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时开始,景德镇官窑进行改革,逐步实行“官搭民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景德镇御窑厂停止了生产,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得以恢复。在此期间,由于官府限制的松懈,以及窑工和原料都大量流入民间,导致了民窑生产的空前活跃。民窑器的制作无论是质量或是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官窑器虽然也有少量生产,但落官款的器物甚少。因而此时无款官窑器与民窑精品是很难区分的。
转变期青花瓷器的审美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17世纪——明万历末期至清康熙早期的大约一个世纪里,无论在中国或世界范围,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西方,经历了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海外扩张也进入了高潮期,开启了东西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正接触。在中国,除了经历明清政权的更迭以外,还出现了源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一方面在技术上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另一方面,彩绘瓷在绘画题材和绘画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创新。此期的景德镇瓷器,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惊人的发展,而且在工艺、艺术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显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明末至清初,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在社会思想领域出现了一股类似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思潮,人们试图从儒家及程朱理学以外的传统,即在老庄和佛教玄学的基础上寻找灵感,重建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有西方学者称这一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9)。此期的哲学思想主潮是反对封建纲常对人性的抹杀,主张个性解放。这种哲学思潮波及美学领域,促成了重个性、独创,重主体情感自由抒发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流行。晚明大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源于真情、源于真实的审美情感体验,他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0)“文非感时发已,或出自家经画康济,千古难易者,皆是无病呻吟,不能工。”(11)他所提倡的童心说、真心说、真情说,可以说是明末美学思潮的代表。而明末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潮,是入世的、积极的,它因资本主义萌芽而导致的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崛起而带有强烈的世俗性和消遣性。这与魏晋时期玄学所追求的逍遥物外、放浪形骸有着天渊之别,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这个时期的戏剧、小说、绘画、版画等艺术门类空前繁荣,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个性鲜明、生动鲜活。此期青花瓷器在绘画题材上,大量出现的富于个性和真情流露的戏剧故事、小说人物或日常生活场景,正是这种局面的体现。
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绘画,一方面是受到同时期版画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从西洋绘画中吸取了营养。中国版画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内容主要是佛经插图。宋代因印刷术的改革和出版业的兴旺,版画艺术迎来了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元代戏曲、小说、话本的大量出现,使版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到了明末清初,版画已发展成为内容丰富、技艺成熟的艺术门类。当时的版画制作、集散中心有徽州、金陵、建安、杭州、北京等。除了北京以外,其他几处都离景德镇较近,景德镇瓷绘艺术受其影响可以说是得地理之便。
西洋绘画的最早传入,是在明万历年间,始于欧洲传教士带入的宗教画。目前有资料证实的第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带入的西洋画,是1581年(万历九年)和1583年(万历十一年)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兴建教堂,并在其内所悬挂的天主像和圣母像油画。(12)随着这种以宗教活动为载体的美术传播活动的日益增多,西洋绘画中的写实手法、注重远近明暗关系的技法,也逐渐出现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文人画和景德镇彩绘瓷器上。
转变期青花瓷器的繁荣,是有着独特的社会根源的:
在明末清初的经济领域,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官窑制度的改革、海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等原因,刺激了此期景德镇瓷业的迅猛发展。
