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顺体制,健全机制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涉及高校众多职能部门及各院系工作,统一有效的策划部署,将更有利于减少无效性与浪费性问题,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产出,激励科研人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因此首先要理顺体制,健全机制,才能做出锦绣文章。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静态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建设,包括机构设置及其模式选择、人员配置与人才培养以及制度设计与建章立制,偏重于管理。这个层面的知识产权工作具有共性,是每个高校进行知识产权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是动态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层面,包括知识产权的信息检索与分析、知识产权研发策略的制定、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与纠纷的解决等,偏重于经营。
相对于静态的制度建设而言,动态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贯穿于高校科研管理的始终,并且更多地体现了各类型高校的自身特点,必须结合特定高校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本高校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经营与管理在实施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中是一对唇齿相依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不同领域,像人的左脚与右脚,必须交替前行,齐抓共管,既外抓市场经营,又内抓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才能使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得以健康进行。但以目前的状况而言,许多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方面确实已非常重视,制定了许多政策,取得了许多经验,总结了许多规律,但与之最终取得的效益比较而言,却并不相称,就是因为在管理工作中没有充分的经营意识,为管理而管理。缺少了正确的管理目标与定位,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与创造力。因此我们才需尤其强调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经营意识,这可能是高校能否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在进行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体制设计时,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2.发展优势,提升特色,培育战略性科技成果核心知识产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既是指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也是指高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广播种,多育苗,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热情。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更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更快提升学校竞争能力的领域,那就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
通过不断地集中“优势兵力”(资金、政策等),使得优势学科不断壮大。优势学科壮大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辐射带动其周边的相关学科的发展,最终形成围绕某一领域的、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创新点不断涌现的喜人景象。学校的特色此时将愈加鲜明,优势学科也将更为丰满、底蕴更为厚重。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这整个过程中,也将形成集簇化的专利群的战略布局态势,真正形成品牌。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促进学科发展。(www.xing528.com)
所谓高校的战略性科技成果即是指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结合优势学科,及在区域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条件等,发展自己具有学术竞争力或市场竞争力的某些领域的科技成果,并围绕其进行科研开发,形成学校自己的科技成果优势、核心知识产权。
拥有战略性科技成果及核心知识产权,将大大提高高校的社会竞争力与影响力,是高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即是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所在。
3.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应纳入高校长远战略发展规划
培育及拥有高校的战略性科技成果核心知识产权的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技术创新也好,成果转化也好,都是需要时间来见证的。因此高校应该将努力发展优势学科、培育核心知识产权、积累战略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学校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中,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以期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应该: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发展优势,提升特色;培育核心知识产权、战略性科技成果,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承担高校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
“有意为之”与“无心插柳”,产生的效果最终将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指导思想的认识层面,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