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经历了1980年至1989年的孕育阶段、1989年至1992年的起步阶段、1992年开始进入全国化发展阶段,并从1998年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了其社会服务功能、弥补了高校教育经费不足、提供了事业编制人员分流渠道。同时,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推动了产学研联合发展,提升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了高校科研体制的改革发展,成为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高校科技产业为主进行成果转化的模式。高校科技产业逐步摆脱校办工厂模式,从小型化、分散化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由高校自主创办过渡为与社会联办,由单一经营逐步走向多种经营,由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向社会转移、探索社会投资与高校科技成果有效结合等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形成了一批如北大方正、北大青鸟、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东软集团、交大昂立、同济科技等国内较有影响的上市公司或企业集团。
我国高校在培育企业的同时,还通过产学研形式向社会转让或有偿使用科技成果,拓展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过程实质是以机制变革突破旧有体制、形成多种管理模式而一路发展的。(www.xing528.com)
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研究报告,上海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也大致经历4个阶段,即1980—1989年的孕育阶段、1989—1992年的起步阶段、1992—1998年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从1998年开始,以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关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为标志,上海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政策鼓励下,上海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得到了蓬勃发展,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