明清官窑制度的改革始于明嘉靖年间,但在明末时的改革并不彻底。明代御器厂属工部营缮所管辖,每年通过工部派发的瓷器烧造额定任务,称为“部限”;此外,因宫廷需要而临时加派的烧造任务,称“钦限”。明后期官窑的“官搭民烧”改革,其实仅限于“钦限”部分,“部限”瓷仍由御器厂烧造。当时的“官搭民烧”主要有三种形式:分派烧造、包作包烧和散搭民窑烧。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一种封建义务,因而具有强制性。其中前一种形式属于派役,强制性最强;后两种形式虽然以件偿银,但所得甚少。据《江西大志》载:“部限瓷器不预散窑。钦限瓷器,宦官每分派散窑,其能成器者,受嘱而择之。不能成器者,责以必办之,不能办,则官方悬高价以市之。民窑之所以困也。”(13)但尽管“民窑所以困”,“官搭民烧”制度还是极大地推动了民窑的发展,使民窑因工匠和原料的流入而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烧造质量和产量。明中期以前的官窑实行匠役制,这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强制劳动,工匠根本无积极性可言。嘉靖以后开始部分地改匠役制为雇募制。直到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下令废除匠籍,匠银摊入地丁,御窑厂的工匠才逐步改为雇用(至雍正时才全部完成)。因而此时的景德镇窑业,由于大部分工匠从匠役制中解放出来,使过去的家庭式作坊逐步发展为分工细致、每人负责一个专行、流水作业完成一件成品的手工业工场,使产量大大提高。出现这种制度上的改革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并非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明中叶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提供了变革的可能性和空间;二是海内外市场的需求迫使这种变革才能适应;三是匠役制的局限和弊端日显严重,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明末清初也是陶瓷内外销空前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民间对外贸易远远超过了官方贸易的规模,成为外销的主流。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放,陶瓷输出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贸易。而此时除了龙泉窑、德化窑等少数窑口仍在生产并出口以外,景德镇以其瓷器产品的质量好、数量多而占据了瓷器出口的主要份额。景德镇瓷器成为当时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最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之一。荷兰从17世纪开始取代葡萄牙,垄断了欧洲国家和中国瓷器的贸易。欧洲学者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往来的信件统计,估计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至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的80年中,有1010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船从广州运载到荷兰和世界各地。(14)国内市场也因商路的开通而进一步扩大。明末景德镇瓷器主要靠水运,主要有两路:一路是从昌江到鄱阳湖、进赣江至大庾岭,与明初开通的大庾山道相接,再顺北江至广州,转至港口输出;另一路是自昌江入鄱阳湖,到九江转入长江到达长江中下游各城市,或再接其他水系进入北方地区。据古籍记载,当时“景德镇民以陶为业,弹丸之地,商贾货船和远涉之徒皆聚于其中……。”“从燕、云至交趾,东到海边,西至蜀地,所到之处,皆有商贾取景德镇瓷而赢利。”(15)而经营景德镇瓷器买卖的,主要有徽商、晋商、粤商、苏商、闽商等,其中徽商的势力和影响最大。(16)此时的景德镇已形成“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器者萃集于斯”(17)的局面,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产瓷中心。海内外市场的需求,直接刺激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人意识的主流地位。商品生产和市场价值的制约,也左右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世俗化、市民化、个性化的审美思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此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纳新的营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折射出时代巨变的同时,也显现出继往开来的魅力和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器虽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但当时中国社会政局动荡,无疑对景德镇瓷业的外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于是欧洲市场把目光瞄向了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从1650年(清顺治七年)起,原先专门外销中国景德镇瓷器到欧洲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外销日本九州有田烧的瓷器制品到欧洲地区,以代替中国瓷器外销的不足。这种外销的有田烧瓷器在纯白的质地加上青花、矾红和描金,清丽而豪华,在欧洲各国广受欢迎、风靡一时。光是17世纪至18世纪,有田烧制品销售至欧洲的数量就高达好几百万件。有田烧瓷器多从九州的伊万里港口装船出海,因此人们称之为“伊万里瓷器”或“伊万里烧”。景德镇在清初康熙、雍正时期直至乾隆早期,也根据市场的需要,模仿生产了部分伊万里风格的瓷器以供外销。乾隆中期以后这类纹饰逐步消失。(图73)
