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的研究,主要根据考古勘探资料及宋金元时期碑文、题记资料,整理出单体建筑修缮情况、存在年代及所在位置等信息,进而推断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
4-1.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内单体建筑研究
综合碑文、题记、文献及考古勘探等信息,仅确认宋金时期稷王庙内存有单体建筑:大殿;元时期稷王庙内存有单体建筑:大殿、舞厅:推测宋金时期稷王庙内还存有单体建筑:山门、东西厢房、午门、舞基:元时期稷王庙内还存有单体建筑:山门、东西厢房、午门。其中,大殿为北宋时期建筑,一直延续至今,根据大殿内两处题记[19],知在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时曾对大殿进行过修葺。而关于宋金时期舞基、元时期舞厅位置的推测,在上文已予以论述[20]。
(1)东西厢房
关于东西厢房,主要根据稷王庙考古勘探资料及宋金时期祠祀建筑格局的文献资料推测稷王庙内应存有东西厢房。
图4-3-14 明清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中建筑除大殿外尺度仅为示意)
图4-3-15 稷王庙考古勘探图
首先,根据考古勘探资料[21],知夯1~夯7构成了稷王庙内一处重要建筑基址的部分残基,又根据中国古建筑一般规律,推测为东厢(图4-3-15)。该建筑建于夯1至夯7的夯土带之上,但由于在院内东南角发现破坏坑K12,破坏了夯1和夯2,故无法推断夯土带夯1与夯2南侧延伸所至的位置。且由于稷王庙院内,夯6南侧绿植密集,不宜探测,故在此区域内未探测出东西向夯土带,但根据从北向南的东西向夯土带,即夯3、夯4、夯5及夯6,推测夯6南侧,夯1与夯2间应有东西向夯土带。另根据考古勘探,夯3的北部边线与稷王庙大殿台基北部边线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夯7凸出的部分推断为该建筑的台阶部分,与大殿台阶前沿相对(图4-3-15中虚线部分)。此两点说明,该建筑的位置与大殿位置存在对应关系,推测该建筑建造时考虑了与大殿位置的相关性,其应与大殿同处过一段时期。
其次,关于宋金时代祠祀建筑群的基本格局,可主要参考《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原德光大后土皇地氏庙像图》以及《孔氏祖庭广记》所载“宋阙里庙制图”。
图4-3-16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图4-3-16)[22]是金章宗颜璟承安五年(1200)刻立的,其以写实的手法刻绘出了金代时嵩山中岳庙大型建筑群的宏伟面貌。此图对各单体建筑刻画得相当精准,各殿宇的形制以及尺寸比例,都一一加以表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中中岳庙正殿的两侧有八字形的斜廊各8间,且其分别与东西长廊(各约22间)相连,形成回廊式院落,在靠近院门的位置有造型简单的方形露台。根据张家泰先生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试析》[23]这篇文章,知金代时对中岳庙的修建工程性质是“重修”而非“重建”,此图不仅仅反映了金承安年间的中岳庙庙貌,且还主要表现了北宋时期的建筑规模特点。那么,据此推断,此图所反映的金代正殿两侧建东西廊房的格局,很有可能是继承于北宋时期的建筑格局。
《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原德光大后土皇地氏庙像图》(图4-3-17)[24]是金天会十五年(1137)荣河县知县张维等所刻的,以写实的手法刻绘出了金代汾阴后土祠的宏伟面貌。此图虽是绘制于北宋灭亡后十年的金天会十五年,但仍被学者们视为研究北宋建筑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北宋后土祠的庙貌。图中庙内后半部分为庙的主体部分,其是由回廊围成的接近于方形的殿庭,庭内中心有正殿一座,前有一露台。正殿两侧有八字形斜廊,分别与东西廊房相连。
图4-3-17 《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原德光大后土皇地氏庙像图》
《孔氏祖庭广记》中所载的“宋阙里庙制图”(图4-3-18)[25],较详细地记录了曲阜孔庙的基本礼制,反映了宋时期曲阜孔庙的基本建筑格局,其中所绘制的主体建筑也构成了现今曲阜孔庙的基本格局。图中每座主要楼殿两侧皆出有廊庑,且与东西廊庑相连,合成多进方形庭院,在正殿所在院落当中有露台一座。
图4-3-18 《孔氏祖庭广记》所载:宋阙里庙制图
根据以上三幅图所示信息,知庙内主殿院为廊院式,即在主要殿堂周边建造有廊房构成的大型回廊,环绕主体建筑形成封闭式方形庭院,正殿居廊院之中北部,推测这种格局形式在宋金时期就已基本形成。那么,推测在宋金元时期稷王庙的格局有可能与上述三图中所示格局有相似之处。
图4-3-19 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内东西厢位置推测分析图(虚线为考古勘探未探明部分)(www.xing528.com)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推测位于大殿东侧夯1~夯7上的建筑即为庙内东厢,且在宋金元时期很可能就已存在。
