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流传是有历史痕迹的。重视它们形成的原因、变化过程,从它们最初的所指中探寻其涵义,不仅是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也应该为社会学所借鉴。我们对权力进行词汇学考察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权力内涵进行全景式“知识考古”学开掘的过程。
在中文中,最初的“权”,特指为测量物体重量的秤锤,系一名词。《汉书·律历志上》载:“权者,铢、两、斤、均、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广雅·释器》云:“锤谓之权。”锤乃为古时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现在在许多地方的博物馆中都可看到战国时代的“秦权”和“楚权”藏品,主要为铜、铁制成,后来引申为称量、权衡,即衡量是非轻重,以因事制宜。“权”这时候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使用,渐具两种基本涵义,一是衡量审度之义。《论语·尧曰》云:“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在这里,帝尧要用权来量度百姓的行为以及国家制定的政策和制度,采取的方法、措施,任用官吏的公正程度。而《孟子·梁惠王上》云“权,然后知轻重”则已引申为衡量轻重、是非、利害。这就使“权”和“衡”这种器具与国家这种组织结构结合起来,使“权”有了一种能量的灵魂,不仅可以公平地度量人们的功过,更具有了一种强制力。二是由权衡的引申义进一步转化“掌权”,即制约他人的能力。《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国策·齐策一》:“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高诱注:“权,势也。”《管子》也指出:“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商君书·修权篇》中“权”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权力”的内涵:“权制独断于君则威。”在古代汉语中,权力偏重于指权位、势力。如《汉书·游侠传·万章》中载:“(万章)与中书令石显相善,亦得显权力,门车常接毂。”又唐柳宗元《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法制明具,权力无能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就演变为有特定涵义的术语,即用强制力影响别人。(www.xing528.com)
在英语中,汉语“权力”的对应词一般为“power”。“power”在词源上对应的拉丁语词或英语词大致上有两种取向,一种认为是拉丁语中的“potere”,原意为“能够”,在罗马人看来,“potenfia”是指一个人或物影响他人或他物的能力,或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后派生出英文“power”。另一种认为“权力”一词出于拉丁语“Autorias”,一是指意识和法令,二是指权威,由此派生出“Authority”这个英语单词。朗文词典和韦伯词典均认为“power”包含了两种基本意义:一种是“control over others;influence”,“right to act,given by law,rule or official position”,其共同点是把“power”理解为一种“控制关系、支配关系”,也就是政治学的权力概念;另一种是“what one can do”,“ability”,也就是“能力”的意思[9]。在本书中,取的更多的是前者“power”的涵义。随着社会发展,“power”涵盖的意义更多,甚至有一些泛滥之嫌。在不同领域中,其归属主体与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自然科学中,它被用来指一种物理能量或动能(energy or motive force by which a physical system or machine is operated)。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领域,它有时与能力(capacity)、禀赋(talent)等词同义,有时又具有主宰(mastery)、统治(govern)之意。甚至它还可以指“有说服力”(forcefulness)、“有效”(effectiveness)等意思。总体而言,它所使用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的,因此,人们各取所需、各为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