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國,古者名闍婆②國也。其國有四處,皆無[一]城廓。其他國船來,先至一處名杜板③,次至一處名新[二]村④,又至一處蘇[三]魯馬益⑤,再至一處名曰滿者伯夷⑥,國王居之。其王之所居,以磚爲墻,高三丈餘,週圍二百餘步,其内設重門,甚整潔。房屋如樓起造,高每三四丈即布以板,鋪細藤簟⑦或[四]花草蓆,人於其上蟠膝而坐。屋上用梗木板爲瓦,破篷而蓋。人住屋以茅草蓋之,家家俱以磚砌三四尺土庫⑧藏貯家私什物,居止坐卧於其上。
【校勘記】
[一]無:原作“有”,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二]新:原作“厮”,紀本同,説本作“斯”,淡本同,據國本、藝本改。
[三]蘇:前原衍“地城”二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四]或:原作“成”,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爪哇(Java):即古闍婆國,在今印尼爪哇島,即蘇門答臘與巴厘島之間,西瀕爪哇海,南臨印度洋。《後漢書》作葉調,唐宋稱闍婆,《元史》中爪哇與闍婆並稱。7世紀以蘇門答臘巴鄰旁爲發祥地的室利佛逝王國建立,商業和文化發達,是當時印度以外的佛學中心,同中國、印度、阿拉伯都有經濟與文化聯繫。9—10世紀版圖擴及印尼西部各島及馬來半島等地。13世紀末興起於爪哇的滿者伯夷王朝,在東爪哇興建了緻密的水利系統,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等空前發達,沿海城鎮甚爲繁榮。國勢最盛時領有印尼大部分群島及馬來半島南部,大體上奠定了現在印尼版圖的基礎。
②闍婆:爪哇古國名,梵名Yavadvipa的略稱。唐代曾爲蘇門答臘與爪哇二島的合稱,至宋代始爲爪哇專稱。
③杜板:爪哇語Tuban,譯名賭班。即《諸番志》中的打板,《島夷志略》中的杜瓶,今譯名圖班(廚閩),在今印尼東爪哇錦石西北。
④新村:爪哇語名革兒昔,即今爪哇島的格雷西(Geresik),又名錦石,是滿者伯夷王朝爪哇北岸一個重要商港。後文記載原係沽灘之地,因中國人到此創居,遂名新村,村主是中國人。
⑤蘇魯馬益(Surabaya):又名蘇兒把牙,即今印尼東爪哇北岸布蘭塔斯河(Brantas River)入海處的蘇臘巴亞,華人稱爲泗水。
⑥滿者伯夷(Madjapahit):是爪哇語Madjapahit、馬來語Majapahit的對音。即《島夷志略》中的門遮把逸,《元史》中的麻喏八歇、麻喏巴歇。明代史籍稱滿者伯夷,指13世紀末至15世紀末印尼爪哇島上東部一個強大王國,在今泗水西南,以布蘭塔斯河(Brantas River)附近都城名爲國名,滿者伯夷即其譯音。在爪哇語中意思爲“苦馬賈果”,即木蘋果。1293年建國,1478年爲東爪哇所滅。或稱1293年至1500年,滿者伯夷王國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巴厘島。
⑦藤簟:即藤席。
⑧土庫:馬來語gudang,倉庫、倉房之義。
國王之扮,蓬頭或戴金葉花冠,身無衣袍,下圍絲嵌手巾一二條,再用錦綺或紵絲[一]纏之於腰,名曰壓腰。常[二]插一兩把短刀在腰,名不剌頭①。赤腳,出入坐牛車或騎象。國人之扮,男子蓬頭,女人椎[三]髻,上穿衣,下圍手巾。男子[四]腰插不剌頭一把,三歲小兒至百歲老人,無論[五]貧富貴賤俱有此刀,皆用[六]兔毫雪花上等鑌鐵②爲之。其柄用金或犀角、象牙雕刻人形鬼面之狀,製極細巧。國人男子婦人皆惜其頭,若人以手觸摸或買賣之際錢物不明,或酒醉狂蕩,或言語争競,便拔此刀刺[七]之,強者爲勝。若戮死人,其人逃避三日而去,則不償命;若當時拿住,隨亦戮死。國無鞭笞之刑,事無大小,即用細藤背縛兩手,擁[八]行數步,即將不剌頭刀於罪人腰眼或軟肋一二刺,即死。其國風土無日不殺人,甚可畏也。
【校勘記】
[一]絲:原缺,紀本作“緑”,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補。
[二]常:原缺,據藝本補。
[三]椎:原作“樵”,説本、淡本作“惟”,國本作“堆”,據藝本、紀本改。
[四]男子:原脱,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五]無論:原缺,據藝本補。
