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大阿尔派:高校产业发展的孵化典范

东大阿尔派:高校产业发展的孵化典范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东大软件产业抓住了国家股份制改造试点的机遇,成立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由校办企业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转变。学校和产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为东大教育改革的发展开辟了路径。随着实力的增强,东北大学的科技产业开始了整体上市进程。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是东北大学研究院,其任务是面向工程和企业,利用创新平台的基础性科技成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东北大学对学校科技产业实体采取了抓大放小政策。

东大阿尔派:高校产业发展的孵化典范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是从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室开始起步的,由于创业者拥有很好的技术资本和将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意识,率先在国内通过技术转移方式改变实验室研究环境。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将技术向国外转移,通过技术获得资金,又将资金投入到技术开发,获得了更多的吸收资金的机会,以此解决实验室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内软件产业十分弱小,很难找到软件企业来接受他们的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东大开始了自己创办软件企业的历程。

1991年东北大学成立了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开始建立有别于大学的企业管理体系。1992年东大阿尔派公司进行股份制试点,融入更多的资金并让员工持股,让原来在学校工作的教师脱离教学岗位,完全按企业模式管理进入公司,公司实施了与学校不同的企业管理和分配体系模式。

1993年,东大软件产业抓住了国家股份制改造试点的机遇,成立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由校办企业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转变。在此过程中,他们积极在全国建立分支机构,向资本市场融资,吸收其他投资者投资,向员工发放职工股份,实行社会企业方式的用人制度。

为吸引人才,东大做出的另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产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分离,不要求企业的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与学校保持一致。在东软创建初期,公司根据市场标准制订了内部的薪酬体系。东大科技产业发展初期软件人员缺乏,经过学校主管部门的批准,东大把计算机、自动化、数学三个专业部分三年级学生挑选出来,成立了软件加强班,直接为软件产业培养人才。学校和产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为东大教育改革的发展开辟了路径。

1996年,东大软件产业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专业化软件公司。与此同时,为了企业更长远的发展,东软在沈阳浑南高新区购地,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大学软件园——东大软件园。

出于规模发展的需要,校办科技产业必须吸收更多的资金,大部分学校很难不断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如果一直要保持学校对企业的控制和拥有的资本比例不变,就需要用货币、无形的、有形的资产来注资。如何正确地处理学校控股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发展科技产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随着规模的扩大,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开始了集团化过程。1998年,东大将原来由学校100%拥有的东软集团社会化,与宝钢集团联合成立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实践证明,宝钢注入的资金,改善了东软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使东软进一步得到发展;在董事会规范运作上,东软借鉴了宝钢经验,宝钢从东软那里也学到很多,两者互为补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实力的增强,东北大学的科技产业开始了整体上市进程。2007年,东软股份将集团内部的科技产业资产整体打包,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实现了整体上市,并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开创了国内高校资产公司整体上市的先河。东北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借鉴。

借鉴一:高校产业应该承担科技成果产业化重任。

东北大学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说明:具备一定研究开发能力的大学,在牢牢把握办学功能和科研的前提下,依托其优势学科,按照产业发展特点,创新管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完全可以承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任,并使学校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回报。

借鉴二:高校兴办科技产业要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高校在发展科技产业过程中,要用社会企业模式发展产业,而不是用事业单位、大学标准发展产业;大学所办产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而不能照搬事业单位管理方式,把科技产业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来管理。(www.xing528.com)

东北大学创办的科技产业,很早就实行股份制改组,走上规范运营、规范发展的道路,并且完全融入了社会企业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东北大学确定了“规范管理,积极发展”的产业工作方针,确立了“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与架构,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效管理和经营国有经营性资产,规避校办科技产业经营风险”的主体目标,学校产业始终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

借鉴三: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拓展学校功能定位,融入社会需求。

东北大学发展科技产业之路,实际上形成了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为高校三项功能的理念。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成功模式;确立了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是学校重要功能的理念;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快速发展。

东北大学在产学研中,十分重视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科的特色,东大定位于以软件与服务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将软件与数字医疗和IT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软件外包与国内业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国际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做出了贡献。

借鉴四:高校科技产业必须发挥学校科技创新的整体作用。

东北大学在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平台就是学校,其作用是产出技术原理并实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是东北大学研究院,其任务是面向工程和企业,利用创新平台的基础性科技成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科技产业平台则通过资产运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完成科技成果向社会服务和辐射。

借鉴五:完善管理模式,放开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东北大学对学校科技产业实体采取了抓大放小政策。东北大学实际上是通过控股关系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一是负责主要干部聘任;二是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涉及学校利益的重大问题决策;四是监督审计。学校以企业经营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实体有了发展空间,所属企业逐步走上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例如,除东软集团极少数核心成员由学校任命并保留事业编制外,其余全部由集团招聘、任命,其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由集团根据情况自主决定,所以同等人员实际收入普遍高于学校员工。

在放开机制上,东北大学的方式是:第一是人员聘用权利和人员编制放开。采用企业化方式招聘,学校给予方便;第二是内部分配制度放开。学校的产学研实体可根据自己企业的效益状况实行自主分配,学校不加干涉。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表明:高校产业只有在实现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分离后,建立自身的企业运行机制,并将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与学校事业单位的模式达成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由校办企业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本案例改编自东大阿尔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料:http://www.neusoft.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