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锡康
《舞蹈研究》的黄珊女士曾与我有一段关于舞蹈与雕塑的对话,发表在2006年第1期上。我说道:我是舞蹈的门外汉,只是非常喜欢,因为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创作的灵感。我以为舞蹈是运动的雕塑,而雕塑则是静止的舞蹈。我希望能够抓住舞蹈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加以解构与组织,力图展现这一个个瞬间的美。照相技术的进步使运动中的动态很容易被捕获并定格,但雕塑家要尽量避免复制照片,雕塑家的价值在于表现出那瞬间美的神韵。
《风之对话》灵感来源于我和舞协小憬先生为中国第一本芭蕾专刊的第三期所作的封面设计。我们商定全年四期都设计成以雕塑为主题的表现形式,包括精灵的起舞《金色的时代》,舞动的时空《风之对话》,排练场的艰辛《释》,舞蹈人的骄傲《舞者》。
《风之对话》塑造了一对扭动伸展的舞者,这里是男性的强悍与女性的柔美,这里是流动的形体与解构的空间。它让我们产生幻想,给我们带来感悟,时间仿佛在此时凝固,让我们想到了这首诗:“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不是有《楚辞》关于山神与山妖的狂野吗?动感的构图与粗犷塑造手法,恰好表现了舞蹈中人体的流动之美。我对18到19世纪两位雕塑大师贝尼尼和马约尔充满崇敬。我不敢奢望这件雕塑有多高艺术价值,但我希望喜欢文学的朋友也喜欢这件雕塑。
释(正面)
白铜
55cm×50cm×30cm
2007年
私人收藏
2007年《芭蕾》创刊,我应邀为其创作雕塑作品。为了对芭蕾有更深的了解,在主编的安排下,我观赏了好几场芭蕾舞演出,还参观了广州芭蕾舞团,近距离感受舞蹈演员的排练生活,作品《释》的构思灵感就是诞生于排练场上。(www.xing528.com)
我在排演场上感受到的是肢体的紧绷与舒展、艰辛而又优雅,而场外演员们的放松姿态却使我感受到舞蹈美的弦外之音,它使我兴奋不已,画了许多构图,之后又做成一个个小雕塑。
释(背面)
《释》中的芭蕾舞演员,带着习惯的姿态弯腰解开自己的鞋带,她的姿态不是写生得来,而是我对演员整体美感及多个瞬间动作的融合,是印象雕塑。构图采用建筑式的跨拱与穿插,以增强作品的空间感,下肢用力绷紧与上身弯腰放松形成肢体语言的强烈对比,闪亮的材质,使阳光与汗水、高贵与优雅的感受在雕塑中得到充分的呈现。
文 / 赖锡康
天与地 白铜 48cm×83cm×48cm 2010年 私人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