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与社会密切相关。社会为个人提供的发展条件越丰富,个人就越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实现自己的个体化的社会活动与目标。而且个体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的目标也就会越来越高,同时还会进一步促进其他个体的发展,并促进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二,教育既满足对人的素质的培育与发展,又要实现社会的发展,任何一方面被忽视,教育的功能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教育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既要尊重社会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选择意识,在教育功能选择中,要从社会要求和个体素质培育取向的限度内加以综合判断,做出符合实际且有益于学生素质培育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抉择。[6]
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它们的变化等,都必然要受到这些基本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社会发展与个体素质培养发展之间,存在着颇为密切的联系。社会发展规律对个体的素质培养来说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制约性,对素质培育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起到了较强的规约性作用。另一方面,个体素质的发展和教育发展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个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对教育活动全过程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指引,这种指引是一种基于教育目标的限定和规约。
第三,素质教育规律揭示的是素质教育主题下相关诸因素之间的联系,素质教育政策主要是调节该教育主题下各要素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教育规律来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但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政策等则是一定的权宜性的体现。素质教育规律同样是对素质教育主体之间联系的本质性反映,同样素质教育政策必须适应教育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内在潜能与主观意志等的多重要求,如此方能减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为此,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加强对素质教育规律的研究,加强对教育政策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力求使教育决策科学化,使素质教育政策与素质教育规律尽可能保持一致。素质教育明确将社会的要求内化到学生的个体素质之中,也是对学生个体各方面潜能的个性化塑造过程。素质教育既要适切学生个体心理和生理的规律,也要适切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此,高校应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来适切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活动应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
(二)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在素质培养中的关联性分析
1.社会发展规律主导素质培养的育人过程(www.xing528.com)
在教育与个体素质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中,社会发展规律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对个体素质发展的规范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任何社会对个体素质的发展或教育都进行了规范,其实质在于这种规范是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现实要求。
(1)教育规律对素质培养育人的引导
社会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或教育的规范,必须在个体素质发展和教育活动的实际进程之中才能得到实现。同时,在社会规范内化为人的身心素质的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这就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2)教育规律与素质培养教育功能之间的多种选择
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功能不一定总能适应学生个体的素质培养功能,为此,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选择那些能促进和发展个体素质培养功能的教育教学策略、模式或内容等。这些要素能适切对个体素质培养这个功能和目标时,教育主体就要综合考虑如何进行恰当选择。
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素质教育必定会经过不断改造与重组,必将趋向于更高水平的辩证统一。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来说,管理者应根据我国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处理好社会教育与个体素质培养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结合现实,正确抉择,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形式。这也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功能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的问题。对教育者和理论研究者而言,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个体素质培养过程成为将学生向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转化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