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者,才使得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在立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的支持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理论思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工程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城市公共艺术对我国而言只是近几十年才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公共艺术最初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是以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以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为始端,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纷纷成立公共艺术院校或专业。在理论界,从孙振华先生2003年出版的《公共艺术时代》一书激起的关于公共艺术话题的讨论起,不断有新的理论书籍和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孙振华先生讲的关于城市文化与生态,在理论上给中国当下的公共艺术研究吹来了一股新风,他的思考比较系统而且切合实际,也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依据。

今天国际上在公共艺术方面已经呈现出完全超越传统艺术形式和思维模式的作品,有些作品完全脱离了以往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完全摈弃了雕塑、壁画、景观、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等具体形式,在材料及空间的应用上完全打破了传统观念。如果说现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只是将雕塑或艺术设计进行盲目拼凑和彼此嫁接与景观环境中,显然与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实际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呈现出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实际情况,数量众多而质量低劣的公共艺术品很快成为城市垃圾。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者,才使得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理论的超前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滞后的公共艺术品在城市中的堆积。这成为当代城市建设和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课题,所以备受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公共艺术的课程,并且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其目的和作用就是培养专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提高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质量,为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做出更完善的理论指导,并通过本学科的实践探索改善目前我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现状以及改善人才供求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最早的公共环境艺术是以雕塑、壁画等纯文化的形式传达由某种权力、信仰而建立的公共艺术形式。而进入现代城市建设时代,公共艺术则是一门以艺术设计形式为主体的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的艺术研究体系,它是一门集科学技术、空间美学、人文科学及社会政治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科。公共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公共性”,就是以公众文化精神为主体思想的艺术形式,解决“受众与艺术设计师、艺术、技术形式、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三者之间关系所引发出的诸多因素,以达到相对的合理统一,从而满足公共环境空间艺术的“公共性”。公共艺术学科内容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规划与艺术设计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光动与水体设计等科学技术,并结合公共学科中的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以及经济学、工程学等众多学科所建立的学科体系。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和新的材料与高科技术的产生,作为精神产物的公共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生活化、大众化,并以此来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www.xing528.com)

公共艺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艺术设计学科新生的一个专业方向。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纷纷成立公共艺术院校或专业。而在这一派看似红火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众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有人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放大版的架上雕塑,或者只是简单地考虑一下雕塑或壁画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还有过于的超前理论不切实际的国际接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摆在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者面前。当下的中国公共艺术建设还处在起步的阶段,虽然国外在此项学科的培养方向上有值得借鉴的先例,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众审美要求,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需要我们必然寻求符合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实际而切实可行的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在立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的支持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理论思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工程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此项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从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与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科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师资队伍建设及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从而创造一个能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及课程体系。

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立足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塑造高品质城市形象,并秉承构筑具有东方文化意蕴、独具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学术思想为培养目的,并从人文情怀关注中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关注公共文化需求,改善中国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品质,用当代国际艺术教育的视野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端公共艺术建设人才,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建设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