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部地区古建筑常用树木有:松木、榆木、槐木、臭椿、杨木、栎木等。各树木整体形态特征不同,材质特征各异,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识别,本文称为“粗视识别”。
粗视识别需结合维修或测绘近距离观察,通过材料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颜色、年轮、纹路来判断树种,并辅以触觉、嗅觉以及敲击的声音等手段。
具体方法为:
槐木——在山西南部地区多指国槐,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胸径1.5米,树干多弯曲、分叉。老皮灰黑色,块状沟裂。中原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生长颇快。边材黄色或浅灰褐色,与心材区别略明显窄狭,宽0.5~2厘米。心材深褐或浅栗褐色,色泽感觉温润。木材有光泽;有草腥味。生长轮明显,环孔材,宽度略均匀。早材管孔略大至甚大,在肉眼下明显;连续排列成早材带,宽2~4个管孔;部分心材含有褐色侵填体,早材至晚材急变。木射线极细至中,在肉眼下可见,径切面上有射线斑纹。纹理较乱,结构中至粗,不均匀;重量中或重;硬度硬;干缩及强度中;冲击韧性高。干燥后不易变形,天然耐腐性强,抗蚁蛀(图3-2-2)。现在山西南部地区多洋槐,为20世纪初从外国引入品种。颜色整体较国槐浅,生长轮宽度较国槐大。
榆木——榆木整体感觉较槐木粗糙,作斗栱常用,新材颜色偏红,老材发灰(青带土黄)。纹路较槐木疏朗、顺畅,但有明显的早晚材过度的毛茬,木纤维较长。榆树在这儿易生长,但有虫,腐烂之后表面一般会有方形裂块,且不像杨木一样中空,而是茬口朽烂(图3-2-3)。
臭椿——乔木,高达30米,胸径1米。边材黄白色,与心材区别略明显;心材浅黄褐色,木材有光泽,无特殊气味和滋味。生长轮明显,环孔材。早材管孔中至甚大,在肉眼下明显至甚明显;连续排列成早材带,宽1~4列管孔,少数含橘黄色树胶;早至晚材急变。晚材管孔甚小至略小,肉眼不见。木射线稀少,极细至中,比最大管孔小,径面上有射线斑纹。纹理直,结构中,不均匀;重量、硬度、干缩及冲击韧性中,强度低至中。干燥容易,若处理不当会发生翘曲或小裂;稍耐腐,易变色(图3-2-4)。
杨木——落叶乔木或小乔木,约100多种,在山西南部主要为大叶杨和小叶杨。木材具光泽,无特殊气味和滋味。生长轮较明显,轮间呈浅色细线,散孔材或至半环孔材,宽度不均匀,每厘米1~2轮。管孔肉眼不可见。木射线中至略密,极细至甚细,肉眼不可见,在肉眼下径面上射线斑纹不见。纹理直,结构甚细,轻而软,干缩小,强度低,冲击韧性中或至高。易虫蚀、糟朽、中空(图3-2-5)。现在的杨木多为外国引种,材性不及本地杨木,颜色泛白,易劈裂。
(www.xing528.com)
图3-2-2 槐木(国槐)
图3-2-3 榆木
图3-2-4 椿木(臭椿)
松木——主要有油松、红松、落叶松、樟子松4种。整体均条纹顺畅,木节较多,有油脂,无明显的早晚材凸凹。油松易裂,木节较多;红松高档,承挑力度不够,多用作小木作;落叶松常用于梁檩。樟子松一般做建筑施工时的板材,颜色较浅,纵断面带红丝(图3-2-6)
栎木——麻栎,坚硬但材性较脆,径切面有蝌蚪状轴线,纹理较直,结构较细,坚硬,强度高,冲击韧性中。难干燥,易开裂(图3-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