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成果汇总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成果汇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根据需要可以对现有企业资产进行公开的拍卖处置。股权转让这一模式在高校企业扩张阶段和公司改制过程中有较多的运用。公开上市主要指发起上市。高校企业上市以后,使得高校将非上市公司和资产出售给所控制的上市企业实现退出成为可能。当被处置企业市场化资产处置难度较大时,可以考虑企业终止的方式。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校办企业改制中,分别有几十家企业被取消“冠名”和关闭。4)高校企业未来的退出战略选择思路。

上海高校产业改革成果汇总

•公开拍卖。

对于那些不再保留股权的高校企业,公开拍卖是一种高效的处理方式。公开拍卖是在现有国家法规的基础上,通过拍卖公司组织的一种资产变现方式。高校根据需要可以对现有企业资产进行公开的拍卖处置。国内其他高校通过公开拍卖方式进行资产处置的案例有:2004年7月20日,南开戈德集团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出售了其持有的* ST戈德102,725,130股国有法人股,天津南开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以1.278元/股的价格竞得,从而以25.29%的持股比例成为了* ST戈德的第一大股东。拍卖前,南开戈德持有* ST戈德192,442,579股国有法人股,控股47.38%。拍卖后,南开戈德和南开生物化工各持有89,717,449股和102,725,130股国有法人股,控股22.09%和25.29%,分别为第二和第一大股东。

•协议转让。

协议转让是通过规范的产权交易所进行的一种资产变更和出让行为。协议转让涉及的高校资产既包括高校现有的非上市股权资产,也包括上市的股权资产。国内高校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处理的案例有:2003年2月14日,浙江高校企业集团分别与珠海溶信、海南皇冠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该协议,浙大企业集团将其持有的浙大海纳2560万股(占总股本的28.44%)和216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4%)分别转让给后两者。浙江大学通过协议转让浙大海纳(000925)国有法人股从而实现退出。

•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是一种资产处置的典型方式。该方式是按照国家的规定,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的资产变更方式和权益获取方式。股权转让这一模式在高校企业扩张阶段和公司改制过程中有较多的运用。例如,1998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对原交大全资公司进行了改制,引入社会法人及职工入股组建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开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引入上市公司及社会法人企业进行增资扩股,资产重组,组建了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将国有法人股的比例降为30%,企业法人股所占的比例提高到47%,自然人股所占的比例调整为23%。另外,北京大学未名青鸟、资源三大集团采用4∶3∶3的股权比例划分资产,缩小学校股权比例,适当奖励有功劳的员工。这种逐步实现学校的退出模式也具有特色。

•股权出售。

股权出售是指通过产权交易渠道,将企业资本权益出售给第三方等机构而退出企业的方式。股权出售方式在高校企业孵化完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退出机制。例如,2003年,云南大学因为修建教师宿舍,急需资金,通过出售云大科工贸(出售后更名为云大控股)51%的股权,获得8870万元现金收益实现退出;2002 年,ST湖大科教(600892)第一大股东湖南大学百泉集团公司的控股股东湖南大学,将百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4800万元股权(持股比例为92.31%)全部出售给中国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更名为深圳百泉科技发展公司,湖南大学从湖大科教退出。

