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景观规划知识研究成果

城市景观规划知识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熟悉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常识及基本原理,善于和规划师、景观师相互探讨城市雕塑设计的整体空间设计关系和尺度控制,这是一个公共艺术建设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城市景观规划知识研究成果

城市公共艺术环境美学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环境规划的合理性、空间的尺度美感、与公共环境的融合美。城市公共艺术必须讲究对环境艺术的衬托,如果创作者不懂得从空间角度的安排与转换,不懂得从环境角度营造城市公共艺术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那这样的作品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城市公共艺术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和空间尺度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环境掣肘和融通的特性。环境制约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公共艺术起着凝练、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要紧密结合所在的空间环境的各种条件,形成统一的整体。

然而纵观当前的城市公共艺术教学中,由于较少地纳入规划、环境、建筑、园林等课程,相当数量的公共艺术人才不懂环境,总体环境意识淡薄,城市规划方面的综合知识不足,在景观的设计和实施中不时出现纰漏和偏差,造成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不协调,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此外,建筑师在设计环境时,往往并没有考虑设置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只是若干年后,由于某种特定原因觉得应该有公共艺术作品,但却没有相应的摆放位置和观赏空间,由此出现了大量与城市空间不相吻合的城市公共艺术品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要走艺术与环境结合、与建筑结合、与规划结合之路。要熟悉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常识及基本原理,善于和规划师、景观师相互探讨城市雕塑设计的整体空间设计关系和尺度控制,这是一个公共艺术建设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4.2.2.1 建立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观

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联结由表及里,既反映在作品的尺寸、色彩、形体等表层要素同空间环境发生的联结,又体现在作品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要素同空间环境发生的联结,为了使作品同空间环境发生良性的协调与互动,要特别注重公共艺术作品同空间环境的联结。(图4-2)

图4-2 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观

(1)表层要素的联结

城市公共艺术是空间的艺术,它和空间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城市公共艺术存在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是构成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作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城市公共艺术的表层要素是给公众美感的第一印象,应充分与空间环境的各种造型元素相吻合,使两者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形成一种意境。空间环境的尺度、色彩等因素制约着作品的尺度、色彩、材质等表层要素。可以运用虚实对比、高低对比、大小对比、色调对比等手法,在空间环境中产生层次的对比,从而产生美感,表达出特有的空间环境意境。[1]

(2)深层要素的联结

城市公共艺术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不同的城市文化背景赋予公共艺术作品特有的文化内涵。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在主题内容、文化意识、思想感情等深层要素同空间环境取得密切联结,这样才能使作品获得生命力,才能完全融入所在的空间环境,从而达到作品同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之美。城市公共艺术的深层要素同空间环境的联结有两个方面:一是沟通,使公众通过视觉体验获得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直接信息沟通,使公众不仅在欣赏过程中能得到一种美的艺术熏陶,而且还促进公众对所在城市的认识。二是同构,即通过沟通交流,从而对空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公众产生一种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人员应充分注重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以环境意识寻找艺术表现形式,由形式决定内容,满足实际环境的空间需求。

4.2.2.2 建立城市公共艺术的尺度观

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尺度问题是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中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的尺度美感也是体现作品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的基本保障。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尺度的概念不是指作品本身的尺寸和大小,而是指作品自身的尺寸、体量、造型等表层要素方面给人们视觉上的尺度感受。公共艺术的尺度、体量设计是能够传达作品精神内涵的关键。公共艺术与环境尺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公共艺术与建筑间的空间关系、公共艺术与区域中人的视觉关系,抑或公共艺术创作本身结合环境特点所营造的尺度与体验。

(1)空间环境尺度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的规模是决定作品尺度的重要因素。当一个正在制作泥稿大样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置于工作室时,在这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我们会感到这组作品非常宏伟高大,但是一旦放置室外广场等开放空间环境的时候,情况会马上发生改变。另外一点,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类型、功能、主题及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也是决定作品尺度的重要因素。

(2)人的尺度感

在创作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尺度感。人的尺度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人体本身的尺度与客观世界物体的对比。当这种对比达到一定数量的积累的时候,就会使人产生对某种类型物体的固有尺度概念,从而形成特有的尺度感。视觉是人们感知周围世界的最主要方式,探寻视觉的感知规律,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人眼的正常结构,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视野是120度,在垂直方向为130度,其中以视平线以上60度较为清晰。在外部空间,人的最大步行距离为400~500毫米;能看清对面人的面部表情最大距离为20~25米;能看清事物细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了解这一系列人的相关参数,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尺度确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3)主要观赏位置

城市公共艺术在空间环境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观赏角度和观赏面,在设计时应充分把握合理的观赏视距和视角,从而取得最佳的尺度。19世纪,德国著名的建筑师麦尔建斯规定了18度、27度、45度视角的基本含义。这虽然是针对建筑物而提出的,但同样适用城市公共艺术,尤其是雕塑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受众在进入空间环境时,视距为作品高度的3倍至2倍的距离时(即18~27度的视角),其对作品获得印象最深刻。为了达到作品的最佳空间效果,可在作品高度的3倍至2倍距离处设置供人们逗留的空间。[2]可见,根据这一理论上的规定并结合外部空间的具体情况,我们就基本上可以推算出公共艺术的最佳高度和视距。另外一些有经验的艺术家,在实地对空间环境测量的时候,往往采用竖立竹竿或放气球的方法来确定最适当的作品设计高度,或用目测的方法来估算作品的高度,这些直观的测高方法是简便有效的。

城市公共艺术家应结合建筑特色、建筑腹地尺度及周边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地安置公共艺术的植入点位,这是作品和环境需求双赢的选择。同时,对地理物理关系的参照之外,对场地与艺术尺度的设定,还必须考虑到在空间中人的活动尺度,以及这些具体的尺度构成结果所达到的人的体验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

由此可见,在对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造型、技法等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局限在对形体的临摹和结构的分析上,而要为学生开设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中外建筑史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发展到空间设计,融入环境意识,树立大局观、整体观和设计观,以及公共艺术和相应竖向构筑物的尺度感。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雕塑专业就为学生开设了“城市雕塑与环境综合设计”课程,具体内容包括雕塑创作的方法、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城市雕塑创作的全过程系统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综合效果图表现技法。该课程不仅是雕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综合学习与实践的专业课,也是学生在毕业创作前综合性的专业课程训练与检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