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素质培养原则的教育管理模式

构建素质培养原则的教育管理模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素质培养原则的现代管理理念则是,尊重个体差异,顺应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达到人性化管理。(一)树立教育管理服务至上的素质培养理念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培养思想与方法,以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课程设置应当体现综合化、多元化。

构建素质培养原则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教学管理中,传统模式主要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素质培养原则的现代管理理念则是,尊重个体差异,顺应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达到人性化管理。

(一)树立教育管理服务至上的素质培养理念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素养培养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培养思想与方法,以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教育教学管理和素质培养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和素质培养的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项教育教学管理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应符合这一目的,更要体现差异化和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利于形成生动、严谨、活泼而宽松的人才素质培养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等方面的素养培育。在提倡教学主导、学生主体的今天,教育的最终成效不应仅仅以教师教了什么来衡量,还要以学生最终素质的提升来加以衡量,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体现。[4]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部门,要按照创新教育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新情况,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观念和行为上,要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相匹配。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应是精干、高效、求真、务实的,对教育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和提供优质化的人性化服务。

2.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转向大众化教育,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受教育者众多,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高等教育个体素质培养模式也更趋于多样化。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使用计划模式的教学计划,采用群体管理、单一模式培养,学生被动地使用教学资源,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不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现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更加注重人才素质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素质化。可喜的是,我国多数高校打破了几十年来传统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由注重群体化、单一模式化管理向个体化、多样化管理模式转变。

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人才需求多样性、个体性、素质性要求的个体素质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课程管理

高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育往往只看到专业决定课程,而忽视课程决定专业的一面。从实质上说应是课程构成专业,专业的方向和专业面是由课程来体现的,课程直接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学科的发展。

传统的学年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严格按照学科专业分设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相对封闭的,学科之间很难交叉,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思维狭隘。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课程设置应当体现综合化、多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指出,通识教育适合发展中国家,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为进一步学习和专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加强了专业训练,也为不同专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共同知识渠道。每个国家要设计适合自己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价值观的通识教育课程。

新的课程要体现出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完整、及时地反映到课程体系中,并坚持将人文教育融入科学教育中,把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文艺术教育中去。课程综合化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综合引出新的跨学科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计划要扩充和调整选修课,使选修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2)积极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管理制度

积极推进创新学籍制度改革是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支撑,它为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学年学分制个体素质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和学习要求等,不能实现多样化人才素质培养目标。而人性化管理就是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自由,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转换专业的制度;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而制定的考试成绩合格的免听免考制度;允许自由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年限而确立的灵活的休学、退学制度;允许学生中途停学一段时间去创业或工作,把创业或工作也看成一种教育,待学生感到需要继续学习时或条件允许时再回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学年在3-6年为宜,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均可毕业。此外,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双学位制,或多学位制,鼓励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或不同的专业,加大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的培养力度,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人才素质培养多样化的需求。

针对学生在学业上的暂时失败,学校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学籍管理上体现为放宽重修规定和退学规定,在考试违纪上取消与学位挂钩,不轻易开除学生学籍。允许大学生学业上的暂时失败,不能将学生一棍子打死。因此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中应该允许学生学习上的失败,不然,学生就会按部就班地被动学,不敢于去尝试失败,进而也就没有勇气去探索、创新。

(3)建立学科评价制度

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多样化人才素质培养质量的关键

首先,应当建立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是以知识传授为衡量尺度的教学评价观,只关注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尺度,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改进为根本目标,而创新教育则是要求着重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的成效。还要明确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在进修、考研、科研等方面创造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新的教师评价观是要尊重教师的教学权,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书育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能把教学引向格式化,教师评价体系不宜过细,主要评价的方法是采用学生评教和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相结合。督导组评价不宜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而在于发掘每个教师的教学特长和潜力,指出其不足之处,为教师的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学生评教主要是从教书育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应是民主商讨型,结论是分析型的。它主要不在于监控教师教学活动,而是促进教师教学成长,让教师在充满责任和使命感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应当建立创新性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最大的弊端是只重视终结性的评价,不重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单一,一般都是期末考试定终身。从深层次的评价观念来看,我们的教育只允许学生成功,不允许学生失败,缺乏灵活性、弹性和个性化,有的做法是缺乏人性化的。美国高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高校允许学生有一定限度的失败,有机会进行尝试学习,即使某一门课程学得不好,或不感兴趣,也允许学生有改选的机会。学习前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师生双方可以准确把握各自学习、教学的深浅度、进度,明确哪些知识欠缺,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应作为学习或教学的重点。过程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这样终结性评价的压力就减少。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制度,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这个评价体系指标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我们不应该以学生单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而应考察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在同一发展水平上,所以教学评价制度也应是多元化的。

