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邢窑白瓷:南海丝绸之路上的外销陶瓷

邢窑白瓷:南海丝绸之路上的外销陶瓷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烧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唐代中国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北方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品种。目前已发现的河北内丘与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耀州窑、安徽省的萧窑等都烧制白瓷。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

邢窑白瓷:南海丝绸之路上的外销陶瓷

图33 邢窑白釉缸/唐(广东省博物馆藏)

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瓷窑场,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烧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图33)邢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唐代已见记载。李肇《国史补》云:“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赞颂“邢瓷类银”、“邢瓷类雪”,即是对其釉色的赞美。经调查和考古发掘,可知邢窑位于太行山东簏,广泛分布在内丘县冯、唐、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以东,隆尧县双碑以西的狭长地带,整个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内丘县城关一带的白瓷窑最为集中,器物质量也最好。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盏托、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唐代中国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北方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丘”古同“邱”)。

从出土文物看来,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双龙柄盘口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西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盖罐,都是隋代白瓷的代表作。隋代白瓷在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亳县都有出土。(www.xing528.com)

唐代烧制白瓷已十分成熟。目前已发现的河北内丘与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省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省耀州窑、安徽省的萧窑等都烧制白瓷。其中以邢窑的最精。

邢窑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北齐至隋是白瓷发展的前期,北齐白瓷胎质白色,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乳白色,是较早的尚不成熟的白瓷。隋代开始用白色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尔后进一步用白色黏土制胎,烧制粗白瓷。隋代瓷业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质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唐代处于成熟时期,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产地。这时期的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制作工艺精湛,旋坯技法规范,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变形,造型丰盈、庄重、大方,具有盛唐风韵。五代之后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技术渐趋保守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而趋向衰落。

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在埃及、日本、印度河流域等地都有出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