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黄金时代盛世的绝伦青年

隋唐:黄金时代盛世的绝伦青年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乐公主居左,韦皇后居右,中宗李显居中,畅言欢笑,一幅夫妇情深、爱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图景。高宗崩后,武则天借口李显要超封其岳父韦玄贞官爵,把才登上帝位两个月的儿子废掉,押送房州安置。直到武则天晚年有病,经狄仁杰等众大臣力保,李显才有幸从房州贬所被召回京城。武则天病危,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联合禁卫军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得以复辟。在武则天时代,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就一直通奸偷情。

隋唐:黄金时代盛世的绝伦青年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夜,唐中宗李显身穿赤黄龙袍,神情郁郁,在神龙殿呆坐无聊。

恍惚之间,数日不相问讯的韦皇后盈盈而来,她身着袆衣,博鬓溢彩,饰以十二花树,打扮得风情万种,异于平时。在她身后,紧随而入的是中宗与韦后所生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这位貌美聪明的公主也梳着博鬓,只是头上花树比母亲少了三款。红锦衫,绿罗裙,素纱中单衣,衬得她妖娆多姿。

本来对韦后心烦气恼,看见爱女安乐公主随母亲一起来了,中宗李显心中柔情顿起,脸上的表情也光亮了许多。

安乐公主居左,韦皇后居右,中宗李显居中,畅言欢笑,一幅夫妇情深、爱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图景。很快,光禄少卿杨均和散骑常侍马秦客二人亲自托持两个秘瓷中碗,献于中宗面前。

晚膳进过不久,中宗并无食欲。安乐公主在一旁娇言:“父皇,这两碗汤饼是我与母后一起下厨为你做的,还是趁热吃了吧。”

爱女发话,中宗心头一暖,想起被贬房州的二十多年,正是韦后在无数个夜晚为自己亲手做汤饼吃,才使得因整日惊悸而抽搐的寒胃得到及时的温润。

一思及此,李显顿感释然,似乎许多天来与皇后之间的不愉快顿时全消。他端起碗,三下五除二,把一碗汤饼悉数吞入腹中。

未及把碗放下,一阵莫名其妙的剧痛在肚内涌动,中宗李显手中的碗登时滑落在地。

恰如万箭攒心,李显霎时间感到全身火灼一样。他左右顾盼了一下,在他临死的眼中,是韦皇后冰冷而又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以及小女儿安乐公主略显惊惶的眼神。

七窍冒血,唐中宗向后一仰,后脑重重地磕在地上,倒在他亲爱的两个女人中间,死了。

倒霉一辈子的绿帽皇帝
唐中宗李显

中宗李显,是唐高宗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高宗崩后,武则天借口李显要超封其岳父韦玄贞官爵,把才登上帝位两个月的儿子废掉,押送房州安置。

直到武则天晚年有病,经狄仁杰等众大臣力保,李显才有幸从房州贬所被召回京城。

武则天病危,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联合禁卫军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得以复辟。当他第二次坐上象征皇权的宝座时,其间已经相隔二十三年。

这不是普通的二十三年,是天天提心吊胆的日子,是日日忧恐欲死的光阴。

困贬房州之时,数次听说有京城敕使来临的消息,李显几乎每次都想到自尽。他心里清楚,母亲会随时派人弄死自己,因为两个亲哥哥的下场,已经显示出母后是多么冷酷无情。

关键时刻,总是结发妻韦氏在一旁力劝:“祸福无常,反正也是一死,何必自己这么急!”

艰难苦恨染双鬓,五十岁的唐中宗终于盼来了母亲回心转意、征召他回京城洛阳的那一天。

临行,李显满眼喜泪,握住韦氏的手,信誓旦旦:“以后如能复见天日,当唯卿所欲!”

出于报恩心态,唐中宗复位之后,马上封韦氏为皇后,追赠早被武后贬死的岳父韦玄贞为上洛王。

诛除二张兄弟之后,洛州长史薛季昶马上劝说张柬之、敬晖等人:“二张兄弟虽除,武三思等人犹在。去草不除根,终当复生!”

张、敬二人不以为然:“大事已定。武三思等人不过是砧板上的肉,又何能为!此次起事,诛杀不少,不可再杀人了。”

朝邑尉刘幽求力劝桓彦范等人:“武三思尚存,公辈终无葬身之所!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桓彦范等人以为天下已定,不纳。

唐中宗之所以不诛杀武三思等人,也有个人因素。武三思不仅是中宗李显的表兄,安乐公主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还是夫妇,如果行诛,女婿也会被牵连。杀掉爱女的夫君,这一关,韦后那里就过不去,甭说中宗了。

因此,诸臣迟迟下不了决心,也可能是把这种姻亲因素考虑进去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种婆婆妈妈的做法,最终使得拥推中宗复辟的诸臣个个死无葬身之地。

高宗时代,谏劝废掉武后的上官仪被加以谋反罪杀掉后,其孙女上官婉儿没入宫府为奴婢。这个女子辩慧能文,明习吏事。名家之女,又有遗传文才,定然脱颖而出。后来,她被武则天看中,专掌宫内之秘,常常参决百官的奏表。

中宗复辟后,对上官婉儿也无恶感。而且,觉得这位女子才貌双全,温柔懂事,就拜她为婕妤,专掌制命诏书。

这样的人物,自然不是寻常妇人。在武则天时代,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就一直通奸偷情。至此,在上官婉儿的牵针引线下,韦后与武三思在宫中会面。

本来是亲家之间拉家常,韦后久旷,眼见武三思眉眼带情,便倒在亲家翁怀中,由此成就了两代人的“通家之好”。

有人可能奇怪,女人妒忌乃人之常情,为何上官婉儿会把老情人荐给韦后?宫廷政治、人情皆扭曲不同常人。上官婉儿此举,实则是确保自己地位的关键一招。只要皇帝、皇后倚重,宫内外卫士、道士、僧人有的是,不缺武三思这一个。

