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该区域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三是在条件支持方面,不少地方也已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了当地总体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措施,从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

1.大学科技园是大学原创力向社会延伸的有效载体

追求原始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历史上,中华民族有着四大发明一类的自豪,也有着与世界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悲哀。现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我们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1999年,中国政府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从根本上说,未来的竞争实质是高科技的竞争,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高等学校历来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九五”期间,高等学校承担了1/2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1/3左右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1/4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这充分表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有能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然而,大量事实也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发明,只有当它成功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体现。为了使得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载体,需要构筑一个平台,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更有效地向社会延伸和辐射。经过几年的探索证明,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原创力向社会延伸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创新要素和社会创新要素结合的平台。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高新技术区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就是因为大学科技园最大的优势在于有着所依托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作后盾,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成为科技成果向科技胚胎企业转化的孵化器。当然,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办企业,而是有目的地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定的学校资源,等等。

2.学校、政府、社会企业联手是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有效形式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地方科技进步、对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该区域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园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科技园可以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区域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因此,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在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可能为大学科技园发展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一是在组织领导方面,各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组织领导机构,很多地方都是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主要职能部门参加。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保证了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使得大学科技园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良好局面。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加强指导、协调与沟通等方面提供服务。二是在建设规划方面,大学科技园应尽可能建在学校周边地区,以方便师生创业,充分利用学校智力资源。同时应少兴土木,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进行建设,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方面提供便利。三是在条件支持方面,不少地方也已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了当地总体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措施,从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协调服务,使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社会企业和投资者从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投资获利等方面的需要出发,都必然需要高校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的大幅度介入,所以社会企业和投资者认识到大学科技园这个实现投资目标的载体的重要性,并存在投资科技园建设的愿望和动作。

综合上述,可以说大学、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在利用大学科技园这一组织形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上目标是统一的,需求是共同的。四方的有机结合将起到优势互辅的效果,起到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效。

3.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大学科技园的任务

在现代社会,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大学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应用者,越来越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另一方面,大学必定要依靠社会所提供的资源,依靠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否则它一刻也不能够发展。因此,大学应当开放办学,努力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成为人才中心,向社会开放人才资源。二是成为文化中心,向社会开放文化资源。高校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大大地提高城市品位,有力地提升当地的现代化社会文明水准。三是成为教育中心,向社会开放大学课堂。四是成为科技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大学要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活动,为当地应用和推广高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换,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服务。

4.坚持“三区联动”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效途径(www.xing528.com)

“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简称。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杨浦区委,区政府2003年在论证杨浦区知识创新区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围绕“知识杨浦”的发展定位,提出依托区内科教资源丰富的独特区位优势,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融合和联动,全面提升杨浦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城区经济和社会能级,进而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核心理念。其本质是一种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战略工具和推进措施;其主要目标在于形成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协同网络体系;其重心在于构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必然要探索形成一个区域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达成三方的“利益相关者”角色确认;其难点在于形成区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初期,地方政府无疑扮演着协调各方利益,推进三区联动的主导作用,长期来看,大学、企业、社区组织之间的联动往往是基于一种共同的区域文化,或者是一种乐于合作、共享收益的创新生态圈,它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政府的引导,而更多地来自于一种当地的社会文化因素,是一种自发性的创新生态联动,而只有这种联动才是持久的。

(1)三区联动的理论依据。

产学研理论: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奈德提出“合作教育”概念,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看,它能克服传统高等教育封闭培养人才的弊端,使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能较好地实现“沟通”。

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是以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为代表的一批创新管理专家提出的一套以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相互作用为核心的创新系统模式。其要旨是: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范围内,每一个都表现出有别于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保留自己的原有作用与独特身份。由于联系与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旋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旋线里产生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运用根植性、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三个核心概念来阐释。如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是根植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

(2)三区联动的创新网络。

大学校区是三区联动的龙头,作为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的策源地,大学为科技园区提供创新人才、项目和手段,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是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桥梁、融合的起点,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社区是大学和科技园区发展的保障基础,不仅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为创新人才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更是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才智的空间,关怀现实、服务社会的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由创新极(校区)、增长极(园区)两极驱动,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系统支撑(社区)的完整区域创新系统(见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