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概况
山西省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位于万荣县西北约9公里处。村北部座落一座古庙,名曰稷王庙,该庙四周有围墙且大门南开,其南北长约81米,东西宽约45米,大门东侧竖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现存庙院四周均为太赵村民房,庙院大门南为一东西向街道。
庙院内现存有大殿一座,大殿南侧为一戏台。据史料记载,稷王庙,初建于宋代,自元、明、清各代均对该庙重建或补修。大殿及戏台东西两侧广植树木绿化。
2011年5月下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决定对稷王庙实施考古勘探工作,目的搞清其范围,布局、结构及主要内涵等。具体考古勘探工作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马利强记录。
2-2.工作方法
首先确定大殿南侧基础中心为原点,过原点按正方向设置南北中轴线,同时将庙院划分为8个钻探单位探区,具体如下:
大殿南侧基础至北围墙,中轴线东侧为Q1,中轴线西侧为Q2;
大殿南侧基础至戏台之间,中轴线东侧为Q3,中轴线西侧为Q4;
戏台北侧基础至南基础,中轴线东侧为Q5,中轴线西侧为Q6;
戏台南侧基础至南围墙,中轴线东侧为Q7,中轴线西侧为Q8。
各钻探探区大小均不相等。
考古钻探采用正方向布孔,行、孔距均2米之梅花孔。
受自然因素及其他因素影响(绿化、庙内堆砖、堆土等),局部无法钻探。
自2011年5月23日至5月28日完成了稷王庙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约2900平方米。
2-3.田野日记
2011.5.23 星期一 天气:晴
出勤人数:5名
工作概况及进展:下午首先对大殿与戏台之间中轴线东侧Q3调查钻探,对1~8行,1~8孔勘探。
当天探明地层堆积情况大致如下:
第①层,花土层,0~0.6米或0~0.8米,土质较硬;
第②层,浅灰色土层,0.6~0.8米或0.8~1.0米,含残砖、瓦片、炭灰、白灰粒等;
0.8米或1.0米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部分区域①层下即为浅黄色生土。
发现且探明遗迹现象如下:
(1)于2行3孔,卡探一坑,口深0.6米,底深1.4米,填花土含残砖、瓦片、黑灰等;
(2)于3行5孔,卡探一坑,口深0.6米,底深1.5米,填花土含残砖、瓦片;
(3)于4行,3~5孔,卡探一坑,口深0.3米,底深1.6米,填大量白灰;
(4)于4行6孔,发现红烧土,卡探一灶坑,口深0.6米,底深0.9米,见红烧土、烧灰。
2011.5.24 星期二 天气:多云
出勤人数:5名
工作概况及进展:上午对Q3钻探区5~12行,1~8孔调查钻探,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A.大致同昨天一致;
B.靠近戏台处:
第①层:扰、垫土层,0~0.3米或0~0.5米,含少量残砖、瓦片。
以下见浅黄色生土。
探明现象如下:
(1)于6~8行,1孔,卡探一坑,口深0.5米,底深0.9~1.2米,填大量残砖、瓦片、白灰粒,部分孔不过;
(2)于6行5孔,卡探一灰坑,口深0.6米,底深2.4米,内填大量灰土,含少量瓦片;
(3)于11行1孔,卡探一夯土区,口深0.3米,底深0.7米,夯土坚实:
(4)于10行3孔,卡探一花土坑,口深0.3米,底深1.5米;
(5)于10行4~5孔,亦卡探一花土坑,口深0.3米,底深1.4米。
下午对Q3钻探区1~12行9~14孔钻探,即在东部绿化带内调查,对此处钻探采用见缝插针的方法。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第①层:扰、垫土层,0~0.2米;
第②层:花土层,0.2~0.4米,土质较硬;
第③层:浅灰色土层,0.4~0.6米,含少量残砖、瓦片。
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部分区域0.8米以下见浅黄色生土。
经过钻探,发现一处南北向夯土基槽,口深0.4或0.6米,底深0.9~1.0米,夯土坚实。卡探长度约20米。
2011.5.25 星期三 天气:晴
出勤人数:5名
