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沙出水文物、南澳I号和哥德堡号沉船:南海外销陶瓷的发现

西沙出水文物、南澳I号和哥德堡号沉船:南海外销陶瓷的发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文化局的考古人员于1974年春和1975年3—4月,在西沙群岛进行了两次水下文物调查。南澳I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由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打捞工作和文物整理、保护等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西沙出水文物、南澳I号和哥德堡号沉船:南海外销陶瓷的发现

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文化局的考古人员于1974年春和1975年3—4月,在西沙群岛进行了两次水下文物调查。第二次调查时,在北谯打捞出我国古代唐至明的钱币近两千枚、秦半两钱一枚,铜器、石雕等若干,以及陶瓷器一千二百余件(图21—22)。这些出水陶瓷器的年代从南朝民国历代都有,产地为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众多窑口。在多个岛屿上还发现不少古代庙宇,有些还遗留有浙江龙泉窑佛像或观音像、福建德化窑的供器等等。由此可见,我国渔民千百年来一直不间断地在这里生活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这些文物出水的地方,是我国古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南下航行的必经之路,这些文物应为当时沉没的商船所遗留,都是销往东南亚或西亚的外销品。由此也见证了我国古代商船在这里出入的频繁。

南澳I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主要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品种包括青花瓷、五彩瓷、酱褐釉陶等。这些文物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民窑产品,以及福建漳州窑、粤东民窑的产品(图23—25)。这些陶瓷器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陶瓷器制作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出水的青花净瓶、青花摩羯纹大碗等器物,笔者认为该船的外销目的地应为佛教流行的东南亚或南亚地区。据专家估计,沉船内的文物约有数万件之多。由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打捞工作和文物整理、保护等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图21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南宋/西沙出水(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22 龙泉窑青釉双耳印花纹罐/元/西沙出水(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23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碟/明万历/南澳I号出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www.xing528.com)

图24 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罐/明万历/南澳I号出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图25 景德镇窑蓝釉青花缠枝牡丹纹碗/明万历/南澳I号出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哥德堡号(瑞典语:Ostindiefararen Götheborg)是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Ⅰ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等等。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至2.7亿瑞典银币。8个月后,“哥德堡Ⅰ号”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乡的陆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哥德堡Ⅰ号”船头触礁沉没。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Ⅰ号”凯旋的人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船沉到海里,幸好事故中未有任何伤亡。人们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Ⅰ号”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在此之后瑞典东印度公司(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又建造了“哥德堡Ⅱ号”商船,它最后沉没在南非。

2005年10月2日,一艘完全按照“哥德堡Ⅰ号”沉船仿造的新哥德堡号(人们称之为“哥德堡Ⅲ号”)从瑞典哥德堡港出发,沿着当年的航线,于2006年7月18日抵达广州港,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图26—27)

图26 青花瓷片/清/哥德堡号出水(广州博物馆藏)

图27 外酱釉里青花山水花卉纹小碗/清乾隆/哥德堡号出水(瑞典海事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