•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主要指发起上市。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优化和配置资源的功能还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在中国的高校企业实践中,所谓的借壳上市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上市模式。高校企业利用自身的广受欢迎的背景,收购上市公司,并将自身资产注入,挂上高校的牌子,往往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模式常常在企业不完全具备上市资格,或者为了避免繁琐的上市手续,降低上市成本的情况下使用。例如,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东北大学下属的两家公司:沈阳东大开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1996年6月18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借壳上市的案例也有很多。例如,1998年,以方正集团为代表的北京大学所属关联企业(北大科技、正中广告)入股上海延中实业,实现买壳上市后,将延中实业全称由“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改为“上海方正延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注入方正电脑业务,实现了间接上市的目的。高校企业上市以后,使得高校将非上市公司和资产出售给所控制的上市企业实现退出成为可能。例如,2003年5月,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创新,600551)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签署了关于收购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生产技术的《技术合同书》,交易价格以安徽国信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的评估值为作价依据,金额达190万元。2003年9月19日,东北大学的东软集团作为东软股份(600718)的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流通法人股之股份转让协议书》。完成收购前,东软集团持东软股份99,065,366股,占总股本的35.2%,阿尔派持东软股份70,488,819股,占总股本的25.04%。2004年1月,经商务部批准,完成收购以后,东软集团持东软股份169,554,185股,占总股本的60.24%,阿尔派不再持有东软股份任何股份。东软股份不仅从此摆脱了外资身份,还将东大阿尔派、东方软件公司及其子公司统一到东软股份品牌之下。高校上市企业的这种将关联企业和资产并入上市公司的操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为高校未上市企业的市场化和退出探索了新的途径,当然也可能成为高校企业努力争取上市的另一个动力。

•企业终止。

企业终止是一种将企业进行破产清算的处理方式。当被处置企业市场化资产处置难度较大时,可以考虑企业终止的方式。例如,中科大旗下厦门中科大辰信通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科辰信”)于2004年4月申请破产清算。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校办企业改制中,分别有几十家企业被取消“冠名”和关闭。

4)高校企业未来的退出战略选择思路。

从未来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角度考虑,高等院校在科研成果的孵化完成之后,没有必要抓着所有已经转化的成果不放,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上。因此,上海高等院校未来虽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会大有作为,但是不大可能对孵化和创办的企业都长期持有股权,甚至控股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高校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退出模式的战略选择上会更为丰富多彩。总体上看,上海高校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高校企业在体制上依然会有直接退出和间接退出并存的局面,可能会有更多的高等院校通过直接退出体制实现目标;而退出的模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通过产权交易实现退出,包括合资、兼并、收购、杠杆收购等。这类模式将是上海高校企业退出的首要模式。二是通过上市实现退出,包括直接公开上市或者间接上市,这类模式也是上海高校通过社会化改制并退出的重要模式。三是通过企业终止实现退出,包括破产、重组、清算等模式。一些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经营前景堪虞的高校企业,采用终止退出模式也是一种必然。总体上看,多种退出机制并存,全部退出和部分退出并存的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依然是中国高校企业成长的氛围。

(七)高校社会化改制过程中的人员配置问题

高校校办企业,尤其是历史较长并兼有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职能的企业,有着为数不少的事业编制职工。这些职工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些年龄已高。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事业编制职工还在学校领工资,享受学校的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只不过企业以人头费、管理费等名目把费用又返给学校,现在要让企业人员与学校彻底脱钩,势必有下岗及分流的问题,这是确保稳定的头等大事。此外,诸如改制费用过高、审批环节过多、有些部门办事效率过低等问题也增加了改制的成本,影响了改制进度。因此,在校办企业社会化改制中,一定要妥善安置员工,处理好他们的利益关系。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第17条对在企业工作的学校事业编制员工已有明确具体的方案。

原则: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出发点:有利于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和改制后的发展;有利于改制后的企业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和用人机制。

具体方法:对改制企业的人员主要采取企业内部安置为主和校内调剂、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强化培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创造就业机会,鼓励竞争择业,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分流安置制度,积极稳妥地安置未聘人员,确保企业改制顺利进行。

1.企业内部安置上岗

企业应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安置上岗,没有特殊原因不得退回学校,这应该是人员分流安置的主渠道。这些人当中尤其是一些企业骨干力量,为学校事业和校办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吸纳他们,可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特长,合理分流安置,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学校内竞聘上岗

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无论在何单位和岗位,在公开招聘时,应该一视同仁,享有同等的竞聘上岗机会。在校办企业中的学校的事业编制人员可以到学校,同样学校人员也可以被聘用到企业,形成双向交流制度,不断给企业注入活力。