图73 景德镇窑仿伊万里花卉纹盘/清雍正(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雍正、乾隆时期,与康熙朝并称“清三代”,是景德镇瓷业达到顶峰的阶段。康熙以青花、五彩的成就最为著名,产品大量出口外销。此外,还在大量仿制宋代各大名窑和元明官窑名品的基础上,创烧了一批出色的高温颜色釉瓷品种,如瓜皮绿、茄皮紫、冬青釉、芝麻酱釉、乌金釉、洒蓝釉等。到了乾隆时期,更把景德镇瓷业的繁荣推向了极致,各种器型大增,装饰手段也空前丰富多彩,胎、釉、彩的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康熙时景德镇瓷器外销的器型品种开始增加,除传统的罐、瓶、花觚、大盘以外,还有军持、耳杯、汤盘、盆、盒等。乾隆时在康熙、雍正的基础上,外销瓷的品种和数量更是空前。出现于明代晚期的西洋人订烧的纹章瓷,在此时更是大量出现,品种有青花、粉彩等。酱釉开光青花瓷、青花柳亭纹瓷器(多为盘子,少量为瓶、罐等)和粉彩瓷器等均是外销的主打品种。
青花柳亭纹瓷器可以说是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国风瓷器之一,有盘、瓶、壶、杯等等,主要流行于乾隆至道光时期。欧洲人不仅大量仿烧这种纹饰的瓷器,还为这种画面编撰了一个非常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陶林,居住在柳树环绕的楼阁里,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叫康茜,并且已经许配给了一个年老却富有的商人。可是康茜却爱上了父亲的一个工人——常。由于他们的爱情遭到陶林的反对,于是他们私奔到了一个小岛。当陶林找到他们并要抓他们回去时,他们的爱情感动了上苍,老天把他们变成一对小鸟,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18)(图74)
此外还有一种纹饰的瓷器外销量非常大,就是八宝花纹饰,景德镇青花和广彩均有,人们称之为“菲次休(Fitzhugh)瓷”。详见“广彩”部分介绍,此不赘言。
有些外销瓷的纹饰画的是西洋人物或西洋风景,或有的器形是仿照西方器物的造型,这些都是外商订烧之物。(图75)此外,有一些外商订烧的器物,也成为景德镇的新器型而被延续了下来,如咖啡具、西式茶具、成套餐具、宽沿平底盘(多为椭圆形,用于西餐主食)、台灯(一般为薄胎,也有用瓶或罐改装而成)、瓷板(用于镶嵌桌子、椅子)等。其中外销最普遍的品种是餐具和咖啡具。西洋风格的器型和装饰图案、绘画技巧慢慢地与景德镇瓷器的传统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和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粉彩瓷器。
图74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柳亭纹扁瓶/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粉彩瓷器是出现于康熙末期的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器,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其工序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经过画、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使纹饰有浓淡明暗层次,经720℃—750℃的低温烧成。粉彩至雍正时盛行,乾隆时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产品,外销与内销俱旺。由于开始时其彩料从西洋进口,在清代称“洋彩”。又因其掺入粉质,绘画方式较多地运用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技法,表现出画面的浓淡明暗层次,故又称“软彩”。雍正时粉彩的彩料开始逐步国产化,因而发展迅速,在乾隆以后逐渐占据景德镇瓷器的主导地位。民国以后称洋彩为粉彩。粉彩器由于融合了中国绘画和西洋绘画的表现方法,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立体感强。据《景德镇陶录》载:“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19)文中所说的“洋彩器皿”,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粉彩”。乾隆粉彩器一改前朝纤丽淡雅的风格,开始流行华丽繁缛的装饰,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这种风尚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西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图76)
清嘉庆到清末,景德镇瓷业逐步走下坡路,加上洋瓷的倾销,使景德镇瓷器的出口大受影响。此时,西方上层社会以收藏中国古瓷为风雅,因此景德镇瓷器的外销主要以仿古瓷器为主。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器的主要纹饰,除了传统中国纹饰是西方人追逐的品种之外,还有一些是典型的专为外销而生产的或定制的纹饰。除了前文所述及的克拉克瓷、中国伊万里瓷、菲次休瓷、柳亭纹瓷器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大的类别:
1.图案式样与烟叶纹
绘这类纹饰的瓷器主要是销往欧洲市场,流行于17—18世纪。