把韦后搞定,武三思一颗心终于放进了肚子。枕边风最硬,一经韦后整日言表武三思多么有才多么忠心,中宗李显自然把这位表哥亲家翁召入宫中,引入禁内,图议政事。又有女儿、女婿成天甜言蜜语,往来弥切,中宗、韦后、武三思等人最终打成一片。

至此,张柬之等人,反而都受制于武三思。

张柬之曾亲自入宫陛见,泣谏说:“武后革命之际,几乎尽诛李姓皇族。今赖天地之灵,陛下得以返正,而武氏诸人滥宫僭爵,怎能让天下人心服呢。希望陛下抑裁他们的禄位。”

唐中宗不仅不听,还封武三思为司空、梁王,封武攸暨为司徒、定王。同时,在韦后的撺掇下,中宗李显反把自己与张妃所生的儿子谯王李重福贬为均州刺史外放,常令州官监视。

为了安抚张柬之等人,唐中宗下诏,以张柬之、武三思等十六人皆为助己复辟的大功之人,赐以铁券,各恕十死。其实,中宗复辟,革的就是他武氏表亲的“命”,武三思等人事前没有任何帮助。

张柬之等人虽被唐中宗表面荣宠,实际已无权柄,他们一个月只能见到皇帝两次。

至此,数人相聚在一起,或抚床叹息,或弹指出血,相言道:“主上当英王时,以勇烈著称,我们当时不立刻诛杀诸武,是想让圣上自己下诏诛杀,以扬天子之威。如今,事势已去,真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人事后诸葛亮,只能徒然哀叹。

中宗李显这辈子,只在年轻刚登帝位,为他老丈人争禄位时牛过,以后从未有过什么“勇烈”举动,属于老好人一个。张柬之等人算是看走了眼。

敬晖等人失权后,很怕武三思等人在唐中宗面前说自己坏话,就派先前曾提携过的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让他刺探宫内动静。

崔湜是个投机小人,眼见中宗日亲武三思而疏远敬晖等人,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把敬晖等人的密谋一股脑儿端给武三思,反为武三思所用。

武三思又怒又喜,马上提拔崔湜为中书舍人。

一日,武三思正于府中饮酒,家人来报,有位“老友”郑愔求见。

郑愔曾是武则天时代的殿中侍御史,一直谄事张易之兄弟。中宗复辟后,他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人坏四处坏,他在当地也不老实,不久,郑愔因贪污事发,慌忙逃回洛阳。穷急之下,来投见武三思。

别人谒见,武三思还懒得接见。听说郑愔老友来,他忙唤入一见。

郑愔堂下跪拜施礼,刚刚起身,忽然放声大哭。号了数声,这位爷又开目伸颜,朗声大笑。

武三思见状也吓了一大跳,心想这郑愔莫非“下放”后得了失心疯,精神病犯了?仔细观瞧,郑愔神色又恢复如常,不像是有什么毛病。

两人落座,武三思问:“你刚才又号又笑,什么意思?”

郑愔回答:“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我郑愔相助也。大王虽受天子爱宠,张柬之等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若反掌。大王自思,您如今势位,能与则天太后相比吗?大王不除掉这五个人,危在旦夕,这正是我郑愔深感寒心的地方啊。”

一席话,说得武三思如梦方醒。大悦之下,武三思与郑愔二人携手提袖,登楼密谈。

转日,武三思就推荐郑愔为中书舍人,让其与崔湜一起成为自己的心腹“智囊”。

有了这二人筹划,智商本来不太高的武三思越来越肆无忌惮。他与韦后定谋,日夜讲张柬之等五人的坏话,说他们“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

唐中宗是无主见之人,当然相信。于是,武三思等人进言:“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其权。”

于是,唐中宗下诏,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赐金帛鞍马,不让他们参政。

至此,“五王”失权,武三思把昔日窜逐的武氏旧党悉召入朝,不附武氏者尽斥于外,大权尽归武三思。

当初政变时抱持唐中宗上马、扈卫他冲进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闻知“五王”失势,韦后、武三思秽乱宫闱,常常对友人愤言切齿。和他同座饮酒的,有好友张仲之等人。

王驸马在家里说说也就算了,偏偏门外有耳,众人话语被两个借住的“客人”听了进去。门外“有心人”并非旁人,就是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宋之问与其弟宋之逊。

宋之问诗歌虽好,人品极差。武则天时代,他为了能一入武则天“御眼”,天天在朝殿上招摇。由于患有口臭,宋之问口中还常含鸡舌香,准备武则天哪天高兴“幸”他时留下美好印象。天公不作美,武则天身边男宠太多,还真没怎么留恋这个官为少府监丞的半老美男子。此门不通,求官心切,宋之问兄弟后来投靠张易之兄弟,阿谀奉承,席间敬酒,笔下写诗,哄他们开心。二张倒台,宋氏兄弟俩声名狼藉,被贬至岭南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安置。岭南地僻多瘟,哥儿俩热得不行,相约从贬所逃归。过汉江时,宋之问还留下《渡汉江》一诗,名播千载:“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宋兄弟逃归洛阳,无人敢接纳,唯独昔日朋友王同皎非常讲义气,把他们藏在自己家中。

听见恩公王同皎斥骂武三思与韦后,奸狡的宋氏兄弟暗中派王昙、李悛二人去向武三思“告状”,想靠出卖朋友升官。

武三思闻讯,愤恨不已。与几个心腹一合计,武三思就派王、李二人把这位驸马爷告上朝廷,诬王同皎与洛阳张仲之等人准备杀武三思,废韦皇后。

唐中宗接表,勃然大怒,命杨再思、韦巨源等高官旁听,监察御史姚绍之等人主审。按理,王同皎不仅在中宗复辟时立过大功,他还是中宗女儿定安公主的夫婿。即使如此,庸君仍然不肯饶过。

