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
春季的习俗活动,主要是“迎春接福”、鞭牛等各种仪式,可以说是为了迎春;祭祖、踏青等活动可以说是接福,接受天地自然的生命能量。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意指春天的来临。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曾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据文献记载,周朝有迎接立春的仪式。大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据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纵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据此可知,早在周朝时就有用于农事的“土牛”了。宋代以前,土牛放置几日乃至七日才除掉,可是,宋代却是打完立即除掉。人们蜂拥而上,互相抢夺,得到土牛块的人家,预示着养蚕种田都将十分顺利。立春前迎春神的同时,还组织装扮成历史人物进行表演。
2.雨水
雨水期间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还有正月二十六的梅花节等。民间传正月二十五是仓神的生日,农家、粮户以及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均要设供致祭,并有填仓、打囤之俗。农历二月二介于雨水和惊蛰期间,这天为春龙节,过去的民间香会要耍龙灯、祭龙王,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来源自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用二十八宿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同时也用来判断季节。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角。每到二月,龙角星便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因此,称为“龙抬头”。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
3.惊蛰
惊蛰,一般在农历二月前后,因此,也称为“二月节”。这天要举行仪式,祭祀雷公,祈求一年雨水充足。惊蛰期间,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在陕、甘、苏、鲁等省份,人们把黄豆、芝麻放在锅里翻炒,“噼啪”有声,以求驱除害虫、风调雨顺。男女老少争相抢食炒熟的黄豆,谓之“吃虫”,意喻人畜无病无灾,庄稼不生害虫。
4.春分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是春社日。古代春社日,官府和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南方各地在这一天要演戏酬神,称社戏,还以社糕、社酒馈赠亲友。春分期间的娱乐项目有立蛋、荡秋千、放风筝和斗草等。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 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据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我国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立蛋比赛。春分期间还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众多、风格各异。清朝文人高鼎《村居》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清明
清明节在人们的印象中,祭扫是主要活动。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旧时上坟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思念故去的亲人,除了祭祀以外,还要在门窗上插挂杨柳,女子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6.谷雨
谷雨期间,民间流行除杀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猖獗,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帖,驱凶纳吉。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地区十分流行。
谷雨节也是陕西白水县群众祭祀仓颉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地处三县之交的仓颉庙便聚集了来自四邻八乡的群众,形成了年复一年的盛大庙会,隆重拜祭文化之祖。
谷雨前后牡丹花开,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无论色季、口味还是香气,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人们认为明前茶和谷雨时节采制的雨前茶,是一年之中茶的佳品。茶农们甚至认为,只有在谷雨这天采的茶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谷雨茶,而且要求茶叶必须在上午采摘。
对于渔家而言,谷雨流行祭海习俗。谷雨时节海水回暖,鱼群游至浅海地带,正是捕鱼的好日子。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捕鱼丰收,这一习俗在今天山东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7.立夏
早在古代,君王们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这天就是立夏日。立夏这天,在屋梁或大树上挂一杆大秤,孩子坐在箩筐内称重,孩子体重增加了叫“发福”,体重减了叫“消肉”。据说孩子立夏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人们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壳上画画,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8.小满
小满是炎热夏季的开始,预示着庄稼的收获,也是人容易患病的时节,民间向来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端午节处于小满和芒种之间,别称“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端午节有喝雄黄酒、吃粽子的食俗,还要划龙船。
9.芒种
由于芒种是在农历五月,已经过了花期,文人、闲人和多情之人忘不了祭祀花神。农家在芒种要不误农时,抓紧劳作。在巴渝地区,有“芒种忙种,碰到亲家不说话”的谚语。芒种期间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人体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所以人们在这个时节比较懒散。要多补水,适当午睡,还可以嚼一嚼煮过的青梅。
10.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的民俗活动,多是为丰收做准备。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在多旱的北方,夏至流行求雨,祈求风调雨顺。
11.小暑
小暑时节,各地“食新”,即尝食新米、喝新酒。在农历六月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仙子的生日,如今在济南大明湖仍要举办活动,人们披红戴绿,点亮荷花灯,放入湖中,以示庆祝。
12.大暑
在台州一带有个特殊的风俗,每年都要在大暑前后送“大暑船”下海,以祭祀海神。渔民们还表演踩高跷、舞龙、抬阁等节目。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午退潮时,欢乐的人群才渐渐散去。
13.立秋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www.xing528.com)
