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2.1文化与策划类知识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2.1文化与策划类知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人员来说,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文化的分块进行全面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造型等基本形的教育,要打破现有学习框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教授与研究,培养他们对传统诗词歌赋精品和经典山水字画、雕塑作品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创作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的修养和对艺术的领悟。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2.1文化与策划类知识

前期的文化定位与设计策划是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运作程序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其定位的准确性及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期公共艺术实施过程中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作为一名城市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文化与策划类的知识是其整个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

4.2.1.1 文化定位

现今的城市,公共艺术早已不是纯粹艺术的概念,而是一个带着深厚文化学与社会学意味的综合艺术概念。它的主题与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鲜明人文指向的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定位涉及一个城市的文化形态,而一个城市的文化形态由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所构成。前期文化的定位十分重要,它是设计品位高低的难点之一。它决定了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精神和具体走向。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必须植根于城市文化的土壤,和城市发展的脉络相结合,和市民的审美需求相适应,才能使公共艺术作品真正地融入城市环境中,成为城市的一个标志。因此,设计师本人的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积累,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都将成为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师要能对历史文脉、民族文脉、地域文脉、时代文脉等诸多设计元素进行准确提炼,提炼后的元素符号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和概括当地的文脉精神。设计人员只有在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每一个实际的项目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找到一个根,通过文化来对城市进行建设。艺术将如何体现当地文化、历史、民俗民风?怎样与公众产生共鸣?怎样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形成一个城市的文化聚焦点?这是在前期定位阶段所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人员来说,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文化的分块进行全面学习。要更多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如儒、道、释的形成与传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造型等基本形的教育,要打破现有学习框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教授与研究,培养他们对传统诗词歌赋精品和经典山水字画雕塑作品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创作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的修养和对艺术的领悟。

4.2.1.2 策划与调研

艺术需要策划,城市公共艺术更需要策划,要走艺术与环境结合、与建筑结合、与规划结合之路。做好前期策划,说服建设方按照切合实际的思路去进行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十分重要。

在进行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时,首先应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调研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第112页图4-1):(www.xing528.com)

图4-1 前期调研内容

(1)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工作要细,要收集当地地方志和相关历史、文化、经济、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以及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当地气候等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2)实地踏勘

首先是城市整个建设的印象,包括地域建筑的风格、城市规划、城市保护概况,以及所要设计区域及周边环境分析、未来周边建筑建设预测分析、交通流线分析等。这一环节主要是树立宏观的区域概念和尺度概念,并且要进行多角度的照片资料收集,该环节能够给初步的设计思路提供一个可参照的依据。如果是汇报方案,这部分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一环节的调研工作要认真、细致、全面,以免影响设计和汇报方案。

在接触实际项目的开始就追根溯源,对作品面对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调研,重点梳理收集当地地方志和相关历史、文化、经济、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以及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形成文本性资料作为设计依据。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寻求最重要的文化主题,并将其作为文化载体在公共艺术中予以展示。虽然它最终体现的成果是文字化的设计说明,但是在成果形成之前需要设计人员经历完整的、系统的工作步骤,所以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为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更体现为设计人员对整个项目的架构能力。

由此可见,文化及策划类方面的综合修养成为一个从事设计工作者长期需要积淀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设计层面所应关注的首要问题,它是解决公共艺术设计中文化定位以及创作风格、宏观城市精神和创作雅俗共赏作品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