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历中闰月出现次数及其与天文量之间的关系

农历中闰月出现次数及其与天文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闰月出现的次数,间接体现一个不明显的天文量。“陆潮”可能会引发地震,所以在地震预报时应考虑月相。

农历中闰月出现次数及其与天文量之间的关系

1.现行农历推算需要的天文

因为现行农历是定历,所以农历的推算需要以下天文点的时刻和黄经:月球近地点,月球远地点,日月合朔点,地球近日点,地球远日点,二十四节气各点,上弦月点,望月点,下弦月点,还有地球公转到某特定点的时刻等。

现行农历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现今最精确的农历数据算出和排出的,使用的是现代先进轨道计算方法。

2.如何计算朔望月的周期

利用日月交合方程:

1/S=1/T-1/E

其中,S是朔望月,T是恒星月,E是恒星年。

3.为什么朔望月要比恒星月要长两天多

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朔望月(月相周期)等于29.530 59日,而恒星月等于27.321 66日,二者相差两天多,这是因为在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同时,地球还带着它绕太阳旋转了一定角度的缘故。可见,朔望月并不是由月亮决定,而是由太阳黄经和月亮黄经的差来决定的。

4.现行农历闰月包含的天文学意义

由于现行农历的节气是定气,而农历又是中气置闰法,所以农历闰月也有其天文学意义。农历闰月出现的次数,间接体现一个不明显的天文量(即近年点和地球近日点)。大多数农历闰月每隔约19年就后移,充分体现了地球近日点的东移和春分点的西移。农历闰五月特别多和农历的十二月现今没闰月的事实,体现了近日点在农历的十一月或十二月,远日点在农历五月或六月。

5.“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就是一年”的说法确切吗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就是一年”是近似的模糊说法。因为我们常用历法的平均历年都是和“回归年”相靠近的,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实际上指“恒星年”(为365日6时6分9秒)而言,它和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56秒)存在一个岁差,所以这种说法就不严格了。

6.观测日月食

日月食是较重要的天文学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利用它可以校正天文常数,提高天文计算的精度;有利于观测月球和太阳的状态,如对太阳大气的观测等。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即在农历十四至十七),以十五、十六居多。黄(道)白(道)交点和日月合朔,日月交望点会合,就会发生“日食”或“月食”。

一次日月全食或日环食,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时期。一次日月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时期。

(1)月食的过程。

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着月食开始。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2)日食的过程。(www.xing528.com)

初亏: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从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月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食既以后,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

生光: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

复圆: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

日食的发生在同一地点只有几分钟,而月食却能长达4个小时之久,这是因为月球影子(日食)的直径比地球影子(月食)的直径小得多的缘故。

日月交食周期(即朔望月与交点月的公倍数):三统历周期,135个朔望月;沙罗周期,223个朔望月;纽康周期,358个朔望月。纽康周期,我国早在唐代的《五纪历》就已记载(周期是纽康的2倍)。利用交食周期,只能预推日月食发生的大概日期和情况。

7.潮汐

古代称白天的海浪为“潮”,晚上的海浪称为“汐”,合称为“潮汐”。潮汐与太阳、月球都有关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由于月球每天在天球上东移13°多,合计为50分钟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时刻(为一太阴日=24时50分)推迟50分钟左右(下中天也会发生潮水,一般每天都有两次潮水),故每天涨潮的时刻也推迟50分钟左右。但由于月球和太阳运动的复杂性,有时大潮可能推迟1天或几天,一太阴日间的高潮也往往落后于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时刻1小时或几小时,有的地方一太阴日就发生一次潮汐。

太阳和月球引力对地球水(液体)的作用很大,对地壳的固体大陆也起作用,会发生“陆潮”。“陆潮”可能会引发地震,所以在地震预报时应考虑月相。太阳和月球引力对地球的大气(气体)也具有很大的作用,会发生“大气潮”,引起大气对流和大气运动上的变化,影响气候,故在天气预报时应考虑月相。据现代科学发现,太阳和月球引力还可能对人体或生物体中的液体等发生作用,形成神秘的“生物潮”和“人体潮”。

8.常见的月相

月相是依据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推算的,共划分为8种。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

上峨眉月(农历的初二夜至初七):0°~90°;

上弦(农历初八左右):90°;

凸月(农历初九至十四):90°~180°;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夜或十六左右):180°;

残月(农历十六至二十三):180°~270°;

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270°;

下峨眉月(农历二十四至月末):270°~360°;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新月(农历初一)、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为主要月相,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