另根据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这一特点,推测以大殿中轴线为对称轴,与东厢房相对应建有西厢房,且综合以上对宋金时代祠祀建筑格局研究的信息,从更大程度上推断稷王庙内应有西厢,与东厢相对应。后根据中轴线,确定西厢的位置应位于今稷王庙院墙之外(图4-3-19),但由于院墙为民居,未进行考古勘探,所以西厢位置尚待考古确认。
([26])山门
中国古建筑群均有山门,虽然在考古勘探资料及文献资料中,并未得到关于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山门的信息,故假设宋金元时期山门所在位置为民国时期山门所在位置(图4-3-20)。又根据上文中所分析的宋金时代祠祀建筑格局特点,有可能山门两侧出廊庑与东西厢相连,但由于大门两侧建有简易房及堆放有大量建筑构件,故在考古勘探时未能探明,资料不足,难以证明山门与东西厢的具体连接关系。
(3)午门
在上文所提到《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原德光大后土皇地氏庙像图》“宋阙里庙制图”以及现存万荣东岳庙[27](图4-3-21)中,可以看到在宋金元时期祠祀建筑群中,在中轴线上山门与大殿之间,一般是有午门存在的,故推测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内,在山门与大殿之间,可能还有殿宇坐落在中轴线上,该殿宇有可能就是清同治碑文中所提到的“午门”,其在宋金元时期就已存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图4-3-22)。
图4-3-20 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山门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21 万荣东岳庙平面示意图
除以上运用碑文、题记、文献及考古勘探资料等信息对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内各单体建筑的研究,参考傅熹年先生对建筑群平面布局模数研究,课题组推测稷王庙建筑群的布局有可能也遵循了一定模数控制规律,以特定尺度作为模数,控制院落内各单体建筑的相对位置和尺度关系。
我们假设以稷王庙大殿明间面阔为模数,绘制网格,横向网格线以大殿台基前沿为基准(bl)向南北两方向延展,竖向网格线以大殿台基东、西两边沿(a6,al)为基准分别向东西两方向延展(图4-3-23)。图中,网格线a5、a2分别压在大殿内槽东、西两侧墙的外边沿上,网格线a4、a3分别压在方形坑K6的东、西两边沿及现存戏台坡道的东、西两边沿上;网格线b2压在方形坑K6的北部边沿上,网格线b3压在戏台主台基北部边沿上[28],若根据上文对午门的推测,则网格线b3压在宋金元时期午门台基北部边沿上。据此,推测如图所示的网格,对大殿与方形坑K6、戏台的位置关系存在一定控制作用。
图4-3-22 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午门位置推测分析图
图4-3-23 稷王庙现状平面及考古勘探平面分析图一
图4-3-24 稷王庙现状平面及考古勘探平面分析图二
又假设以稷王庙大殿明间面阔为模数,绘制网格,横、竖向网格线分别以大殿纵、横中轴线为基准,相外延展(图4-3-24)。图中,网格线c2为大殿及戏台的中轴线,网格线c1、c3分别压在大殿山面柱状上,网格线c4压在夯1的西侧边沿上,若根据上文对夯1~夯7的推测,则网格线c4压在了东厢台基前沿上;网格线dl为大殿横向中心线,网格线d2压在方形坑K6的横向中轴线上,网格线d3压在夯8南部边沿上,若根据上文对夯8的推测,则网格线d3压在了舞基台阶南部边沿上。据此,推测如图所示的网格,对大殿与方形坑K6、夯8及夯1~夯7的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
综合以上以大殿明间面阔尺寸为单位对稷王庙现存平面及考古勘探平面的分析,推测大殿明间面阔尺寸有可能就是稷王庙在始建时控制院内建筑布局的基本模数,以此为依据绘制网格,可吻合一些稷王庙现存状况及考古勘探所得遗迹的状况。且根据中国古建筑的建造特点,建筑的开间尺度对其平面尺度及构架尺度等都是有一定影响,因此,以大殿明间面阔尺寸为模数控制建筑格局是有其可能性的。以上对稷王庙现状平面及考古勘探平面的分析,加大了方形坑K6、夯8、戏台及夯1~夯7与大殿之间存在对位关系的可能性,进而说明方形坑K6、夯8及夯1~夯7,有可能是在稷王庙始建时建造的,且戏台所在位置在稷王庙始建时也应存在建筑,那么,为上文中所推测的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内舞基、舞厅、午门及东厢所在位置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是对其推测的佐证。
4-2.宋金元时期稷王庙平面格局推测
综上所述,以大殿为基准,将以上各单体建筑位置关系进行叠加。又由于宋金元时期相关碑文及文献中并未有有关院墙的信息,故假设大殿所在院落的范围与民国时期相同,得宋金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4-3-25)。
得元时期稷王庙建筑格局推测图(图4-3-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