[六]用:原作“有”,國本、紀本作“是”,説本作“以”,據藝本改。
[七]刺:原作“剌”,國本、説本、淡本、藝本同,依紀本改。下同。
[八]擁:原作“雍”,通“擁”。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皆作“擁”,依改。
【注釋】
①不剌頭:又名卜剌頭,爪哇語Beladau的對音。一説來自阿拉伯語Barraatu,一種小刀、佩刀名稱。阿拉伯人一直有腰帶短刀的習俗。
②鑌鐵:是一種鋼,出自波斯薩珊王朝。或説産於罽賓。印度和哈密也有出産。《格古要論》説出産於西蕃。《本草綱目》引10世紀軒轅述《寶藏論》云鐵有五種,其中之一是鑌鐵,堅鋭可切金屬和堅石。面上呈現螺旋紋,也有呈芝麻雪花紋的,此處即是雪花紋,價值相當高。
交易[一],中國歷代銅錢通行使用。杜板者,番名賭班,地名也。此處約[二]有千餘家[三],以二頭目爲主,其間多有中國[四]廣東及汀、漳、泉州[五]人居流此地。其間[六]鷄、羊、魚、菜甚賤。
海灘有一小池,甘淡可飲,傳云是聖水。傳言大元時命將史弼①、高興②征伐闍婆③,經[七]月不得登岸,船中乏水,軍士失措,欲自盡。其史弼、高興[八]二人拜天祝曰:“奉命征蠻,天若與之則泉生,不與則泉無。”禱畢,奮力插鎗海灘,泉水隨鎗插處湧出,水味甘淡,衆飲而得全。此殆天賜也,至今存焉。
【校勘記】
[一]交易:原缺,據藝本補。
[二]約:原作“若”,國本同,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三]千餘家:紀本後有“以上”二字。
[四]多有中國:原作“中國多有”,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五]及汀、漳、泉州:原作“漳州”,説本、淡本、紀本同。國本作“及漳泉州”,藝本作“汀漳”,據國本、藝本補。
[六]其間:原缺,據藝本補。
[七]經:原作“怪”,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八]史弼、高興:原作“高興、史弼”,與上文不合,説本、淡本同,依國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史弼:元朝將領。字君佐,一名塔剌渾,蠡州博野(今河北博野縣)人。臂力過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元使在爪哇被刺面,元世祖忽必烈發福建、江西、湖廣三行省兵二萬,舟船千艘,給糧一年,自泉州出發征爪哇。命爲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主管軍事。次年抵達,戰敗歸,受罰。後起官,授中書平章政事,元成宗時封鄂國公。
②高興(1245—1313):元朝將領。字功起,蔡州(今河南汝南)人。至元十三年(1276)自南宋降元,在滅宋戰争中多立戰功,升管軍萬户,官至福建行省右丞。二十九年(1292)與史弼等征爪哇。敗歸後,史弼獲罪,他獨以功賜金。後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③征伐闍婆:發生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1293),以失敗告終。
於杜板投東行半日許,至新村,番名曰革兒昔[一]。原係沙灘[二]之地,蓋因中國之人來此創居,遂名新村。至今村主[三]廣東人也,約有千餘家。其各處番船多到此處買賣。其金子諸般寶石、一應番貨多有賣者,民甚殷富。
【校勘記】
[一]昔:原作“革”,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二]沙灘:原作“沽灘”,説本、淡本作“古灘”,紀本作“枯灘”,據國本、藝本改。
[三]村主:原作“村止”,紀本作“財主”,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自二村投南,船行半日許[一],則到蘇魯[二]馬益港口。其港口流出淡水,沙淺,大船難進,止用小船。行二十餘里到蘇魯馬益,番名蘇兒把牙,亦有村主掌管,番人千餘家。其間亦[三]有中國人。其港有一洲臨,林木森茂,有長尾猢猻萬數聚止於上。有一黑色老雄獼猴爲主,劫一老番婦人隨側。其國中[四]婦人無子嗣者,備酒[五]飯、果餅之類往禱於老獼猴。其老獼猴喜,則先食其物,餘令衆猴争奪食盡其物,隨有雌雄二猴來前交感爲驗。婦人回家即便有孕,否則無也,甚爲可怪。