府堂开审。张仲之为富贵之子,宫内宫外认识不少人,自然知悉武三思、韦后等人的淫乱事情。虽被杖打、夹指,张仲之仍不屈服,朗声大骂武三思与韦后通奸之事。

杨再思、韦巨源却是官场老滑头,假装打瞌睡没听见。主审姚绍之窘急,马上命手下送张仲之入大狱死囚牢。张仲之跳脚大骂不已,姚绍之命人猛力击打,折其双臂,然后立刻结案,以谋逆罪斩杀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并施以族诛。

王同皎临刑,神色不变,天下人莫不冤之。想当初,没有他的一番激励,唐中宗连马也不敢骑,更甭提入宫废武则天了。

宋之问兄弟自然升官,武三思亲自引见,拜宋之问为鸿胪丞,不久,擢升为考功员外郎。日后睿宗继位,贬宋之问于钦州(今广西境内)。老哥们儿穷极之下,又写《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人品虽差,诗作得极好。不过,等到玄宗登基,宋之问终被赐死。

过了数日,武三思派郑愔上奏,诬告已被外任为各州刺史的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五人与王同皎通谋。这“五王”此时连自辩的机会也没有,马上就有诏书下来,把五人长流于偏远小州做司马。

两个多月后,武三思派手下书写载有韦后“秽行”的大字报,张贴于天津桥上。唐中宗震怒,马上派御史大夫李承嘉穷究其事,要彻底追查。

李承嘉秉武三思意旨,很快结案,上奏说是被外贬的“五王”派人张贴大字报,说这几个人实谋大逆,奏请族诛之。

唐中宗虽昏愚,也知道没有这五个人就没有他的今天,不同意族诛“五王”,只判五人长流蛮荒之地。

中书舍人崔湜阴劝武三思:“假如敬晖等人日后北归,终为后患,不如矫制杀之!”

“那派谁干这差事呢?”武三思问。

“周利贞。”崔湜推荐。

周利贞为崔湜表兄,曾是武则天时代的大理寺正,武则天被废,他被张柬之等人贬为嘉州司马。武三思弄权,此人又重回朝中。

如今,能有机会报复昔日整治自己的“老上司”,周利贞摩拳擦掌。他马上以御台侍御史的身份,出发去岭外,报仇之心,迫切至极。

等周利贞急匆匆赶到监所,张柬之、崔玄暐已经老病而死,只剩下敬晖、桓彦范以及袁恕己还活着

官场怨毒,刻入骨肉。周利贞先命左右把桓彦范绑起来,四个大汉相持,在锐利的大竹搓板上面上下磨曳,肉尽露骨,然后杖杀。接着,他派人逮捕敬晖,将其寸剐致死。最后,抓来了袁恕己,周利贞命人端来大碗野葛毒汁,逼其喝下。袁恕己一直是个注重养生的人,服黄金多年,耐毒力很强。被灌数升野葛汁,袁恕己仍不能死,毒液攻心,疼得他十指抓地,指甲尽数剥落,号呼辗转,还是断不了气。最后,周利贞自己上前,用棍子上下猛击,把袁恕己活活打死。

至于最早劝说张柬之等人诛除诸武的薛季昶,被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岛),绝望之下,饮药而死。

任务完成后,周利贞返京,擢拜御史中氶。不过,天网恢恢,后来玄宗登基,把他和宋之问逮捕,一同赐死于桂州驿。

杀掉“五王”,武三思气焰覆天,权倾人主。他常讲:“我不知人世间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和我好的,就是好人,和我不好的,就是坏人!”

武三思当权,自然有一帮人趋炎附势,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等人,皆为武三思羽翼。此外,还有被时人称为“五狗”的周利贞、宋之逊、姚绍之、李俊、冉祖雍。他们侍奉左右,以为爪牙。

不久,武三思在乾陵“祈雨”成功。大旱有雨,中宗认为是武后“显灵”,下诏恢复武氏诸庙。

解决了“五王”,武三思诸人的下一个目标,又瞄上了中宗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非韦后亲生。这个青年本性明果,但由于没有高德师傅教化辅佐,平时做事多有不法,存有青年人最常见的豪侈毛病。此外,太子宾客杨璬、武崇训等人皆是皇室驸马,几个人只知道蹴鞠狎戏。数位公子王孙,天天踢球喝酒,不可能干正经事。

中宗爱女安乐公主也很忌恨李重俊,由于他不是韦皇后所生,安乐公主常常当众称这位皇太子弟弟为“奴才”,侮狎至甚。同时,安乐公主自己想当“皇太女”,更把这位弟弟视为眼中钉。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野。她常常自为制敕,掩盖内容和名字,嗔笑着让父亲中宗皇帝签署。中宗总是笑而从之,从不看其中的任免名单。宠溺如此,难怪安乐公主无法无天。

韦后不是自己亲妈,姐姐安乐公主不是自己亲姐,李重俊不胜愤恨。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及“千骑”(御林军精兵)三百多人,突然冲入武三思府中,立斩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以及相聚饮酒的党徒十多人。

此后,李重俊派宗室成王李千里(李千里乃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儿子。武则天时代,由于李千里“偏躁无才”,又数献符瑞,武后竟饶过这位李唐近宗一命)与兵守住宫城诸门,他自己率兵直奔肃章门,斩关而入,索求韦后与安乐公主,并喝令内宫人速把与武三思通奸的上官婉儿也交出来。

韦后、安乐公主一个劲儿哆嗦,上官婉儿人精一个,急忙高叫:“看太子的意思,是先杀婉儿,再杀皇后与安乐公主,最后是要杀皇帝陛下!”于是,惶急忧恐的唐中宗李显,急忙跟随几个妇人,一溜烟上了玄武门城楼以避兵锋。