工作概况及进度:今天上午对戏台东侧绿化带内即Q5内,采用“丰”字布孔,调查、卡探已探明基槽(Q3内)向南延伸。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第①层:扰、垫土层,0~0.2米;
第②层:花土层,0.2~0.4米,土质较硬:
第③层:浅灰色土层,0.4~0.6米,含残砖、瓦片。
0.6米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发现且卡明夯土基槽向南延伸进入Q7,口深0.4米,底深0.8米,夯土坚实。宽度约1.2米。
下午于大殿东侧Q1内,仍在绿化带内,采用“丰”字布孔探查夯土基槽。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第①层:扰、垫土层,0~0.2米;
第②层:花土层,0.2~0.4米,土质较硬;
第③层:浅灰色土层,0.4~0.6米,含残砖、瓦片。
0.6米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发现夯土基槽与前两天卡探相连,口深0.4米,底深0.7~0.8米,同时探明一段东西夯土基槽与之垂直相连,东西向夯土基槽,口深0.4米,底深0.7~0.9米,夯土坚实。
又于南北向夯土基槽东侧,围墙西侧约2米,发现一南北走向夯土基槽,口深0.4~0.5米,底深0.8~0.9米,同时采用“丰”字布孔,在Q3、Q5内卡探,结果探明此夯土基槽向南延伸进入Q7内,待卡。
2011.5.26 星期四 天气:晴
出勤人数:5名
工作概况及进度:今天对南北走向两段夯土基槽之间布一排南北向探孔,孔距约0.8米,结果发现几段隔墙之夯土基槽。
下午抽调一人对Q1内现存一眼井钻探深度,探深约3.2米左右无法下探。
其余人员对大殿与戏台之间,中轴线西侧Q4调查钻探。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第①层:扰、垫土层,0~0.2米;
第②层:花土层,0.2~0.5米,土质较硬:(www.xing528.com)
第③层:浅灰色土层,0.5~0.7米或0.5~0.9米,含残砖、瓦片。
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或(靠近戏台处)
第①层:扰、垫土层,0~0.3米或0~0.5米;
以下见浅黄色生土。
探明残迹如下:
(1)于3~4行,3孔,发现一灰坑,口深0.5米,底深1.4米,内填灰土含残砖、瓦片;
(2)于6~8行,1~3孔,发现一坑,口深0.5米,底深1.0~1.2米,含残砖、瓦片、白灰粒;
(3)对2坑进行细卡,结果发现一边缘较为齐整的正方形坑,边长4米,口深1.2米,底深1.6米,内含大量残砖、瓦片及白灰粒。
2011.5.27 星期五 天气:晴
出勤人数:5名
工作概况及进度首先对戏台西侧钻探调查(Q6内),随后对Q8调查钻探,亦对Q7部分调查。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A.大门正中至戏台前台阶处:
第①层:扰、垫土层,0~0.3米
0.3米以下见浅黄色生土。
B.左右两侧处:
第①层:扰、垫土层,0~0.8米或0~1.0米,含残砖、瓦片、白灰粒及炉渣
下午于Q7内,采用“丰”字布孔,探查两条夯土基槽。
此处发现一较大坑,口深0.4米,底深1.3~2.0米,填残砖、瓦片、白灰粒、炉渣块等,证明两条夯土基槽在此均被破坏。
2011.5.28 星期六 天气:晴
出勤人数:5名
工作概况及进度:首先对大殿北侧与围墙之间的Q1、Q2调查钻探。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第①层:扰、垫土层,0~1.2米,含大量残砖、瓦片、白灰粒。
1.2米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无遗迹。
后对庙内西侧绿化带内,即对Q2、Q4、Q6、Q8部分调查钻探。
探明地层堆积如下:
第①层:扰、垫土层,0~0.9或0~1.4米,含残砖、瓦片、炉渣等。
以下为浅黄色生土。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庙院内仍有局部区域无法调查钻探。
今天稷王庙考古调查结束。
2-4.地层堆积
经过钻探,初步探明稷王庙内地层堆积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
第①层:扰、垫土层,0~0.3或0~1.0米,含残砖、瓦片、炭灰、白灰粒、墙皮等。
层下为浅黄色生土。
B.
