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蘇門答剌國往正西[一],連山,好風船行三[二]晝夜可到。其國邊海,人家止有千餘家,皆是回回人,甚是樸實。地方東接黎代王界,西、北皆臨大海,南去是山,山之南又是大海。國王亦是回回人。王之居室,用大木高三四丈,如樓起造,樓下俱無裝飾[三],縱[四]放牛羊牲口在下,止將樓上四圍以板裝修[五],甚潔。坐卧食息皆在其上。民居之屋,與蘇門答剌國相同。其處黄牛、水牛、山羊、鷄、鴨皆有[六],蔬菜稀少,魚蝦至賤,米穀亦少。使用銅錢。
【校勘記】
[一]正西:原作“西正”,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三:説本、淡本、紀本同,國本、藝本作“一”。
[三]飾:原作“摺”,説本、淡本同,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四]縱:原作“莊”,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裝修:原作“摺落”,國本、説本、淡本、紀本同,據藝本改。
[六]皆有:原缺,據國本、藝本補。
【注釋】
①南浡里(Lamuri):是蘇門答臘一古國名。《嶺外代答》作藍里,《諸番志》作藍無里,《島夷志略》作喃哩,《元史》作南巫里、南無力等,皆是馬來語Lambri或爪哇語Lamuri的對音。《馬可波羅遊記》作Lambri,《印度珍異記》作Lameri,《鄂多利克行紀》作Lamori。葡萄牙巴羅斯《亞洲》作Lambri。14世紀爪哇古詩Nagarakretagama以Lamuri爲滿者伯夷(Madjapahit)帝國之蘇門答剌諸屬國之一。《明史》誤以南渤利與南巫里爲二國。其地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亞齊河(Achin River)下游哥打拉夜(Kotaraya)一帶。
山産降真香。此處降真至好,名[一]蓮花降。亦出犀牛。國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頂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①。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番名那没黎[二]洋②,西來過洋船隻,收帆俱望[三]此[四]山爲準。其山邊二丈上下淺水内生海樹,彼[五]人撈取爲寶物貨賣,即珊瑚樹③也。其樹大者高二三尺,根頭有大拇指大,如墨[六]之沉黑,如玉之温潤,稍有[七]椏枝[八],婆娑[九]可愛。根頭大處可碾爲帽珠器物。
【校勘記】
[一]名: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二]黎:原作“絜”,國本作“嚟”,依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收帆俱望:原作“俱收”,説本、淡本作“俱是”,國本作“俱投”,紀本作“俱雙”,據藝本改補。
[四]此:原作“北”,説本同,依國本、淡本、藝本、紀本改。(www.xing528.com)
[五]彼:原作“被”,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六]墨:原作“黑”,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七]有:原作“山”,説本、淡本、紀本作“上”,依國本改。
[八]枝:原作“板”,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九]婆娑:原脱“娑”,國本、説本、淡本皆作“婆婆”,據藝本、紀本補。
【注釋】
①帽山:又稱南帽山、小帽山,即今蘇門答臘島西北海上的韋島(Weh Island)。
②那没黎洋:那没黎即南浡里,是Lambri或Lamuri的對音,伯希和認爲譯名爲二:一南浡里,一那没黎,是一用中國之舊名,一用所聞之土名。按照地理方位,西洋即那没黎洋,指今印度洋。
③珊瑚樹: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聚集而成,形狀像樹枝等,故稱。《晉書·石崇傳》:“武帝每助愷,嘗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許,枝柯夫疏,世所罕比。”唐代本草藥書上才提到,史書上看作波斯薩珊王朝产物,可以製藥,有功效。珊瑚有紅色,也有白色和黑色,古代已作爲裝飾品。
其帽山腳下,亦有居人二三十家。各家自稱爲王,若問其姓名,則曰阿孤喇楂①,我便是王之答。或問其次,則曰阿孤喇楂[一],我亦是王,甚可笑也。其地屬南浡里國所轄,其南浡里國王常自跟同寶船,將降真香等物貢於朝廷。
【校勘記】
[一]阿孤喇楂:國本作“阿孤喇遝”,説本、淡本作“阿孤摣”,藝本作“孤剌查”,紀本作“阿菰喇楂”。
【注釋】
①阿孤喇楂:馬來語akue raja的對音。Aku是“我”,raja是“國王”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