图75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椭圆形盘/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76 景德镇窑粉彩开光仕女抚琴图盘/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案式样是指带状或三角形图案内绘花草、花鸟、龙凤等图案的纹饰,通常画面丰满,基本不留白或留白较少。有的是绘类似如意云的图案内再绘花草等纹饰,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图案像项链上的吊坠,称之为“吊坠式样”。这类纹样一般为青花和五彩制品,多见于瓶、罐、壶等类器物,流行于17世纪中到后期(主要是康熙时期)。当时欧洲人非常喜欢这种纹饰。由于它的流行,景德镇后来也生产此类纹饰的瓷器内销。(图77)
烟叶纹式样的命名来自西方的学者。烟叶瓷其实与烟草无关。它的图案主要由翻卷的西番莲、圆形的皮球花或牡丹、芍药等其他花卉和大片的叶子构成,有的还加上孔雀、雉鸡等鸟类。因为大叶子像极了烟叶,因此西方学者俗称它为“烟叶瓷”。它有青花加彩和粉彩两个品种,构图较为丰满。烟叶瓷通常色彩丰富明丽、花卉娇艳怒放,给人秀美、艳丽、热闹、生命旺盛的感觉。它流行的时间主要在雍正至乾隆中期。(20)(图78)
图77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执壶/清康熙(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78 景德镇窑粉彩花鸟纹盘/清乾隆(南昌大学博物馆藏)
2.纹章与字母组合
最早的纹章瓷是在明晚期由欧洲人向景德镇定做的青花瓷。清代欧洲人定制的纹徽章瓷,有的是完全在景德镇完成,有的是边饰完成于景德镇,徽章纹饰则到广州才加绘的。后者我们通常归为广彩。美国人定制的徽章瓷出现在18世纪末期以后。此时销往美国的部分定制外销瓷上面写有表示某人专属的大写字母,通常是用金彩等彩料写姓和名开头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这是因为有些美国的新移民没有家族纹章,故以此代替。(图79)有关纹章瓷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广彩”部分论述。
3.西洋花卉纹
景德镇青花和广彩在清乾隆、嘉庆时开始较多出现画西洋花卉的纹饰,花卉品种与画法均与中国传统的不同。花卉是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品种。画法是引用了西洋画中的透视技法和版画的技巧,以细腻的工笔画出,以细致的线条表现明暗关系。(图75)
4.普朗克(Pronk)设计
考纳利斯·普朗克(Cornelis Pronk,1691—1759年)是荷兰画家和设计师,他于1734—1740年受聘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为定制瓷器设计纹样。他所设计的纹样据说有4种,但只有“花伞”系列(图80)和“博士”(或称“学者”)系列(图81)留下了纸本样稿或订单(相关资料有部分还收藏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和阿姆斯特丹),因此其他系列——“凉亭”(图82)和“仿中国花鸟与人物”系列已无从考证。他设计的纹样被送到中国后,在景德镇绘制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后运到广州出口外销。他的“花伞”系列也有一部分在日本生产,画面中的女士画成穿和服的样子。由于这类瓷器烧制成本高昂,荷兰东印度公司很快便停止了定烧。(21)
5.西方人物:宗教题材和神话传说故事、闲适生活
图79 辛辛那提协会纹章盘/清乾隆—嘉庆(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www.xing528.com)
图80 景德镇窑矾红彩普朗克(Pronk)花伞人物纹盘/清乾隆(南昌大学博物馆藏)
景德镇瓷器上出现西方人的形象,始于清雍正、乾隆时期,延续至嘉庆、道光。道光以后逐步少见。品种以青花、粉彩为主。题材涉及宗教、神话与传说、休闲生活场景等。
宗教题材主要是基督教方面的内容。有耶稣系列的内容,如“耶稣降生”、“耶稣受难”、“耶稣复活”、“耶稣升天”、“耶稣受洗”等;也有摩西系列的,如“发现摩西”、“摩西过红海”等。
关于摩西(Moses或Moshe):天主教称为梅瑟,伊斯兰教称为穆萨,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希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摩西在希伯来语的意思是“从水里拉上来”)。摩西是纪元前13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
据《圣经》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勤劳且擅长贸易,积攒了大量财富。再加上犹太人口的大量繁衍,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以及恐惧,所以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将摩西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摩西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摩西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一日,摩西受到了神耶和华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离开那里返回故乡—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途中遇到红海的阻隔,摩西在耶和华的帮助下,举起手杖带领众人下海,而海水神奇地让出通道。在西奈山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而在西方绘画中,摩西的手杖有时也被画成三叉戟。外销瓷的相关纹饰有“发现摩西”和“摩西过红海”等。“摩西过红海”的画面,设计来自荷兰画家亚伯拉罕·布隆梅特(Abraham Bloemaert)(1566—1651年)绘制的版画。摩西的手杖通常也是被画成三叉戟。(图83)