第①层:扰、垫土层,0~0.2米;
第②层:花土层,0.2~0.6米,土质较硬;
第③层:浅灰色土层,0.6~0.8米或0.6~1.0米,含残砖、瓦片、白灰粒等。
层下为浅黄色生土。
C.
局部区域扰、垫层深达1.4米左右,下见浅黄色生土。
2-5.遗迹
经过钻探发现各类坑共12个,编号K1~K12,灰坑一个,编号H1,灶坑一个,编号Z1,夯土带、墩共8处,编号夯1~夯8。
大殿东侧发现南北向夯土带夯1,长条形,长57.6米,宽1.2米,口深0.4~0.6米,底深0.7~1.0米,残存厚度0.3~0.4米,夯土坚实,北端与夯3垂直相连,南端被K12破坏,北部西侧与夯7相连,东侧分别与夯4~夯6相连。
夯1东侧间隔3.2米发现夯2,南北向,长条形,长57.6米,宽1.2米,口深0.4~0.6米,底深0.7~1.0米,残存厚度0.3~0.4米,夯土坚实,北端与夯3相连,南端被K12破坏,西侧分别与夯4~夯6相连。
夯1、夯2北端均连夯3,东西向,长条形,长6.2米,宽1.5米,口深0.4米,底深0.9米,残存厚度0.5米,夯土坚实。
夯1与夯2之间发现夯4~夯6,具体情况分别如下:
夯4,东西向,长条形,长3.2米,宽1.0米,口深0.5米,底深0.9米,残存厚度0.4米,夯土坚实,东西两端分别与夯2、夯1相连;
夯5,东西向,长条形,长3.2米,宽1.0米,口深0.5米,底深0.9米,残存厚度0.4米,夯土坚实,东西两端分别与夯2、夯1相连:
夯6,东西向,长条形,长3.2米,宽1.0米,口深0.5米,底深0.9米,残存厚度0.4米,夯土坚实,东西两端分别与夯2、夯1相连;
夯1西侧连一夯7(夯土墩),方形,长1.5米,宽1.5米,口深0.5米,底深1.2米,残存厚度0.7米,夯土坚实。
分析以上残迹现象,夯1~夯7已构成了稷王庙内一处重要建筑基址的部分残基,推测与东厢房有关。
表F3-1 文物钻探遗迹统计表一
大殿南侧发现K5,破坏坑,呈不规则性,长13.5米,宽4.0~7.0米,口深0.4米,底深1.2米,填土含残砖、瓦片、白灰粒等。
于K5内发现K6,破坏坑,呈方形,边长4.0米,口深0.7~1.2米,底深1.6米,K5内卡探出边缘齐整的方形坑,内含残砖、瓦片、白灰粒。
分析上述现象,K6,呈正方形,边缘规整,又位于庙院中轴线上,可能为庙内一重要殿址的区域范围。
戏台北侧发现夯8(夯土墩),长方形,长1.8米,宽1.4米,口深0.3米,底深0.7米,残存厚度0.4米,夯土坚实。
夯8的作用或用途尚无法推测、判断。
区域内发现一些坑,灰坑、灶坑,在此不一一列述,详见考古钻探遗迹统计表。
2-6.小结
(1)发现的K6可能勾勒出庙内一重要殿址的区域范围;
(2)发现的夯1~夯7亦已勾勒出稷王庙东厢房的部分残基。
2-7.存在问题
(1)稷王庙内地层破坏严重,同时存在多处破坏坑,结合长子西上坊村成汤庙的考古调查,古代寺庙大多经过初建、破坏、以后历代的重建和修补,直至现代再度废置破败、无人管理,当地老百姓取土挖砖,导致寺庙地层中的历史信息遭到严重破坏。
(2)稷王庙的山门尚未找到,但在大门两侧发现两个破坏坑K10、K11。
(3)上述问题值得专家思考,对于一些现象的推测判断是否正确有待专家们研究后再做定论。
续表
注:1~12行,9~14孔,位于绿化带内,无法记录。
表F3-2 文物钻探遗迹统计表二(单位: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