此时,楼下只有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带着二百多御林军抵拒太子的军兵。

李多祚纵马飞驰,先至玄武楼下,想直闯登楼,为宿卫兵士所阻。但是,此时双方并未交锋。李多祚与太子狐疑,按兵不动。本来太子李重俊等人就不是想谋弑中宗,只是想杀掉武三思、韦后等人“讨个说法”。

这种犹豫是致命的错误。中宗身边,有个名叫杨思勖的宦官,时为宫闱令,是内侍省的芝麻官。此人虽被阉割,膂力超群。他主动请命,要下楼厮杀。

韦后、安乐公主连忙挥手让他下去。

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为太子军前锋,骑马站在前列。看见楼门大开,冲出一个没胡子的阉人,这位靺鞨大将根本没在意。殊不料,杨思勖纵马疾驰,冲到野呼利马首前,挺矛斩之。太子一军,立时夺气。

杨思勖原姓苏,小时为一个杨姓宦官所养,故改姓杨。他后来跟从李隆基诛杀韦氏有功,官至右监门卫将军。唐玄宗开元年间,安南首领梅玄成叛乱,杨思勖受诏讨伐。到岭南后,他募集当地土著军队十多万人,依按汉朝马援的进兵线路,出其不意,直达安南,临阵斩杀梅玄成,诛杀逆从数万人,积尸为京观而返。开元十二年、十四年、十六年,杨公公三次领兵平定五溪、邕州、泷州等地叛乱。杀人十多万,均积尸为京观。这位大公公性残忍,好杀人,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或剥发际,掣去头皮。将士以下,望风慑惮,莫敢仰视。小内侍牛仙童到幽州向张守珪索贿事发,玄宗大怒,命杨思勖“处置”。杨大公公把这个徒弟架起,折磨数日,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但这位杨公公一股正邪气都发泄对了路,反倒成为唐朝功臣。如此冷酷的大太监,竟得善终,开元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七岁。

楼上的中宗李显看见手下宦官得胜,也缓过神来,他不知从哪里来了精神,凭楼向下喊道:“你们都是朕的宿卫将士,为什么跟随李多祚等人造反!如果能斩杀造反首犯,勿患不富贵!”

如果当初不犹豫,众人登楼控制了中宗一行,杀韦后、安乐公主,肯定是想让中宗干啥就干啥,会重演废武则天一幕。现在,当朝皇帝在上面亲开金口,一帮将士大眼瞪小眼,皆望向居中指挥的李多祚。

寒光闪处,未等李多祚等人反应过来,冲上来一帮原本是自己带领的士兵,刀砍枪刺,把几个领头人杀死在原地。成王李千里等人也力战而死。太子李重俊见状,知道事不成功,率百骑逃奔终南山。

龙落浅滩,不久,困急小憩之时,李重俊为左右所杀。首级送往都城后,气急败坏的唐中宗,命人把儿子的首级放于武三思父子灵前,以祭奠“忠臣”。

秋后算账,韦氏一党要把诸门守将以及太子属官全部杀掉,幸亏大理寺卿郑惟忠劝谏中宗,才没有大行杀戮。同时,安乐公主与兵部尚书宗楚客串谋,派人诬告中宗弟弟相王李旦、妹妹太平公主与李重俊同谋。

中宗立刻宣召御史中丞萧至忠,准备派他抓两人于狱中审讯。萧至忠泣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武后,以天下让陛下,此四海皆知,奈何听人言而疑骨肉!”

中宗觉得有理,暂时把事情压了下来。

武承训已死,安乐公主并不哀伤,马上嫁给早就与之通奸的武延秀(武承嗣之子)。送嫁之日,安乐公主乘皇后车辂,中宗与韦后亲上安福门观礼,赏赐巨亿。

安乐公主生于唐中宗被武则天贬于房陵的路上,当时无被服,中宗只能解衣包裹她,所以她小名“裹儿”。长成之后,安乐公主姝秀辩敏,韦后、中宗视之为掌上明珠。恃宠弄娇,安乐公主每次起造大宅,皆以宫中形制为标准,积石为山,蓄地为池,遍嵌珠宝,穷奢极欲。

安乐公主、韦后妹妹郕国夫人、上官婉儿以及女巫第五(第五是复姓)英儿等人,都依势用事,卖官鬻爵,即使是屠沽商贩,只要花三十万钱,就会得到他们的墨敕封官。由于总是札带斜封付与中书省,明码标价,时人称之为“斜封官”。

不仅妇人妨政,韦后党徒也肆无忌惮。宗楚客、纪处讷等人为监察御史崔琬所弹劾,奏表他们“潜通戎狄,受其货赂,致生边患”。罪行累累,证据确凿,这些被弹之人反而愤怒作色,自恃后面有韦后作为倚仗,在朝上大骂崔琬诬陷“良人”。

中宗竟不推问,命崔琬与宗楚客两人当朝结为兄弟讲和。为此,时人称中宗为“和事天子”。

此外,由于中书侍郎崔湜与上官婉儿关系密切,得拜同本章事,超升为相。

当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加上皇帝皇后以及宗室、贵族佞佛过度,天下嚣然。

唐中宗优游岁月,日子过得不错,常常四处游玩,与皇后、公卿、妃子等聚集宴饮。听说长安城东面隆庆池有“帝王气”,唐中宗就亲自临幸,结彩为楼,泛舟戏象以为厌胜。大象巨脚,一阵猛踩,中宗觉得这样就可以压住“帝气”。

隆庆池北面,乃是中宗亲弟相王李旦五个儿子的府第,五人列第而居。

虽一片“太平”景象,仍不断有人上告韦后等人“谋逆”,下场一样,这些人皆被韦后等人杀掉,然后才奏知中宗。

案子一多,中宗也烦躁,听闻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表奏除韦后等人,气恼之下,中宗亲自审问。

