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泉青瓷,在欧洲有个美丽而震撼的传说。
从南宋至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据说,曾经有一位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买进了一批龙泉青瓷,将其运到了法国巴黎。当时巴黎市长的女儿正在举行婚礼。这位商人与巴黎市长的私交不错,于是他从中挑了一件龙泉青瓷作为礼物前往参加婚礼。当这件瓷器展示在众人面前时,它柔和的色泽、别致的造型引起了大家的轰动。当大家问他这件瓷器的名字时,这位商人竟一时语塞。此时舞台上正在上演根据法国著名小说家杜尔夫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牧羊女雅思泰来》,剧情描写的是牧羊人雪拉同和牧羊女雅思泰来的恋爱故事。当男主角雪拉同穿着一袭漂亮的青绿色衣服上场时,市长灵机一动说:“雪拉同,这是来自神秘中国的雪拉同。”从此,龙泉青瓷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雪拉同(Celadon)。随后,这一名字在欧洲涵盖了所有的中国青瓷。
龙泉窑是古代重要青瓷窑之一,在浙江西南部龙泉境内。已发现大窑、金本、溪口、梧桐口、大白岸、小白岸、道泰、山头窑、松溪、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项户、碗圆山、马坳、大方、岭脚、围墙、大棋、下村、黄金坑、武溪等300余处窑址。其中大窑、金村两地窑址最多,烧瓷质量最精。从采集的标本与出土、传世器物来看,龙泉窑烧瓷时间兴起于宋代,南宋至元为鼎盛期,明代晚期至清代逐步走向衰落。
北宋龙泉窑瓷器生产初具规模,产品主要为碗、盘、钵、盆、罐、瓶及执壶。元丰三年(1080年)铭的莲瓣纹五管瓶和双耳盖瓶为这一时期有确切纪年的器物。这一时期产品胎为灰或浅灰色,圈足高而规整,釉层薄,有流釉及开片现象,釉色不够稳定,多青中带黄,说明对还原气氛还没有完全控制。常见纹饰有团花、菊花、莲瓣及缠枝牡丹。
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器形丰富,有各式瓶、炉、碗、碟、盒、灯盏、渣斗、香薰、文具及塑像等,装饰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花为主,常见纹饰有云纹、水波纹、蕉叶纹、凤纹、雁纹、鱼纹、莲花纹、叶纹等。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成功地烧成了粉青与梅子青釉,达到了青釉史上的高峰。在这一时期的标本中有黑与白两种胎。白胎占绝大多数,比黑胎厚,釉层也较厚,故装饰上采用浮雕、出筋及贴花等手法;黑胎量小,胎薄在1毫米左右,釉面普遍开片,紫口铁足,是龙泉仿官或龙泉窑贡瓷的产品。两种胎的器物是在同一窑中烧造的。这一时期器物中有印“河滨遗范”、“金玉满堂”铭文的。“河滨遗范”铭文的器物中有带“庚戌元美宅立”款的,应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制品。(www.xing528.com)
元代龙泉瓷业继续发展,此时期大件器物比较多,器大而不变形,反映出烧制技术的纯熟。碗、盘、杯、盏、洗、瓶、炉出现了新样式,时代特征明显。如高足杯、双鱼洗、月梅纹碗、龟心荷叶碗、荷叶盖罐、双耳连座瓶等。纹饰有刻花、印花的云龙、荔枝、牡丹、荷叶纹等,以及模印贴花、露胎装饰与褐斑装饰。有的器物印有“福”、“禄”字等吉言铭文、商标性质铭文及八思巴文。
明代早期龙泉窑产量仍很大,有相当一些器物,如大盘、盖罐等,造型、纹饰与江西景德镇青花极为相似,菊瓣纹碗与历史故事图案印花碗较具特色。明晚期瓷业渐衰,青釉色泽灰暗,器底不施釉,足部处理粗糙。
龙泉窑产品不仅内销,自南宋、元代开始,还大量销往海外。(图49)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都出土有龙泉窑瓷器。受其影响,浙江、福建、广东、江西一批瓷窑先后仿烧龙泉窑产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泰国苏可泰窑以及韩国、日本都曾仿烧龙泉窑产品。
图49 龙泉窑青釉刻花大盘/元(广东省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