自蘇兒把牙,小船行七八十里到埠頭名漳沽①。登岸往西南行一[六]日半,到滿者伯夷[七],即王居之處也。其處有番人二三[八]百家,頭目七八人輔助其王。
【校勘記】
[一]半日許:藝本作“二時”。
[二]蘇魯:原作“魯蘇”,紀本作“蘇盧”,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三]亦:原缺,據藝本、紀本補。
[四]國中:國本闕“中”,説本、淡本同,藝本二字俱闕,紀本作“中國”,誤。
[五]酒:原缺,據藝本、紀本補。
[六]一:原缺,據藝本補。
[七]滿者伯夷:紀本作“滿者百夷”,誤。
[八]三:原缺,據藝本、紀本補。
【注釋】
①漳沽:《元史》作章孤,是爪哇語Changkir的對音,故地在今爪哇島北岸錦石(Gresik)西南布蘭塔斯河(Brantas River)下游附近。當時是隨滿者伯夷興起的第二大貿易中心。
天氣長熱如夏。田稻一年二熟,米粒細白。芝麻、緑豆皆有,大小麥俱無。土産蘇木①、金剛子②、白檀香③、肉豆蔻④、蓽撥[一]⑤、班貓⑥、鑌鐵、龜筒⑦、玳瑁⑧。奇禽有鸚鵡[二],如母鷄大;紅緑鶯哥、五色鶯哥、鷯哥,皆能效人言語;珍珠鷄、倒掛鳥⑨、五色花斑鳩、孔雀、檳榔雀、珍珠雀、緑斑鳩之類。異獸有白鹿、白猿猴等。畜有羊、豬、牛、馬、鷄、鴨,但無驢與鵝爾。
【校勘記】
[一]撥:原作“蕟”,説本、淡本作“葵”,依國本、紀本改。
[二]鸚鵡:藝本作“白鸚鵡”。
【注釋】
①蘇木(Caealpinia sappan):來自古爪哇語sapan(紅色)同源的印尼字。豆科常緑小喬木,又稱蘇枋、蘇方。方即枋,指樹木之芯材。熱帶亞洲原産。赭褐色,結構細,供細木用作器具;去皮曬乾,色紅赤,浸液可作染料,根材作黄色染料。薩珊波斯也用之作爲染料。又是藥材,功能行血祛瘀,消腫止痛。主治血滯經閉、跌打損傷。參見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蘇方木》。
②金剛子:即菩提子。有二種,一種即薏苡仁,見於《救荒本草》;另一種名無患子,見於《本草綱目》,二種藥用功能不同。薏苡仁以去濕除風、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和風濕疼痛等效果顯著,無患子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③白檀香:即檀香(Stantalum album)的一種。檀香樹莖部心材香氣馥鬱,叫檀香木,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心木有呈白色或黄色兩種,因此有白檀、黄檀的名稱,氣味皆馨香。檀香樹生長於熱帶,分佈於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和太平洋東南部島嶼,以印度種植最多。印度檀香木稱sanders。檀香木可製作各種細木工和雕刻工藝品,也用於雕刻佛像,並作爲建築用途,長期保留香氣,如著名的檀香扇;莖和根爲綫香的香料,蒸餾莖和根,可得檀香油,其主要成分爲檀香腦,用於配製香水和做檀香皂的香料,也可作藥,有理氣、和胃之效。《本草綱目》記有“治中惡鬼氣,殺蟲”的作用。
④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一是指一種常緑喬木或灌木,葉爲橢圓形。夏日莖梢開花,黄白色,果實爲漿果,近球形。除花和果實外,樹皮、樹葉、種子均具有芳香性,是著名的芳香原料,産於熱帶地區。《諸番志》卷下云:肉豆蔻樹“如中國之柏,高至十丈。”二是指這種植物終年開花結果,其果實或種子的仁,可以作爲調味香料,也可藥用,性温味辛,能温中,消食,止瀉。
⑤蓽撥:又作蓽茇,多年生藤本植物,是胡椒科植物之一種,梵名Pippali,産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處。可用乾燥果穗入藥,藥用功能温中散寒,可治療痢疾。《説郛》卷一百引唐鍾輅《續前定録·張寶藏》:“太宗苦於氣痢,衆醫不效……寶藏嘗困是疾,即具疏以乳煎蓽撥方進,上服之立瘥。”又可作調味品,其味辛辣,清香,有較強的蟄舌熱感和痛感。
