作“兩三年”,藝本作“每三年”。

[一四]淘:原作“陶”,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一大山:指今斯里蘭卡島上的阿聃峰(Adam's Peak),即亞當峰。

②盤古:中國神話中開天闢地首出創世的人物。《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紀》:“天地渾沌如鷄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③青雅姑:雅姑在《南村輟耕録》中鴉鶻條下作“亞姑”,青雅姑即青寶石。參見暹羅國注紅雅姑。

④青米藍石:《南村輟耕録》中作屋撲你藍,是一種下等寶石,如冰樣,帶石渾青色。

⑤昔剌泥:《南村輟耕録》記爲黑紅色寶石。昔剌,是馬來語sirah的對音,就是紅色。

⑥窟没藍:即《南村輟耕録》中的苦木蘭,呈“紅黑黄不正之色”,塊大,質低。

其國地廣人稠,亞於爪哇國,民俗富饒。男子上身赤剥,下圍繫手巾,加以壓腰,髮鬚並滿身毫毛皆剃淨,止留其髮,用白布纏頭。如其父母死者,其鬚毛則不剃,此爲孝禮。女人髻撮腦後,下圍白布。其新生小兒[一],男則剃頭,女留胎髮[二],養就至長。

【校勘記】

[一]兒:原作“而”,據國本、説本、紀本改。

[二]男則剃頭女留胎髮:原作“則髮髻不剃”,國本作“其新生小兒則剃頭,女則胎髮不剃”,淡本闕文,説本作“女則髫髮不剃”,紀本作“其新生小兒則剃頭,女則髫髻不剃”,據藝本改。

人無酥油乳不食其飯。人欲吃飯,則於暗處而食,不令人見。檳榔、荖葉不絶於口。米穀、芝麻、緑豆皆有,惟無[一]大小二麥[二]椰子至多,油、酒、糖、飯[三],皆將此物做造而食。人死則以火化而埋[四],其喪家聚親鄰之婦,都將兩手齊拍胸乳而叫號哭[五]泣爲禮。其果有芭蕉子、波羅蜜、甘蔗。瓜、茄、蔬菜、牛、羊、鷄、鴨皆有。

【校勘記】

[一]無:原缺,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補。

[二]大小二麥:原作“麥麵”,據藝本改。

[三]飯:國本、説本、紀本同,藝本作“醬”。

[四]埋:原作“理”,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五]哭:原脱,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補。

國王以金錢通行使用,每錢一個[一]可重官秤一分六釐。甚喜中國麝[二]香、紵絲、色絹、青磁盤碗、銅錢、樟腦,則將寶石、珍珠换易。王常差人賫珍珠、寶石等物,隨同回洋寶船進貢朝廷。

【校勘記】

[一]一個:原缺,説本、藝本同,淡本缺一段文,國本作“每個”,據紀本補。

[二]麝:原作“射”,淡本同,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