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实施九项行动,成功率大幅提升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实施九项行动,成功率大幅提升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科技园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施以下九项行动计划。对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表明:未进孵化器的成功率仅16.6%,进孵化器的成功率高达9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上海各区现已建有50多个创意产业园区。同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规划、建设金融创业园、新闻传媒创业园、文化创业园等人文科学知识创新园,使之成上海品牌系精华荟萃、增光添彩新成员。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实施九项行动,成功率大幅提升

上海高校大学科技园的战略目标是要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具有很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园区。而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园,必须要构建包括人才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等在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生态。这正如珠穆朗玛峰只能出现在西藏高原上一样,没有世界屋脊,就不可能有世界高峰。为此,科技园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施以下九项行动计划

1.建设功能强大的孵化基地

大学科技园诸多功能,核心是孵化器,关键是综合服务。对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表明:未进孵化器的成功率仅16.6%,进孵化器的成功率高达90%。成功归因于孵化器的良好环境与综合服务。因此,在“硬支撑”基本建成后,要强力解决“软支撑”,逐步实现资金、人才、市场、培训、中介几个方面的“无障碍通道”。着重抓好四件事:

(1)开展以中介机构为重点对象的新一轮招商引资,使在孵企业数与中介机构数原则上达到10∶1的基本要求。要运用财务结算中心、审计中心等集约服务方式,为入园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2)继续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融资额度。由科技园与风险基金合作,建立每年1~ 2次科技项目与风险基金见面会制度,并争取把融资额度提高到30亿元以上。

(3)推出和逐步实行大学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对园内企业开放和有偿服务制度,这对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科技、信息优势,增强科技园的吸引力、凝聚力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4)建立创新的组织网络、信息网络、无形网络,营造知识创新群体效应与集聚效应的优越环境与良好氛围。组织网络是由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其联合中心等主体参与的以创新活动为基本内容的非线性互动网络;信息网络是以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为骨干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展示会、研讨会、报告会与内部刊物传媒所形成的有利创新的有机信息网络;无形网络是指相关主体人员之间大量频繁接触和交往中形成的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无形网络(“创智天地”即为此而建)。硅谷的经验证明上述三种网络组合在一起,便营造出大学科技园独特的、富有的创新天地,对于促进研发、孵化、转化必会产生重大效应。

2.建立大学与科技园企业非常紧密的互动机制

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作用非园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大学与园内企业、研发机构、社会企业之间交互振荡的放大作用。企业通过大学了解世界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大学的最新思想、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并把它们同市场反馈的信息紧密结合起来,便孕育出新的创新思想,或反馈给大学研究机构,形成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大学科技园的信息网络和其他交互手段,使大学和国内企业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出大量创新思想,产生出许多具有市场价值的高科技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园内企业还会不断裂变,派生出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从而使科技园成为企业家摇篮和创业者乐园。据此原理,要抓好三件事:

(1)大学与科技园内外企业要通过信息发布会、报告会、研讨会、沙龙等多种活动,建立密切的联系渠道。

(2)制定有利于大学把科技成果优先进入科技园的政策,使大学成为科技成果连带人才源源不断进入科技园的最大源头。

(3)科技园要为大学与地区大企业、大公司之间牵线搭桥,为大学提供课题与经费,为企业转移技术和成果转化,并吸引大企业研发机构进入园区,然后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为发展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3.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源头创新

大学服务社会的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大学能够在社区创造并引领一种充满生机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对于社区的贡献将远远超出校园到产业的简单线性道路的价值。因此依托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文化成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延伸,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动力。

大学生创业群体是最为活跃、最有生气、最富创新精神、最具爆发力的创业群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人才梯队与生力军。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技园要与高校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采取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竞赛等方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同时,科技园向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优惠的办公场所、配套的服务,配以高校、科技园共同组织的专家导师团,并且用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扶持政策和基金,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源源不断,起到源头创新的效果。

4.发展知识服务业和创意产业

大学科技园定位于知识、科技创新中心。知识创新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范畴。而人文科学囊括经济、金融会计、新闻、教育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内涵极为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鉴于综合性大学文理兼容、综合性强的办学特色,其毕业生尤应适宜于知识服务业和各种文化产业

以创意产业为例,这一实质上就是知识形态的创造力经济,在“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的世界潮流推动下正迅猛发展。上海各区现已建有50多个创意产业园区。据对创意产业策源地欧洲调查,仅在工业外观设计上投入1美元,即能产出1500美元。以上海深厚的历史底蕴、百年工业文明和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这些历史积淀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出“新”与“旧”的和谐共生,这里能创造出多少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国际组织通过对上海1年调查,预测不久的将来上海就可能与纽约伦敦和东京并列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同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规划、建设金融创业园、新闻传媒创业园、文化创业园等人文科学知识创新园,使之成上海品牌系精华荟萃、增光添彩新成员。(www.xing528.com)