⑥斑貓:又稱斑蝥(Mylabris phalerata)。伯希和稱canthaides。《神農本草經》已有記載。是一種蕪青科昆蟲,乾燥入藥,功能破血消症,有劇毒。
⑦龜筒:即龜甲,爲龜科動物烏龜的硬殼。有文采,似玳瑁而薄,堪爲貼飾。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一·蠵龜》﹝集解﹞引蘇頌曰:“工人以其甲通明黄色者,煮拍陷瑇瑁爲器,謂之龜筒。”功能滋陰潛陽,養血補心。
⑧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爲海龜科動物,又作瑇瑁。其甲殼黄褐色,有黑斑,光潤,可做裝飾品。以其做裝飾品由來已久,《史記·春申君列傳》中已見“爲瑇瑁簪”,《漢書·東方朔傳》:“宫人簪瑇瑁,垂珠璣。”范成大《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錯而成。”藥用始載於《開寶本草》,用於清熱解毒。
⑨倒掛鳥:一種鳥類,身如雀大,有五色羽毛。《星槎勝覽》記載:“日間焚香於其傍,夜則張羽翼而倒掛,張尾翅而放香。”
果有芭蕉子、椰子、甘蔗、石榴、蓮蓬[一]、西瓜、莽吉柿①、郎扱[二]②之類。其莽吉柿如石榴樣,皮厚,内有橘柚瓣[三]樣白肉四塊,味甜酸,甚可吃。郎扱如[四]枇杷樣,略大,内有白肉二塊,味亦甜酸[五]。甘蔗皮白粗大,每根可長二三[六]丈,其餘瓜、茄、蔬菜[七]皆有,只無桃、李、韭[八]菜。
【校勘記】
[一]石榴蓮蓬:原作“石蓮”,淡本、紀本作“石榴槤房”,據藝本補改。
[二]扱:原作“極”,説本、淡本作“吸”,據國本、紀本改。下同。
[三]柚瓣:原作“囊”,據藝本改補。(www.xing528.com)
[四]如:其後衍“芭”,據國本、紀本删。
[五]甜酸:原缺“酸”,説本、淡本作“酸甜”,據國本、紀本補。
[六]二三:原作“三二”,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七]菜: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八]韭:原作“悲”,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莽吉柿:爪哇語Manggis的對音,伯希和認爲是此譯名最古的紀録,而Hobson-Jobson檢出的最早是1563年的紀録。即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古代馬來西亞稱manggusta或manggistan,泰國稱mangkut。或稱倒撚子。是一種原産熱帶亞洲的藤黄科果樹生長的深紅色果實,大小和蘋果仿佛,味甜美,有“果中王后”之稱。此果樹原産東南亞,在印尼是一種普通的庭院果樹。
②郎扱:印尼語、馬來語Langsat的對音,即榔色果(Lansium domesticum),是一種甜酸的小水果。
國人坐卧無牀凳,食飯無匙筯。男女以檳榔荖葉裹[一]蜊灰不絶於口,欲吃飯時,將水先漱[二]去口中檳榔。洗兩手乾淨,團坐,用盤滿盛其飯,澆以酥油湯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若渴則飲凉水。賓客往來無茶,止以檳榔待之。
【校勘記】
[一]裹:原作“畏”,説本、淡本作“果”,通“裹”,紀本作“聚”,國本作“裹”,據改。
[二]漱:原作“喇”,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國有[一]三等人:一等回回人①,皆是西番諸國[二]各爲商流寓[三]此地,衣食諸般皆精緻;一等唐人[四],皆廣東、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日用美潔,多有[五]皈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一等土人,形貌甚醜黑,猱頭②赤腳,崇信鬼教[六]。佛書[七]言鬼國其中,即此地[八]也。
【校勘記】
[一]有: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二]諸國:原缺,據藝本補。
[三]流寓:原作“流落”,據藝本改。