图81 景德镇窑粉彩普朗克(Pronk)博士图茶壶/清乾隆(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图82 景德镇窑粉彩普朗克(Pronk)凉亭人物纹盘/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神话与传说以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为主。如“帕里斯(Paris)的审判”、“苏珊与长老”、“亚当与夏娃”等。
“帕里斯的审判”源自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的英雄珀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时邀请了所有的神祇参加婚礼,唯独没有邀请争吵女神厄里斯。恼怒的厄里斯偷偷溜到婚礼上,抛下一只金苹果,苹果上刻着几个字:“献给最美的人”。天后赫拉、智慧及战争女神雅典娜,还有爱神维纳斯因为争夺金苹果而争吵了起来,众神之王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裁决这场纠纷,三位女神分别以给予权力、智慧与能力、最美的女人为妻为条件,贿赂帕里斯。因为帕里斯将金苹果判决给爱神而得到美女海伦,导致爆发了众神和众英雄参加的、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起因的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图84)
“苏珊与长老”:典出《圣经》。中世纪以后,新教徒将原为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作品排除在正典之外,所以《苏珊娜传》现在收入被称为《圣经后典》的文集。在圣经故事中,苏珊娜是一个美貌女子。她品性贞洁,虔信律法。两位士师长老,痴迷于苏珊娜的美,常常伺机偷窥。有一天,苏珊娜在自家花园准备沐浴时,两个长老跳出来施暴,苏珊娜坚拒不从。众人进园,二长老反诬她与人幽会。次日在公审中,苏珊娜被判死刑。年轻的先知但以理得到神启,为之鸣冤,挽救了苏珊娜的生命,说谎的长老被处死。这个故事的道德寓意是:美德获胜,先知圣明。这一题材也是17—18世纪西方画家青睐的题材,油画和版画都较常见,画面多表现苏珊的美丽和长老的丑陋。外销瓷的画面多源自西方的版画或油画。有的瓷器上因中国工匠对西方文化不了解,而多画了一位长老。(图85)
图83 景德镇窑青花“摩西过红海”图小碗/清嘉庆(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84 景德镇窑胭脂红彩“帕里斯的审判”图盘/清乾隆(南昌大学博物馆藏)
“欧罗巴与公牛”:欧罗巴(希腊文:Ευρώπη;英文:Europa)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一说其又被称为德米特(Demeter),是专管农事的女神;另一说其本是美丽的腓尼基(Phoenicia,位于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公主,后来受到变成公牛的宙斯的引诱被带到克里特岛(Κρήτη;Crete,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腊的第一大岛)而成为宙斯的妻子,并以她的名字命名其所在的大陆为欧罗巴洲,即现在的欧洲(Europe)。欧罗巴与宙斯生了三个强大而睿智的儿子,他们是弥诺斯(Minos)、拉达曼提斯(Rhadamanthys)和萨耳珀冬(Sarpedon)。画面展示的就是欧罗巴被掠走的情景。(图86)
图85 墨彩描金“苏珊与长老”图盘/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86 景德镇窑粉彩“欧罗巴与公牛”图茶杯与托碟/清乾隆(香港私人收藏)
休闲生活场景通常以庭院为背景,描绘青年男女园中休闲或妇女、儿童玩耍、休憩等闲适生活场景。(图87)
6.历史与政治图案
在18世纪销往欧洲的中国外销瓷中,有部分瓷器纹饰描绘的内容是欧洲当时的政治事件或历史事件、政治人物。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现在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纹饰多绘于餐饮用具上,如啤酒杯(马克杯)、盘子、潘趣碗(果酒碗)等等。在当时的欧洲,政治事件、历史事件等等除了报纸的报道外,也是人们常常议论、抨击的话题,因而有的瓷器定制商也来中国定制了这类图案的瓷器。如“鹿特丹骚乱”盘、“苏格兰士兵”盘、“圣徒之战(Battle of the Saintes)”潘趣碗等等。
在美国,也有定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图案纹饰的瓷器。如“独立宣言签署”、“华盛顿肖像”等。
鹿特丹起义:1690年10月4日,鹿特丹市政厅举行派对,庆祝两位军官上任,有人试图走私葡萄酒到市政厅,引起混乱扭打,一位职员不幸身亡。卫兵考斯特曼(Cornelis Kosterman)被定罪,次年9月被处决。一个被市民认为是无辜的守卫,在行刑时居然被砍了六七刀,这引起市民骚乱。后来军队介入,事件恶化,最终导致法院首席执行官雅各布·范祖伊伦·范尼耶韦尔特(Jacob van Zuylen van Nijevelt)的府邸暴乱。瓷盘图案直接取自纪念范祖伊伦·范尼耶韦尔特府邸被毁,也就是所谓的“鹿特丹骚乱”事件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先由杰拉德·范·房龙(Gerard van Loon)雕刻,然后由约翰尼斯·斯玛特津(Johannes Smeltzing,1656—1693年)锻造。此次事件广被称颂,出现在报纸、出版物、诗歌、纪念章上。这件瓷器可能是最早记录西方社会事件的一件青花瓷。(22)(图88)
