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问题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然而伴随着中国设计教育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报纸、杂志、网络上却听到日益强劲的挞伐声,以及对教育质量的下降提出越来越尖锐的批评。表1-2 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方向院校总表续表作为新兴的学科,公共艺术相关专业也在市场的催生和呼唤下发展迅猛。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问题研究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从2000年的1041所增加到2011年的2101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增长到2010年的26.5%,成为国际公认的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的国家之一。[6]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艺考热”的持续升温以及城市建设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我国从仅有20至30所院系开办艺术设计类专业,到今天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由中国教育部的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5月,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已拥有1909所高等学校(含公办、民办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上述院校中已有占总数58.93%的1125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并在2007年开始招收新生(表1-2)。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然而伴随着中国设计教育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报纸、杂志、网络上却听到日益强劲的挞伐声,以及对教育质量的下降提出越来越尖锐的批评。

表1-2 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方向院校总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作为新兴的学科,公共艺术相关专业也在市场的催生和呼唤下发展迅猛。正因为发展迅猛,没有时间的沉淀,其现状是问题与成绩共存,喜忧参半。由于仓促行事,虽在办学规模上有了重大突破,但尚欠缺对其赖以立足的文化观念的整体把握和深层次的延展,对服务于公共社会及大众现实生活的艺术知识、观念和技能,还时常抱有精英意味的态度,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中仍沿袭传统美术院校的模式,停留在架上艺术和纯美术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层面,学科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和专业美术院校形成错位发展。由此泡沫式的发展,导致了高等艺术类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

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在大量的建设中精品不多,质量直线下降。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上,虽然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当前大部分毕业人才不能胜任实际的建设工作,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差甚远,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导致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许多设计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柳冠中先生给予了非常深刻的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度发展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类似经济学的术语:滞胀。”[7]目前我国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在不断地大规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急需的,集设计能力和加工制作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门工程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与城市发展建设联系非常紧密。伴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的巨大变革,其学科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研究、科学的指导、适时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