燕钦融官职虽低,不畏强势,跪于殿中朗言:“皇后淫乱,干预朝政,其宗族日益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人,居心叵测,图危宗社。”

中宗诘问再三,燕钦融丝毫不屈,表示天下汹汹,街闻巷议,都知晓韦后等人的秽事丑闻。

遇到这么一个说实话不怕死的,中宗默然。至此,他似乎颇有所悟。

殿中侍立的宗楚客着急,马上命令卫士把燕钦融抓住,数人高高抛起,把这位直言小臣投摔在殿庭石地上,折颈而死。

看见宗楚客没得自己的谕意竟敢当面如此行事,中宗虽未发作,仍感怏怏不快,脸色阴沉。

自此,韦后及其党羽心内开始忧惧。

韦后歹毒,认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她与一直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一合计,决定毒死中宗。

母女二人密谋数日,就出现了本章开始的那一幕。

中宗李显也倒霉,在惊悸惶恐中度过二十三年,刚刚登上皇位五年,就被自己的皇后和亲女毒死。(www.xing528.com)

仁懦迟疑的过渡帝王
唐睿宗

毒死中宗后,韦后秘不发丧,召诸相入禁中,并征府兵五万人屯京城,同时,她派自己的两个女婿韦捷、韦灌以及诸韦姓亲戚分领诸军以及宫中禁卫军。

唐太宗时代,简送官户以及番族中骁勇能战者,着虎纹衣,跨豹纹鞍,扈从游猎,称为“百骑”。武则天时,这支贴身御林军增为“千骑”,属左右羽林军。经李重俊太子事后,又增营为“万骑”。

由此,“万骑”以及其他禁军的统帅,皆是韦氏一族亲戚。

本来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密谋,草拟中宗“遗诏”,立中宗小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宗楚客是个老奸巨猾之人,马上找韦后之兄韦温商量,纂改诏书,以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虚其职权。

坐稳朝廷,宗楚客等人不停劝韦后效仿武则天,革唐命,自称帝。由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宗属王亲,地位尊显,诸人于是暗中加以准备,想除掉二人。

相王李旦是唯唯诺诺之人,正因其懦弱的性格,才熬过武则天、中宗两朝。他自己没想过要怎么办,听天由命,其子李隆基却一直没闲着。

李隆基时为临淄郡王,任卫尉少卿,兼潞州别驾。听闻中宗崩逝,李隆基急忙潜回京师,以观时变。在此之前,他非常“有心”,与“万骑”以及禁军其他部府的头领和豪杰交游、玩乐,一直深相结纳。

由于禁军统领韦播等人近日常杖打鞭击“万骑”将领立威,“万骑”营内上下皆怒。其中的小队长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纷纷找李隆基诉苦,大骂韦氏兄弟。

见众人意气可用,李隆基也打开天窗说亮话,表示要诛杀韦氏一党,以安社稷。众人闻言,皆踊跃奋请,以死自效。

有人劝李隆基应先启禀父亲相王李旦后再行事。李隆基摇头:“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归福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如果先行请示,父王一定忧恐。若请而从之,则陷父王以危事。若请而不从,则大计不成。”

兵部侍郎崔日用一直谄附韦氏,他得知宗楚客等人想杀相王和太平公主,恐怕事不成而引祸上身,便先行派了一个和尚密告李隆基,劝临淄王先下手为强。同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简密谋,加紧准备起兵诛除韦氏。

临行,李隆基发现自己最亲信的从奴王毛仲不见了,只有李守德一人跟随。原来这个高丽人后代王毛仲惧祸,不知躲藏于何处。事已至此,不能耽误,李隆基等人仍然按原定计划出发。

待诸人潜行入皇城禁苑,当值的钟绍京又后悔想变卦,欲拒众人于门外。幸亏其妻许氏有远见,劝他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而且你已经预谋此事,今天想不干,事发也难免一死!”思前想后,钟绍宗也觉有理,忙开门拜谒李隆基,这位临淄王执其手和他并排相坐,以示结交之心。

很快,众人相集,等待号令。

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初秋时分,夜空朗彻。观此星象,众人皆讲:“天意如此,时不可失!”

于是,众人一鼓作气,分别纵马突入羽林营。御林军内各中低级官员早有通气,大家又是战友,立刻联手,很快就斩杀了做主将的韦氏兄弟,并高举他们的首级在营中呼叫:“韦后毒杀先帝,谋倾社稷。今夜当共诛诸韦宗族,身高马鞭以上者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闻讯,皆欣然听命。以正攻逆,大家自然听从。

众将送上韦氏兄弟首级,李隆基执火炬细看无误,一颗心落肚。他马上与刘幽求等人一起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等人率宫内做活的丁匠二百余人,执斧锯以从。

起事的禁卫军很快攻克玄德门和白兽门,合兵于凌烟阁前,大呼大叫,共杀守门将,斩关而入。

李隆基本人勒兵玄武门外,听见凌烟阁处兵士的欢呼声,立刻率领羽林兵冲入。

宫中诸处禁卫兵,听闻弟兄们起兵,都披甲响应。

韦后禁中惊醒,慌不择路,跑入飞骑营,立刻有眼明手快的军士迎上前,当头一刀,砍了韦后的脑袋。“立功”之人飞身上马,驰至李隆基马前邀功。

安乐公主当晚也在宫中,心情不错,正照镜画眉,忽然门被踢开,还未及回过身,自己的漂亮脑瓜就被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从粉颈上一刀切下。