3.实行内部退养

内部退养(简称“内退”)是指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未获聘人员,符合内退条件,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暂时离岗休养,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一种管理方法。内退人员在内退期间发放内退生活费。可以这么说,“内退”政策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尊重现实、促进改革的重要措施。(www.xing528.com)

4.办理退职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对不具备退休条件,由医院证明并经相应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应该退职,并按月发给标准工资的40%的生活费。退职工人本人可以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5.自谋职业

充分发挥待分流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在校外自找工作岗位,自谋出路。学校将给予必要的帮助。学校可以针对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专业培训,鼓励和帮助他们面向社会争取再就业。这既符合形势的发展,又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对自谋职业的人员,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发放经济补偿金,符合条件的还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6.鼓励创业性就业

学校鼓励未聘人员创业性就业,如本人要求从事其他合法的经营活动,可以给予和申请办理一定时间的创业期,其间工龄照算,不计入待岗时间,并享受有关保险待遇,从而减轻学校和企业的压力。创业性就业政策给予创业者一定的过渡期,期满后可以办理待交流重新上岗或办理辞职、调动手续。

7.学校部门托管

对改制下岗分流的未聘人员,学校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由相应部门如产业管理处或资产经营公司、人才交流中心对他们进行管理,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促进其实现再就业。

8.事业编制人员的安置

为解决事业编制人员的安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其进行适当安置;第二,制定过渡政策,可提前办理内退等和采取新、老职工区别对待的方式,老职工退休后,仍归属学校;第三,设立困难职工补助基金,对低收入职工进行必要的补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缩小与学校同类人员的收入差距,保持学校的稳定。

总之,人员分流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项配套改革的支持。在分流安置工作中,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坚持以人为本,从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出发,从企业改制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做好工作,为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提供足够的保障。

(八)高校产业社会化改制后的展望及其校办企业的优势

1.高校产业社会化改制后的展望

通过严格规范的社会化改制,高校现有企业将有序地纳入到建立在法制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可以设想,通过社会化改制,高校的企业将有可能尽快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校企业产权更加明细:通过改制,高校企业的投资主体实现社会多元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既有国有资产,也有其他私人资产、外国资本,以及其他法人资本。高校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受托对企业所经营管理的实物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2)高校企业的内部权责更加明确。通过改制及其后续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高校企业将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高校相关企业出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企业如经营不善,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负有限责任,高校将不再承担无限责任。

(3)校企真正分开。通过改制,高校的企业将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对企业内外部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技术都将进入市场。高校将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资本运作经济杠杆管理企业。

(4)管理更加科学。通过社会化改制,高校的企业将构建起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通过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5)企业效益将更上一层楼。通过改制,高校的企业将会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企业的领导者将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管理。企业的员工的收益和发展将更加有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加凸显,国有资产的运行和使用效率将更加提升。高校知识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将更加显现。高校将更能体现为人才集聚、知识涌现的源泉。

2.校办企业的优势

高校产业的社会化改制,其重要一面是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优势。总体上看,高校企业由于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和人才关联,高校校办产业有着社会企业不具备的优势。

高校企业紧紧依托学校,拥有强大的学校智力资源和优先转化学校科技成果的机会。这一机会使得许多高校企业无须像社会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研发部,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投入。

其次,高校校办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先进的科研装备与雄厚的科研实力,根据市场需求,以直接委托、与相关院系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者共同组建项目组等手段进行技术研发,这样企业既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科研成果,同时又能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把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从而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反过来也能加快技术、市场对大学的科研方向、人才需求的反馈,使得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把这些来自市场的有效反馈信息和问题注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便能挖掘新的创新点。

总之,校办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其他企业难以替代的优势,通过高校产业的改制和依托高校企业的发展,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将得以实现,校办产业、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将更加紧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凸显。

四、上海高校产业社会化改制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