[四]唐人:“人”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藝本作“廣人”。
[五]有:其後衍一“飯”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删。
[六]鬼教:原作“教鬼”,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七]書:原作“諸”,國本作“典”,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八]地:原作“他”,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注釋】
①回回人:是大食、波斯人的通稱,指今阿拉伯人、伊朗人。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中國古稱回回教,故稱其信徒爲回回人。
②猱頭:指不著冠束髮,頭髮紛亂披散。
人吃飯食甚是穢惡,如蟲蟻之類[一],略以火[二]燒微熟便吃。家畜其犬[三],與人同器[四]而食,夜則共寢,恬無忌憚。舊時傳鬼子魔王青面紅身赤髮,正於此[五]地與一罔象①相合,而生子百餘,常啖[六]人[七]血食,人多被啖。忽一日雷震石裂[八],中坐一人,衆稱異之,遂權爲主,即領精兵驅逐罔象等而不爲害,後復生齒而安焉。所以至今人好凶強。
【校勘記】
[一]類:原作“數”,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蟲蟻之類”,藝本作“蛇蚓諸蟲”。
[二]以火:“以”原缺,“火”原作“災”,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三]犬:原作“天”,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同器:“同”原作“固”,“器”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補。
[五]此:原作“法”,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六]啖:原作“淡”,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七]人:原缺,據説本、淡本補。
[八]裂:原作“梨”,説本、淡本缺,依國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罔象:又稱罔像、魍象。傳説中的一種水怪。《國語·魯語下》記載季桓子穿井見怪物,問孔丘,孔丘云:“水之怪曰龍、罔象。”韋昭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腫。”《莊子·達生》:“水有罔象。”陸德明釋文:“司馬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云:水神名。”
年例有一竹鎗會。但[一]以十月爲春首,國人令妻坐一塔車於前,自坐一車於後,其塔車高丈餘,四面有窗,下有轉軸,以馬前曳[二]而行。至會所,兩邊擺隊,各執竹鎗一根,其竹鎗實心無刃,但削尖而甚堅利。對手男子各攜妻孥在彼,各妻手執三尺短木棍立於其中。聽鼓聲緊慢爲號,二男子執鎗進步,抵鎗交鋒三合。二人之妻各以手執木棍格之,曰“那剌那剌”[三]①,則退散。設被戮死其一,王令勝者與死者家人金錢一個,死者之妻隨勝者男子而去,如此比勝爲戲。
【校勘記】
[一]但:原作“旦”,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曳:原作“洩”,據國本、説本、淡本改;藝本、紀本作“拽”,通“曳”。
[三]那剌那剌:原缺後“剌”,據國本、説本、淡本補。紀本缺兩“那”字,藝本四字皆無。
【注釋】
①那剌:爪哇語larak,意思是退散。
其婚姻之禮,則男子先至女家成親,三日後迎其婦歸,男家則打銅鼓銅鑼,吹椰殼筒[一],及打竹筒[二]鼓,並放火銃[三]。前後短刀團牌圍繞,其婦披髮裸體跣足,圍繫絲嵌手巾,頂佩金珠聯紉之飾,腕帶金銀寶粧之鐲。親朋鄰里以檳榔荖葉、緑紉草花之類,裝插彩船而伴送之,以爲賀喜之禮。至家則鳴鑼鼓,飲酒作樂數日而散。
【校勘記】
