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审美体现。根据现代城市学研究揭示: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创新、品牌和环境。[8]在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品牌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它在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改善城市形象,以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知名度上,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决定作用。以公共艺术的形式来塑造城市视觉文化品牌,将公共艺术凝练成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一种趋势。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装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
2.2.2.1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视觉文化范畴中最为形象的展现载体
文化在视觉范畴的集中体现首推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视觉形象文化特征的体现又首推城市公共艺术。环境中能够引起关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往往不是一般的公共建筑或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而是公共景观艺术作品,因为其更能直接和鲜明地显示人文内涵和更为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建筑是以赋予使用功能为第一任务的艺术形式,而公共艺术是以艺术欣赏和教化为第一作用的艺术形式,对于城市文化特征的展现更具魅力和唯一性,同时时间的长久性与永恒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全天候地作用于城市解读者,进而更持久地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睛”之笔。城市公共艺术的客观属性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许多大型的纪念性雕塑比纪念性建筑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更纯粹、更直观。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围合成不同的文化空间,矗立其中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处于该场所的中心位置,反映出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活历史及文化态度,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
2.2.2.2 城市公共艺术传承历史文明、追述城市记忆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一座城市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文化才有了自己的根,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让人去感知、去记忆。再度唤起历史的记忆,成为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于城市的人们,都有对城市记忆进行回顾的心理需求,以此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公共艺术作品就应该满足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并将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贯穿其中。如此,不仅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得到公众的认可,而且能使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如徜徉于巴黎、丹麦、罗马、纽约,人们可以通过矗立的标志性雕塑去解读这座城市的文明,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城市的精神气质、艺术品位及审美追求,也在瞬间联想到这座城市的辉煌和往昔。(www.xing528.com)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在尊重城市历史文脉和市民情感的基础上,对那些有益于城市社会的创造性发展的优秀的审美文化传统加以发掘、提炼和延伸,使之以公共参与和共享的艺术方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
2.2.2.3 城市公共艺术彰显民族文化、展现地域文脉
艺术作品讲究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任何艺术种类的作品都应具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个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更应加强地域性文化的比重,应挖掘地域文化中深层次的独具风格和价值的内容进行展示。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特定的空间艺术,它在美化城市环境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它不可能离开当地城市的地域精神、文化、文脉的轨迹。概括不同城市的时代特征,努力去突出城市的个性,塑造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与当地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有机结合的,具有鲜明可视性的,具有代表人的正面性格的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充分挖掘蕴含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题材,立意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人文历史、民间传说及本地的自然环境之上,使其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的特征,又要富有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在延安市子长县入口主题雕塑《中国唢呐之乡》和《黄土文化名县》(图2-6)的实践中,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和主创设计,笔者首先站在大陕北文化层面考虑,将设计重点放在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进行比对设计分析。一组由唢呐演奏者组成,表现了陕北高原独特的唢呐文化;另一组表现了子长县独特的社火文化。两组雕塑共同反映了子长县典型的人文风貌,是对延安文化的形象化阐释。
图2-6 延安子长县入口主题雕塑《中国唢呐之乡》《黄土文化名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