上官婉儿冰雪聪明,乱中不慌,听说外间兵起,知道韦后一党不保。她赶紧找出早已准备好的中宗“遗诏”,高执蜡烛,大开宫殿各门,率宫人跪迎起事军人。

刘幽求第一个闯入,上官婉儿呈上诏书草稿,表示当初自己的本意是以相王李旦为辅政,后为宗楚客所篡改。

刘幽求请示李隆基。临淄王不知为什么,深恨这位美貌才女,命人斩之于殿下。聪明一世的女文豪,终于死于比她更聪明的临淄王李隆基手里。

所以,笔者现在看到电视剧中上官婉儿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李隆基要“准备承接大唐社稷”,很觉荒唐。

韦后并非浅见荒唐妇人,试观她二十多年忍辱负重,与不争气的老公共渡艰难,并能于幽厄时维护中宗的性命,可称为女中豪杰。弑中宗后,她里外安排得当,各个重要部门及皇宫禁卫军权都控制于自己人之手。而后她扶立少帝,稳扎稳打,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可见,唐王朝初期这些悍妻艳妇,皆非等闲之辈。

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势异时移。武则天在高宗时已并称“二圣”,又有李氏帝系亲骨肉在自己手里,过渡时间长,亲信嫡系已经遍布朝廷内外,所以,对李唐王室,包括她的亲儿子们,想杀想废,易如反掌。

韦氏则不然,首先中宗孱懦,享国日浅,她自己与武三思的秽行早已行闻天下,败坏了“母仪天下”的声名。其次,她亲生长子李重润在武则天时因议论武则天纳“男妾”被杀,非己亲子的太子李重俊又因她而死,推立的少帝李重茂,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从法统上她就不占“主动”。

中宗驾崩,即使不是韦氏毒死这位绿帽老公,天下人也会把罪责推在她的头上。因此,她冒天下之大不韪,作恶至极,如此下场,也应在意料之中。

于是,诸军大闭宫门、城门,捕杀韦温、宗楚客等人,并韦后一起,暴尸于市。

崔日用等立新功,将兵冲入韦室宗族聚居的城南杜曲,大开杀戒,襁褓中的孩子都不能幸免,连邻近的杜姓大族也被枉杀不少。

转天,军士在城内大索武氏宗属,诛死流窜殆尽。韦后先前派出巡视外地的纪处讷等人,也被依令收斩。

内外皆定之后,李隆基入相王府见父王,叩头道歉,表示自己未报先发。

相王又惊又喜,抱之而泣:“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

众人力劝相王李旦为帝。推让再三,李旦终于答应。

群臣会集。年方十六岁的少帝李重茂糊里糊涂,不知外间发生何事。正惶惑间,他看见亲姑姑太平公主大步走近御座,一把把他揪下来,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已经不是你的座位了。”

少帝不敢言,听之任之,被复封为温王。一年多后,李重茂被改封为襄王,迁于集州,有五百多兵士“守卫”。不久,他又被徙于房州其父皇中宗的旧囚所,不久就“崩”了,时年十七岁,谥曰“殇皇帝”,肯定不是善终。

相王李旦继皇帝位,是为唐睿宗。

唐睿宗继位后,本来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应立为皇太子,但李成器固辞,表示:“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

李成器泣请累日,大臣们又多言李隆基功高盖世。于是,诏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追封侄子李重俊的太子位号,并为“五王”以及李多祚、李千里等人平反。

清算旧账,死人不饶。追贬韦后为“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的爵谥,削棺暴尸,平毁坟墓。最倒霉的当属韦玄贞,这位中宗的老丈人当年没享一天福,就被武则天流放钦州,忧郁而死。其夫人崔氏与四个儿子也被当地土豪宁氏兄弟所杀,二女被奸占。韦后当权,追封父亲为王,大修坟墓。至此,又被开棺戮尸,铲平坟墓,残尸喂了野狗。

睿宗为帝才一个多月,中宗的儿子谯王李重福受先前被贬为江州司马的郑愔撺掇,准备入袭洛阳,自立为帝。

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子,中宗复辟后,韦后诬称正是李重福当初向张氏兄弟告发长兄李重润议论武则天的宫闱秽事,中宗怒甚,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这个儿子贬至均州,严加看守。

睿宗继位后,郑愔等人认为,按继承权来讲,应该是中宗的儿子继位,费尽口舌,劝李重福起事。这个一直走背运的谯王也是遇人不淑,铤而走险,纠集数百人,突入洛阳,并闯过天津桥,杀向宫城。幸亏洛阳长史崔日知和留台侍御史李邕警醒,关闭宫城城门,驰告东都留守军营警备,李重福突袭未成。

政府军集结后,左右夹攻,窘急之下,李重福驰马向城外跑。大兵搜捕叛逆,梳篦一样沿山谷查找首犯。眼见无望,李重福自己头朝下栽进山间溪水中,自溺而死。

不过,假使他在洛阳得手,拥有一都之重,又是中宗亲子,名正言顺,后果还真难以想象。

“智多星”郑愔貌丑多须,听闻李重福败走,忙梳个发髻,穿一身妇人衣服,还想逃跑,没出城门就被抓住,斩于洛阳闹市,并夷三族。

郑愔最早依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谯王重福,最后竟族诛。

太平公主是睿宗唯一的亲妹妹,又有扶立睿宗、诛韦氏之大功,至此骄横无比。以武则天之毒,可以连杀两个亲生儿子,但对太平公主则一直宠爱有加,并杀掉侄子武攸暨的原配妻子,以太平公主嫁之。韦后、上官婉儿在中宗时大权在手,仍惮畏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连武则天时代都能挺过来,政治经验非常老到,对付素来孱懦的两个哥哥(中宗、睿宗)自然更加游刃有余。