立秋那天,满街都有卖楸叶的,妇女和儿童把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戴楸叶的习俗,至今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立秋还有一些卫生防疫方面的习俗,如服食小赤豆。
14.处暑
一般情况下,处暑都位于农历七月的中下旬,处暑前后有一个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叫“中元节”。中元节是一种传统文化,反映了古人视死如生的哲学观。中元节的祭祀除了宣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外,还反映了古人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品质。
15.白露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些都是提醒人们在白露后,夜晚睡觉时要盖上被子,以免着凉。白露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分别在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白露进行。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最大,春祭6天,秋祭7天。两祭期间每天都要唱一台戏,每台戏四出,两出是文戏,两出是武戏,四出戏中必有一出是《打渔杀家》。
16.秋分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人们把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八月十五,秋祭月也就演变成了“中秋节”,所以“秋分”的习俗和“中秋”相同,北京人又叫做八月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建造的。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各种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17.寒露
寒露、霜降期间,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据研究,重阳节在汉代就已成为固定节日,有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的民俗活动。有的地方无山可登,就用吃“糕”来代替登高,所以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每年农历九月中旬,台湾高山族中的阿美人便选择一个月明如昼的夜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称为“观月祭”。
18.霜降
在霜降民间有好多民俗活动,以祛凶迎祥,求得生活顺利、庄稼丰收。例如,在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西郊迎霜的做法;在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期间的这些仪式,表现了人们朴素的吉祥观念。
19.立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帝王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成了以后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的仪式。民间更注重立冬的吉祥意义,制作纸扎焚烧以祭奠祖先。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为逝者送寒衣。
旧时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治愈疾病,保证健康过冬。如今在哈尔滨,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则横渡松花江,以冬泳方式迎接立冬。
20.小雪
北方小雪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树干,以防受冻。蔬菜多采用土法储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包头农村有风俗习惯,每到小雪、大雪,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南方小雪开始准备御寒衣、手炉之类,同时房内挂棉帘防寒。南京有谚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以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包括白菜、萝卜和鸡鸭鱼肉等,以备过冬食用。
21.大雪
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早年,造塘修仓莫等闲。”男人们忙于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而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这期间猪肉价格会小幅上涨,原因是人们开始腌肉,以备过年之用。手艺之家开始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22.冬至
“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赠送食物,称冬至盘。这天晚上人们设宴饮“节酒”,过冬至夜。人们说“数九寒冬”,就是以冬至为起点,9天为一个时间段开始数的。各地有不同版本的数九歌。
河南:“一九二九,不能伸手;三九四九,冰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这则数九歌主要说物候,最后一联是一条果农的经验。
四川:“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猫狗打架卧阴地;九九八十一,乡下农夫田中犁。”从这则九九歌可以看出,四川人比较关心猪、狗、猫等动物,毕竟是家产。
江苏:“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走;五九六九,修滩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户户把种浸;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又一九,扶着犁耧满地走。”江苏的农民真勤劳,不管天多冷,一九都不歇,数九歌句句都是干农活。
黑龙江:“一九初寒去河东;二九朔风冷飕飕;三九隆冬天气寒;四九霏霏降雪霜;五九迎春地气温;六九融河冰在消;七九河开露水流;八九雁来南北飞;九九山青百鸟鸣。”
北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养花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遍地耕牛走。”
23.小寒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喜欢体育锻炼,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油(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小寒或大寒期间的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祖成道纪念日,各地寺院会举办浴佛会、诵经,将腊八粥赠送给善男信女。
24.大寒
旧俗搬家、破土、安葬都要查方向、选日期,禁忌很多,怕碰到“太岁”。但认为交大寒后(有的地方是在“大寒”5日后)到立春之前,乃新旧“太岁”交承之时,此时搬家、破土、安葬,不论什么方向都无凶吉,故有大事都会等到大寒后办理。
大寒时常与岁末相重合,因此,除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除陈布新,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腊月歌”编得好,“二十三,糖瓜黏,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去说,“大寒大寒家家刷墙,刷去不祥;户户糊窗,糊进阳光。”大寒期间搞卫生,可能和过年有关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