5.开发、拓展以培育科技型企业家为品牌特色的培训产业

以大学及其科技园为依托,开发、拓展培育科技型企业家为品牌特色的培训产业,既有利于增强科技园的对外辐射力和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科技园的盈利能力,应成为二次创业的一个新亮点。参照科技MBA工商管理课程与相关培训内容,初拟方案如下:

培训对象:定位于全国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园等几百家园区内数以千计的科技型企业家,以及相关的高层次管理人员。

课程设计:从科技型企业家素质和必备知识能力结构出发,精心设计“中国科技企业家基本素质与品格”、“科技园硬软件建设与评估体系”、“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让”、“科技创业与风险投资”、“科技产品与市场营销”、“科技企业管理特色与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孵化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等10—12门课程,以及相应10个园区和全国的典型案例。可委托大学管理专家开发编写专门教材。

培训师资:大学教授、专业人士、知名科技企业家,采取专、兼职知名教授、知名人士讲学。

培训特色:以理论辅导、案例分析、实际演练三结合方式为主,去浦东新区、香港考察为辅;高品质、高成效。一年准备,一年试办,两年走上正轨,形成品牌。

6.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是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提升科技园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要采取各种管理、鼓励措施,提高研发人员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园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有一个较快的增长率。一要先有人管理,然后科技园增设专门机构,园内企业设专利信息员,建立管理网络;二要对专业研发人员进行培训,使发明人和相关人员懂得撰写申请专利文件,提高专利代理效率与质量;三要学会专利技术的保护、转化、转移,使其成为生产力;四要制定奖励措施,对拥有知识产权,取得专利、版权的有功人员及时表彰和奖励,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

7.搭建、形成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网状结构

科技园自身就是以产权为纽带、实行官产学研优势配置组合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紧密型经济组织。为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发展,还需要配套搭建多功能、多层次的官产学研合作组织,形成纵横交错、交互促进的网状结构。一是以重点领域及其优先技术研发为主题,联合大学优势学科、实验室、相关企业部门等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与研发人员,组成技术研发中心,围绕课题合作开发;二是以重大成果转化为纽带,联合产学研和上下游产业部门组成攻关小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抓手,通过分工协作,加快开发产品,引导市场形成产业链;三是以培育人才为中心,通过项目开发、合作,造就科技企业家与研发人才。科技园要为园内企业当好媒介,像农民搭瓜棚一样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引导藤肥瓜甜的未来。

8.扩大对外辐射,创建科技分园或基地

科技园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辐射战略,不仅要通过“吸引”、“合作”、“对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和经济实力,还要通过科技、人才、管理输出,向内地扩张、外延,结合当地资源,创建上海品牌的“科技分园”。以科技园为“外引内扩”的枢纽,实行对外、对内两个扇面的辐射。对外,引进高科技成果、高素质人才,加以孵化、转化、催化,提升科技园能级;对内,转移、输出科技、人才与管理,为发展区域经济做贡献。

二次创业期内,要通过“三段式”走出上海,辐射内地。第一段,强化母体,储存资源和能量;第二段,调研目标,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探索前进;第三段,有计划、有步骤对外推进,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5—6个科技分园,形成以上海高校为品牌的上海科技园群体。

9.理顺三个关系,实现管理创新

技术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也是建设大学科技园的两个轮子。提高知识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营造激发管理者和创新人才创造精神的优良生态。二次创业期内,要着重处理、理顺三个方面:科研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

三个基地,核心是孵化基地。科研基地,大部在学校,小部在园区,是孵化企业、转化成果的源头;产业基地则是毕业企业或衍生企业的集聚地,是孵化基地的后续发展。管理重点在孵化基地,因为它是耕耘细作的苗圃;前面两个基地主要是搞好服务,增强对它们的吸引力、凝聚力。科技园与大学衍生企业。大学衍生企业是依托大学科技优势直接创建的高科技企业,它们毅然承担起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任,打破了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成长为中国民族高科技产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以高端防伪市场为导向的复旦天臣公司,就是大学衍生企业的突出一例。该公司依托高科技集成创新,给知名商标穿上“保护服”以防假冒,深受市场欢迎,先后开发了发光水印、动感秘文、光角变色、多维闪角图像等10多项国内独有、世界顶尖的极端防伪技术,成功运用于国内茅台、五粮液日本理光等60家知名品牌的防伪标识,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同时申报了38项专利,实现产业化9项。复旦微电子、复旦张江等都是经孵化、转化发展成大学衍生企业,其特点:知识产权化、科技产业化、经营社会化。科技园要与它们保持天然联系,并继续提供综合服务;大学衍生企业应成为科技园的产业高地与创新旗帜。

科技产业、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为主导,服务产业、文化产业相辅相成,都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创新产业并驾齐驱,反映了文理兼容、学科齐全的复旦大学特色,也体现了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知识化的发展方向。管理上要更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特色、尊重首创,“管理就是服务”、“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为着创新”;各类产业百花争艳,生机盎然,反映了管理创新的最佳状态。

上海高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及绩效评估体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