本来,太平公主认为侄子李隆基年轻,不以为意。势易时移,她忽然发现这位太子非常英武明敏。她思忖,万一睿宗死后,这样的侄子继位,自己肯定不会好过。

于是,她派人四处散播流言,嚷嚷“太子非嫡长子,不当立”。同时,她收买了不少太子身边的属官、内侍以为耳目,想方设法侦伺李隆基的“过失”。

大臣宋璟与姚元之向睿宗秘密进言,表示太平公主有陷害太子李隆基的意图,应把她送往东都洛阳闲置;各位亲王年长,皆应派至各州。

睿宗不忍,说:“朕现已无兄弟存世,唯有太平公主一妹,怎可远置东都。”

太平公主获悉此议,气势汹汹地找到太子李隆基,当面质问、责让。李隆基心中惧怕这位“老姑”,赶忙奏请,说宋璟、姚元之离间姑兄,请睿宗判处死刑。睿宗当然不忍,贬二人为楚州和申州刺史,赶出朝廷。

惶恐之下,为了避免当二把手的危险,李隆基上表要把太子位让给大哥宋王李成器,睿宗也压下奏表,不许。

此时,太平公主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先前依附韦后的崔湜,偷偷回都城,公主就把他调回长安。不仅如此,太平公主在哥哥睿宗面前又哭又闹,竟让崔湜又成为中书侍郎(宰相之一)。此外,侍中窦怀贞、岑羲以及蒲州刺史萧至忠等人皆成为太平公主的心腹死党。

为了离间睿宗、太子父子,太平公主派术士向睿宗报告“天象”:“今有彗星扫过,是除旧布新之象,皇太子当为天子。”

谁料,“离间计”不成,倒给了一向烦于政事的睿宗一个大台阶:“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他下定决心传皇位给太子。

李隆基闻讯,跑入宫中,自投于地,涕泣固辞。

睿宗说:“社稷之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不必犹疑!”

太平公主一着臭棋,反而促使李隆基提前登上皇位。

712年8月,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

英武明决的盛世帝王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年)生于洛阳。七岁时,他随仪仗卫士入朝(当时武则天当权),武则天的侄子金吾将军武懿宗气势汹汹,喝骂阻挡李隆基的扈从。小孩子李隆基高坐马上,童声稚气地斥责武懿宗:“这里是我们李家朝堂,关你什么事?竟敢排迫我的侍卫队!”武则天听闻此事,不仅没恼,还特加宠异。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人小鬼大,如此威严,比起几个畏葸不前的儿子来要有出息得多。武则天虽毒,也不由得爱从心头起。

成年之后,李隆基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长相也好,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性格英果,多才多艺,相貌出众,可见,这个青年人确实是人中龙虎。

率兵诛杀韦后,拥父登皇位,大功盖世,当时的李隆基才二十五岁。坐上皇位时,他才二十七岁。

但是,在太平公主政治势力的阴影下,睿宗仍有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李隆基虽为皇帝,却是虚位。而且地位越高,越岌岌可危。当时宰相七人,五人出于太平公主门下。宫内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皆私谒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内忌李隆基英明,加上宰相、大将皆其党羽,乃生逆谋。

唐玄宗的心腹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密议,准备以羽林兵诛太平公主之党。同时,刘幽求派张暐对玄宗说:“窦怀贞、崔湜等皆因公主得进,日夜阴谋。若不早图,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谓速诛之!”

玄宗深以为然。

然而,张暐是武人,性爱饮酒,又嘴碎,不小心在喝酒时对侍御史邓光宾大言其事。邓光宾倒没有告密,却先惊坏了唐玄宗。

他先行派人上奏太上皇父亲,上陈刘、张的“罪行”。二人被捕后,玄宗又“求情”,说刘幽求虽“离间皇家骨肉”,但有“兴复”大功,不可杀,只把二人外流,未加斩杀。

可见,当时的李隆基,是多么畏惧太平公主及其党徒。

唐中宗时,驸马王同皎密谋杀掉武三思,被宋之问等人告密,同谋之人几乎全被杀掉,唯独跑了一个王琚。王琚是怀州人,其父王隐容在武则天时曾为凤阁侍郎,因此,王琚也是“高干子弟”。

由于父亲早死,王琚自知上进,很有才略,又喜欢玄象、炼丹。懂得《易经》八卦又能合制“长生不老”保健药,自然是贵族、达官的府上宾。王同皎被杀,王琚变易名姓,跑到江都,在一个富商家里教书法。后来,富商渐渐明白王琚并非平常的寒酸文士,以女嫁之,资给财物。这段“戏文”,很像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之事是小说,王琚此事乃是历史记载。

李隆基当太子时,常找一个叫普润的和尚算卦。王琚入京,与普润相善,大言特言“天时人事”。

普润和尚同李隆基一讲,玄宗大异之,补其为诸暨主簿。

依理,补官要去东宫见太子拜谢。王琚入殿,徐行高视,一副目中无人的傲慢姿态。旁边有宦官提醒:“殿下在帘内,不可轻慢!”

王琚应声答道:“我在外间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玄宗闻言,知道王琚是有心人,忙唤入召见。

王琚进言:“韦后弑逆,人心不服,诛杀她很容易,太平公主乃武后之女,凶猾无比,朝中大臣多出其门,这才是心腹大患!”

李隆基闻言,忙引王琚同榻而坐,泣言道:“父皇同气兄妹,唯存太平公主。如果向父皇言之,必伤其意;如不言,然其为患日深。真不知如何是好!”

王琚劝道:“天子之孝,异于匹夫,当以安宗庙社稷为重。以前朝为例,昭帝之姐盖主,于汉帝有养育之恩,但她日后谋害大臣霍光,危及宗室,汉昭帝仍以大义为重,毅然除掉她;殿下您功高天地,位居储君。太平虽为姑母,亦为臣妾,何能为她所左右!”

李隆基连连点头。由于怕忽然以王琚为心腹官员招来非议,李隆基就问王琚:“君有何技艺,可隐迹与寡人游处?”