图87 景德镇窑粉彩西洋人物图碗/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苏格兰士兵”:这两个苏格兰高地人来自乔治·比克汉姆(George Bickham the Younger)(约1706—1771年)不同的印刷品。乔治·比克汉姆是一个印刷商和出版家,以讽刺画闻名。他的印刷品被伦敦商人、出版家约翰·波利斯(John Bowles)销售,城市风景图则被美国殖民者收购。画面中一个是吹笛手亚历山大·摩罗,其形象来自1743年伦敦出版的《高地军团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Highland Regiment)封面的版画“一个苏格兰高地军团吹笛者”。另一个是不列颠第一高地兵团(也叫皇家高地兵团或步兵第42兵团)列兵。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现存有一些瓷盘和至少五个潘趣碗采用这种装饰。他们可能是为了满足大不列颠市场对苏格兰的兴趣——苏格兰高地人和他们的服饰在当时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又或者是为了满足雅各比(Jacobite)派(又称詹姆士党)的支持者——雅各比派在18世纪40年代中期致力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斯图亚特王朝于1714年终结)。1743年7月18日高地兵团发动首次兵变,这是詹姆士党人一系列军事起义中的一部分,意图重新恢复斯图亚特王朝后代对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统治。兵变导致了高地兵团大量步兵的死亡。大约在1745年之后,詹姆士党随着斯图亚特王室的父系子孙的绝嗣而衰落。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的瓷器应是早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定制的。(23)(图89)
“圣徒之战(Battle of the Saintes)”:在美国独立战争后期,法国与美国结盟。圣徒之战是1782年4月9日至12日发生在东加勒比海的瓜德罗普群岛南部的一次海战。英国舰队在海军上将乔治·罗德尼(George Brydges Rodney)的指挥下,战胜了海军上将格拉斯(Grasse)率领的更为强大的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当时这个联合舰队试图进攻牙买加。这次胜利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画家罗伯特·多德(Robert Dodd,1748—1816年)的作品《1782年4月12日的早晨》描绘的就是这次胜利。(24)(图90)
图88 景德镇窑青花“鹿特丹起义”图盘/清康熙(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图89 景德镇窑粉彩苏格兰士兵图盘/清乾隆(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独立宣言签署”:《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1776年7月4日,该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于费城批准,这一天此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定制于美国的一些餐具上描绘了《美国独立宣言》签署时的情景,在画面的中央往往还画上了代表美国的标志——鹰,鹰上面的十三颗星星代表美国独立时期的十三个州。也有个别器物,因中国工匠不明白十三颗星星的含意,随意多画了一两颗的。(图91)
图90 墨彩海战图潘趣碗/清乾隆(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图91 “独立宣言签署”图潘趣碗/清乾隆—嘉庆(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7.港口与帆船
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全球贸易便以海洋贸易为主,并且发展迅速。因此,有些西方人,尤其是船长或船员,往往喜欢定制港口或海船为纹饰的瓷器作为航行纪念。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员订制的瓷盘上绘有帆船图案,铭文为“1756年,弗里堡号大副克里斯·斯古尼曼,驶离中国黄埔途中”。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该船确实停靠过广州黄埔港。此船排水量为1150吨,全长超过42米。1748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西兰岛商会出资建造,1771年退役。(25)(图92)
8.锦上添花:欧洲装饰
18世纪时,欧洲人喜欢把买回去的中国瓷器进行二次加工,有加彩、加金、加金属配件等方式,其目的有的是为了让器物更华丽、美观,有的是为了能让器物卖出更高的价钱。(图93)
图92 景德镇窑粉彩荷兰船员定制帆船纹盘/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藏)
图93 景德镇窑青花描金柳亭纹盘/清乾隆(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外销,在清咸丰八年(1858年)九江海关开关以前,主要有两条路线:从昌江入鄱阳湖,再入赣江南行至赣州,于赣州分途。一是向东顺贡水至瑞金,从瑞金转陆路过武夷山到福建汀州,在汀州下汀江到上杭,从上杭再转陆路到雁石,在雁石下雁石溪入九龙江,最后抵漳州港。二是向西南沿章水到大余县,从陆路过大庾岭(即梅关古道,由唐代张九龄主持开凿),过梅关入广东后,从南雄下浈江(北江支流之一),至曲江顺北江直达广州。(26)相对而言,后面一条路线更为便利:只有大庾岭一段需要走陆路,因而使用更为频繁。直至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建立九江海关,景德镇成为直接的通商口岸,才有所改变。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在带来经济交流的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东西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涵,通过瓷器这个载体,在交流与互动中绽放异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