3.正确处理严格与灵活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实施素质培养原则与严格管理并不矛盾,人性化管理就是需要多一些管理的弹性,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既严格又不“一刀切”,既规范又有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既明确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弹性管理并不等于不要管理,从根本上说弹性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化管理,它对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更高了。同时,高校人性化管理不能走极端,实行人性化管理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权利也不能成为拒绝任何约束和规范的挡箭牌。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严格与灵活的辩证关系,改革精英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思路、模式与方法,逐步形成一套为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服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方法。

(三)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过程(www.xing528.com)

管理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学、高素质、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管理必须以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调动双方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管理现代化、制度化、民主化,最终达到科学化。

1.教学计划的管理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定的,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

教学计划管理要现代化、科学化。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管理者要根据所确立的目标,进行广泛社会调查,并结合本校的实际,由教务处提出制定本校教学计划实施意见和要求;由院(系)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经教务处组织专家讨论评议后,由主管校长签发执行。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根据经济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体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整合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构建高校学科基础平台,在本科培养后期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上,一是变单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为由专业教学计划、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和研究性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三部分组成的人才素质培养方案。二是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人才素质培养方案,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既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还要体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教学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得随意更改,如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2.教学运行管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包含许多环节,如: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体现出与时代、经济同步发展精神。在教学运行上,要改变个体素质培养模式,突破过窄的专业教育观念,转变单一传授知识和对学生统一培养的模式,要提倡因材施教,建立起多元化培养模式。

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索真理的地方。”[5]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上要打破以往僵化的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求知好奇、多动多问阶段,但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上却没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理念要求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的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方式来进行教学,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快乐、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课堂师生展开互教互学,通过“设疑、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6]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研究性,给学生课外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相符合。此外,还要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信息量,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管理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观,把握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如招生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入学新生全面复审等工作。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分步实施;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提供充足的、最新的图书资料,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育、仪器设备、体育场馆、多功能教室的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等。

考试环节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重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管理要现代化,试题按培养目标的要求,大纲要求,做到教考分离,实行一般、重点、过关三级考试制度。对于一般全校性的基础课采用试题库出题,同时减少人为因素。考试的形式多样化,除采取闭卷外,还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采取口试、开卷、提交论文等形式,注重平时成绩的比例,重视过程评价以减少终结性评价的压力。

在把握好质量过程管理之外,还要进行教学质量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信息的采集、整理、统计、分析对教学质量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外还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等方面管理,这都要求我们的管理者用现代管理的理念,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最终达到科学化管理。

4.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保证教育教学管理高效运行的必然选择,它给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革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尤其是实施弹性学制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日趋繁杂、多样、综合化,靠人工完成相同的行政管理工作已日显困难,而且效率很低,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手段(计算机、校园网络)进行教育教学管理,通过利用计算机开发或引进教务系统管理软件,将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如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和考务管理等工作。实现了学生网上选课、排课、教师网上成绩录入及一些大型的等级考试网上报名,这样对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地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贮存,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教育教学管理是靠人来组织完成的,人的因素是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第一因素,前面所谈到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因此,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从提升人的素质做起。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它所完成的任务不仅是简单的行政管理事务,还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创造性的专业管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教学计划的管理与修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考试方法与课程结构体系内容的改革等,在世界一些国家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术管理是由教授学术委员会来行使,教务管理部门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功能,而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担负着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职能。因此,在我国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管理队伍,不断强化学术管理功能,才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提高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学校领导应该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管理是科学,教育教学管理兼有教育与研究的属性,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管理的一般规律,还要懂得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还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出效益,任何一所高校的教学工作如果没有好的组织与管理,无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有多么优越,也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

针对目前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从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稳定入手。学校领导要重视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素质的提高,要定期组织培训,参加国家、省里组织的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同时要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教育理论学习,经常举行教育教学管理中一些热点问题和教改研讨会,到一些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等,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教育教学管理基本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此外,还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待遇,学校要从实际考虑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前途,并用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如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上,对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对教育教学管理有研究的,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在具体实践中做出成绩的人,应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竞争上岗,努力增强管理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保持积极工作的热情。通过评估、奖惩等手段来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