王琚也爽快:“臣炼丹药,谈谐嘲咏,堪与优人比肩。”

李隆基大喜。转天,就授王琚为崇文殿学士。

李隆基拿王琚当哥们儿看待,相知恨晚,呼为“王十一”。唐人密友之间,常以大排行相称。

唐玄宗一直瞻前顾后,太平公主那边却不闲着。她与窦怀贞、常元楷等文臣武将日夜谋划,准备行废立之事。同时,太平公主暗派宫女元氏往玄宗常服用的补品赤箭粉中放毒,准备毒死他。

时势至此,中外颇有耳闻。远在东都洛阳的左丞张说也派人送给玄宗一把佩刀,意思是让他下决心。荆州长史崔日用力劝:“太平公主谋逆日甚,陛下昔日在东宫,犹为臣子,当时若想诛讨逆党,还真要前思后想,花大气力。现已居大宝,诏书一下,谁敢不从!万一奸人得志,悔之无及!”

玄宗深觉有理,但总投鼠忌器:“诚如爱卿所言,但怕会惊动上皇。”

“天子之孝在于安定四海。假如奸人得志,则社稷宗庙不存,安得为孝!请先定禁军,后收逆党,则不会惊动上皇。”

王琚在一旁催促:“事势大急,不可不速发!”

于是,玄宗以崔日用为吏部侍郎,加紧准备工作。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初一,大臣魏知古上告太平公主要在七月四日作乱,准备派禁军首领常元楷、李慈率兵入武德殿,窦怀贞等人将在南牙起兵响应。

事已至此,不得不发。

唐玄宗便与兄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以及吏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内执事高力士等人定计,决定起兵诛杀太平公主一党。

七月甲子早晨,玄宗派王毛仲(这个高丽人此次倒没躲)取御马三百匹,兵士三百人,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宣召禁卫军首领常元楷和李慈。

两人不知有变,皇帝有诏,马上觐见。刚入殿门,刀剑相加,两位羽林大将的脑袋登时滚落在地。

萧至忠、岑羲等几个太平公主的党羽正在朝堂上等着上朝,兵士上前,二话不说,把几人按在当地,立刻斩首。可惜这萧至忠,九世卿族世家,还曾在中宗面前为睿宗与太平公主说过好话,一旦“站错队”,难免一死。

《张果见明皇图卷》元任仁发

窦怀贞逃入御沟,知道求生无望,蹲在臭水中用裤带自缢而死。

睿宗闻变,慌忙奔登承正门楼。郭元振驰至,奏称“奉皇帝诏诛窦怀贞等人,并无他意”。睿宗这才缓过神,下诏昭示窦怀贞等人罪恶。

转日,睿宗又传旨:“自今军国刑政,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患,以遂素心。”于是,这位太上皇避居百福内殿,把天下完全交给儿子了。

睿宗结局还算不错,又活了三年,于开元四年夏天崩逝,时年五十五岁,和他哥哥中宗死时一样岁数。

但中宗是被韦后毒死,睿宗是善终。

太平公主闻变,逃入南山寺庙。发昏当不了死,三日后,她被军士逮捕,赐死于家中。其被封为王爷的三个儿子皆被杀。只有次子薛崇简,因为先前数谏其母不要乱政,特免死,赐姓李氏,官爵如故。此人当初跟随李隆基诛韦后,立功不少,故而一直“站对了队”。

没收太平公主财产时,李隆基发现这位老姑家里财货山积,珍物比御府还多。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

大定之后,玄宗封王琚为户部尚书,王毛仲为辅国大将军,张说为检校中书令,刘幽求为尚书左仆射,郭元振兼御史大夫,并赐死逆党崔湜等人。同时,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

唐太宗时代,内侍连三品官都没有,只是“守门传命”而已;武则天时,宦官也不用事;唐中宗宠信宦官,七品以上的宦官有一千多人,但穿绯衣的人很少;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高力士等人有定策大功,宦官开始得势,增至三千多人。宦官们除三品将军者渐多,衣绯、衣紫的有千余人,唐代宦官之盛,自此而始。

宝位坐稳。开元元年十一月,唐玄宗于骊山之下讲武,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

大唐天子,万乘之尊,李隆基终于找到了感觉。年底,满朝文武上表,请上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

皇帝活着的时候加尊号,并正式形成制度,实从玄宗开始(玄宗的奶奶武则天最喜欢尊号,多是不伦不类的“吉祥”名号)。到了天宝十三年(754年),玄宗经过四次加尊号,已变成“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唐朝之前,只有汉哀帝和北周宣帝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和“天元皇帝”,当时均被视为昏君标新立异之举。而从唐玄宗开始的皇帝自加尊号,实际上是传袭自草原民族的可汗号(唐太宗时代,就已经接受各方“夷狄”上供的“天可汗”徽号)。唐玄宗开皇帝加尊号之源,日后,各朝各代君王生前死后莫不滥加尊号。直到清康熙时,这位满人老头儿还算心里明白,说:“从来所上尊号,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乃历代相传陋习,其实何尊之有!”

从唐玄宗统治初期的这件小事,就可窥见此位帝王妄自尊大、夸诞务虚的性格特征。

“性格即命运”,冥冥之中,似乎也注定了日后这位唐明皇要品尝自己种下的恶果。

无论如何,唐玄宗“开元盛世”,是唐朝最繁荣昌盛的年代。政治方面,有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名臣宰相,光看这些人的名字就可知晓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方面,海内富实,实力强盛。而且,唐朝人口在天宝末年达到五千多万,与隋朝最盛时相持平,比唐初增长了近二十倍。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使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无数的水利、农田等属于基础建设的大工程遍布全国。科学技术、商业、手工业皆飞速发展,令人惊叹。至于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燿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