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万荣稷王庙历史格局进行研究时,所用资料主要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稷王庙进行测绘、考古勘探所得的资料及对太赵村村民进行访谈所得的资料,再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的主要依据有稷王庙总平面现状测绘资料、稷王庙考古勘探资料、碑文、题记、相关历史文献及访谈记录等。
在所整理的稷王庙内现存的碑文、钟铭及题记的信息中,与稷王庙历代修缮情况及历史格局相关的信息见表4-2-1。课题组检阅了《山右石刻丛编》,其中未见与稷王庙相关的碑文信息[1]。
根据上表中所述碑文及题记信息,知稷王庙历史沿革大致如下:稷王庙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元至元八年(1271)殿宇犹存,并在原有舞基之上建舞厅。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重修大殿,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天启六年(1626)再次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至三年(1864)重修稷王庙,在稷王庙大殿两侧原有东西廊及左右阁的基础之上,于大殿内加建暖阁,在西廊前加建香亭,在庙内加建马房,开便门。民国十年(1921),将庙内原有戏楼迁建到午门北部,合并作“歌舞楼”一座。1986年在“歌舞楼”北部进行加建。1999年重修大殿,在大殿前檐斗栱外跳上施彩绘,在庙内两侧种植植被。
除此之外,通过阅读《山西通志》《平阳府志》《蒲州府志》《万泉县志》《荣河县志》《明一统志》及《大清一统志》等地方志书籍,整理了其中与稷王庙相关的信息。其中,所涉及的后稷庙有二:一为位于稷王山巅的后稷庙,此庙非本文中的万荣稷王庙:二为位于西薛里的后稷庙,通过考证,知在清顺治年间,大赵里与西薛里合并为赵薛里[2],此前大赵里包括大赵村和薛赵村,西薛里包括薛村、高村、庄利村、王李村及郭村[3],因此,此处所指西薛里的后稷庙可能亦非现太赵村内稷王庙。但是,由于历代所包含的村落有所变动以及村落本身的区域范围也会有所变动,故现太赵村稷王庙也有可能在某一时期内属于西薛里,但未找到具体文献支持。(www.xing528.com)
表4--1 与稷王庙历史格局相关的碑文及题记信息
1为真实还原相关内容,对其中的繁体字予以保留。后文中如有关于此类资料引用,均保留繁体。
对万荣太赵村村民关于稷王庙的访谈,经过比对分析,确定了其中与民国时期稷王庙历史格局相关的有效访谈信息:大殿及戏台至今基本没有变化。大殿正前原有三开间小殿一座,当心间为过厅,次间用作管理用房,其台基与大殿之间距离很近但并未相连,其屋顶与大殿屋顶基本接连。大殿前左右两侧原各有三开间小殿一座,东为药王殿,西为娘娘殿,东西两殿台基前沿基本与大殿台基东西两沿相齐。在东侧药王殿之前原有八卦亭一座,具体大小、形状不详。戏台前原有山门,所在位置基本与现有稷王庙大门位置相同。大殿正前的小殿、左右配殿及八卦亭均于解放前拆除,山门于解放后拆除。大殿两侧原还加建有临时性的简易房屋,于解放后拆除。院墙原为土墙,近十年内损毁,新建院墙位置与原有院墙位置不符,东西墙比现存院墙稍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