[一]筒:原作“簡”,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二]及打竹筒: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三]火銃:原作“大統”,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喪葬之禮,人家父母將死,爲子女者先問其父母,隨心所願而囑之,死後即依遺言而送之。若欲犬食者,則抬其屍至海邊或野外,土有犬數十來食盡屍肉。無餘爲好,如食不盡,其子女悲號哭[一]泣,將餘骸棄水中而歸。有富人及頭目尊貴者將死,則手下親厚婢妾先與主人誓曰:“死則同往。”到死後出殯之日,先以木搭高跳,下垛柴[二]堆,繼火焚。報候焰盛之際,其原誓婢妾二三人,則滿頭戴[三]草花,身披五色花手巾,登跳哭泣良久,攛下火内,同主屍焚化,此爲殯葬之禮。
【校勘記】
[一]哭: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二]柴:原作“紫”,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三]戴:原作“帶”,國本、説本、淡本、紀本同,據藝本改。
番人殷富甚多,買賣交易行使中國歷代銅錢。書記亦有字,如鎖俚字同。無紙筆,用尖刀刻於茭蔁葉上,亦有文法。國語甚美軟。
斤秤之法,每斤二十兩,每兩[一]十六錢。每錢四姑邦①,每邦該官秤二分一釐八毫七絲五忽,每錢該官秤八分七釐五毫,每兩[二]該官秤一兩四錢。每斤該官秤二十八兩。
升斗之法,截竹爲升,每升爲一姑剌②,該中國官升一升八合[三]。每[四]番斗一斗爲一捺[五]黎③,該番升八升,該中國[六]官[七]升一斗四升四合。
【校勘記】
[一]兩: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二]每邦該官秤二分一釐八毫七絲五忽,每錢該官秤八分七釐五毫,每兩:國本闕文,紀本缺“每邦”,據説本、淡本、藝本補。
[三]一升八合:原作“一斤”,國本闕文,説本、淡本作“八合”,據藝本、紀本改。
[四]每:原作“父母”,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五]捺:原作“襟”,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六]該中國:原作“計”,據藝本、紀本補。
[七]官:原作“米”,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姑邦:爪哇語Kubana對音,計量單位名。阿拉伯人、波斯人將秤等衡器稱爲姑邦,阿拉伯語作Qabban,波斯語作Kapan或Ghapan,很可能是爪哇語的來源。
②姑剌:爪哇語Kulak對音,計量單位名。一説來自中世紀阿拉伯的“庫爾(Kurr)”。
③捺黎:爪哇語Nalik對音,計量單位名。
每月至十五、十六月[一]明之夜,番婦二十餘人或三十餘人衆成隊,一婦爲首,以臂膊遞相聯挽不斷,於月下徐步而行。爲首者口唱番歌一句,衆皆齊聲和之。到親戚富貴之家門首,則贈以銅錢等物。名爲步月,行樂而已。
【校勘記】
[一]月:原作“日”,國本同,依説本、淡本改。
有一等人,以紙筆畫人物、鳥兔鷹蟲之册,如手卷樣。以三尺高二木爲畫幹,止齊一頭。其人蟠膝坐於地,以圖畫立地上,展出一段,前朝番語高聲解説此段來歷。衆人圍坐而聽之,或笑或哭,便如説平話一般。
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磁器,並麝香①、花絹、紵絲、燒珍之類,則用銅錢買易。國王[一]常差頭目船隻將方物貢獻朝廷。
【校勘記】
[一]王:原作“五”,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麝香:指雄麝在臍部和生殖器之間的香囊分泌物乾燥而成的香料,可做藥用。唐王建《宫詞》之十六云:“總把金鞭騎御馬,緑鬃紅額麝香香。”中國麝類資源豐富,東北、華北、青藏高原及鄰近各省,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均有分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