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
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作用任何方法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m2的洞室。”
公路隧道,修筑在地下供汽车行驶的通道,一般还兼作管线和行人等通道。
1.1.1.1 发展历史
公元前2180—前2160年,在幼发拉底河下修建的一条约900米长的砖衬砌人行通道,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它是在旱季将河流改道后用明挖法建成。公元前36年,在那不勒斯和普佐里之间开凿的婆西里勃道路隧道,长约1500m,宽8m,高9m,是在凝灰岩中凿成的一条长隧道。中国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是古褒斜道上的石门隧道,建成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古隧道为省去衬砌,多建于较坚硬的岩石中。隧道在施工时先将岩壁烧热,随即浇以冷水,使岩石先发胀后突然收缩而开裂,以利开凿。在中世纪,隧道主要是用于开矿和军事。17世纪和18世纪,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工程炸药的应用,修建通航隧道和道路隧道的工程也发展起来。19世纪铁路建筑的发展,促使隧道工程迅速发展,修建的隧道数量也很多。20世纪以来,汽车运输量不断增加,公路路线标准相应提高,公路隧道也逐渐增多。(www.xing528.com)
1.1.1.2 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交通运输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交通运输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中具有覆盖面大、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等特点和优势,因此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包括高速公路、长大桥梁和公路隧道等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
中国山地、丘陵和高原很多,其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9%。地形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5000m。据统计,世界上海拔8000m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者即达9座。第二阶梯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西北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海拔2000~1000m。第三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这里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人口、城镇、村落密集,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地区。长江以南以低山丘陵为主,广大地区海拔大多小于500m,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缘的丘陵、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
在山区或半山区修筑的公路,由于过去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多以盘山公路为主。这种公路不仅等级低,绕行里程长,占用可耕地多,而且能耗高,安全隐患多,生态环境破坏大等,因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大量伤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公路交通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进步达到新的水平,公路隧道建设不仅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公路建设中,而且在东部江河桥隧跨越方案比选中,对公路隧道的选择和建设,日益引起重视,并有很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