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广州商品交易会,各方厂家云集,企业家们济济一堂。华新公司的徐总经理在交易会上听说伟业集团的崔董事长也来了,想利用这个机会认识这位素未谋面而又久仰大名的商界名人。午餐会上他们终于见面了,徐总彬彬有礼地走上前去:“崔董事长,您好,我是华新公司的总经理,我叫徐刚,这是我的名片。”说着,便从随身带的公文包里拿出名片,递给了对方。崔董事长显然还沉浸在之前与人的谈话中,他顺手接过徐刚的名片,回应了一句“你好”并草草看过,放在一边的桌子上。徐总在一旁等了一会儿,未见这位崔董有交换名片的意思,便失望地走开了。
【思考】徐总在商务会面中使用了哪些商务会面的沟通礼仪技巧呢?崔董的商务会面沟通礼仪哪里做得不好呢?
商务会面的沟通与礼仪主要表现在称呼、问候、握手、相互介绍、递送名片、交谈等。它是商界人士的基本礼仪规范,是衡量商界人士基本素质的最重要指标。在商务场合,作为管理者,与客人会面是常有的事。掌握正确的商务会面礼仪,能使管理者拉近与客人的距离,展现自己的修养,从而有效推动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
一、称呼
日常交往中正确称呼别人是最起码的交往礼仪。商务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大方。恰当地使用称谓,是商务交往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1.称呼的一般规则
合适的称呼不仅要符合对方的身份,而且要能准确地体现双方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称呼的一般规则是:让关系亲近的感到亲切,让关系疏远的感到尊重。
对于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往往可以直呼名字,或只称呼名字中的一个字,表示亲切。南方人习惯取对方名字中的一个字,再在前面加上“阿”字来称呼;北方人则喜欢取名字中的一个字,然后加上“子”字来称呼。关系非常密切的人之间还常用爱称或者绰号来称呼,中国人的爱称通常用名字中的一个字或者叠字来称呼,如嘉嘉、春春、丁丁等。对于那些关系较为疏远的人,通常以对方的姓再加上体现对方身份的称谓,如王院长、王教授、肖老师、方博士等。
随着交往的深入和关系的逐渐密切,称呼也往往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开始交往时,通常以对方的姓再加上体现对方身份、地位的称谓来称呼,慢慢地在双方熟悉以后就可以用姓名或者姓来称呼对方,最后甚至可以直呼名字(不过,中国有尊长的习惯,年轻者对年长者通常不能用姓名或名字来称呼)。这种称呼的变化往往是自然发生的,有时双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必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但如果是想通过改变称呼来进一步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如:“我可以叫你×××吗?”
2.一般称呼
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身份人士的称呼我们称之为一般称呼。我国目前通用的一般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志。一般在非常正式、严肃的场合,或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公共场所不知身份的陌生人,可以称呼同志。
(2)师傅。在公共场所与不知身份的陌生人交往时,称呼“师傅”显得随和而容易与人接近,主要适用范围是市井街道和工矿企业,以及有技艺和经验的人。
(3)先生、女士(小姐)。适用于西式的饭店、宾馆、企业、商业系统以及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
(4)老师。适用于所有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人。
(5)老板。称呼那些具有经济权力的人,如上司、雇主、业主等,还可以用来称呼服务行业的顾客。
3.特殊称呼
与个人的特定身份、职业或关系相适应的专用称呼,我们称之为特殊称呼。
(1)称呼姓名。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间以姓名相称。长辈对晚辈也可以如此称呼,但晚辈对长辈不可这样做。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名前分别加上“老”“大”“小”字相称,对于年长者可称“老周”,对于年幼者可称“小胡”,这种称呼多用于职业人士之间。对于同性的朋友、熟人,或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人,可以补成其姓,而是可以直呼其名,如“建军”等,显得亲切随和。
(2)称呼职称。对于有职称者,尤其是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如“教授”“工程师”等,也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如“王教授”“张工(工程师)”,也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如“××教授”“××工程师”等。
(3)称呼职务。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具体做法可以是仅称呼其职务,如“局长”“经理”“主任”等;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沈经理”“孙院长”等;还可以在职务之前加上姓名,这仅适合极其正式的场合,如“××主席”“××县长”等。
(4)称呼职业。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大夫、会计、律师等,即对方的姓加上职业称谓,如“王老师”“李大夫”等。
(5)称呼学衔。在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氛围。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氏,如“黄博士”;也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名,如“张明博士”。一般对学士、硕士不称呼学衔。
(6)德高望重之人的称呼。可以用其姓加“老”字称呼,如“薛老”。
(7)较高学术地位之人的称呼。对于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男士和女士均可称之为“先生”。
(8)对亲属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面对外人,对亲属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
(9)对邻居长辈的称呼。对邻居、父母的朋友、同学或朋友的父母、亲戚等,可用一些显示亲密关系的称谓来称呼,如“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
在一般称呼与特殊称呼之间,如果有已核实的特殊称呼,就不应用一般称呼,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有意疏远对方,比如,对你的同学、家人就不能用“先生”“同志”这些一般称呼来称呼。
二、介绍
现代社会,商务人士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也有很多机会不可避免地要结识陌生人,或与陌生人打交道,如何有效地结识更多的陌生人,更好地推销自己?学会自我介绍、掌握他人介绍的要领是相当重要的。
1.介绍类型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将介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照交际场合的正式与否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正式介绍应严格遵循介绍程序,非正式介绍则比较随便。
(2)按照被介绍者的人数来划分,可分为集体介绍和个人介绍。集体介绍指对多数人的介绍,一般在会议或宴会上比较多见。
(3)按照被介绍者的身份、地位、层次来划分,可分为重点介绍和一般介绍。对于重要的、关键的任务,如身份高的、有社会影响的、有突出贡献的、年长的和贵宾可作重点介绍。
(4)按照被介绍者的性质、介绍的形式和目的来划分,可分为商业性介绍、社交性介绍和家庭成员介绍等形式。
2.自我介绍要领
自我介绍是由自己担当介绍的主角,把自己介绍给他人,使对方认识自己,一般来说,商务聚会和求职等场合通常需要作自我介绍。
(1)商务聚会。在多人的商务聚会,如会议、沙龙、就餐……如果对一个不相识的人感兴趣,想同他认识,又没人引荐,只好由自己充当介绍人,把自己介绍给对方时,应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之前,可以先同对方点头示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和单位等,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主动向你作自我介绍。
(2)求职场合。到一个单位求职时,主管要求求职者作自我介绍,以便了解、判断和认知,这时的自我介绍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也是承接下一步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充分展示自我魅力,自我介绍时把握要领很关键,一般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1)巧解名字。名字是一个人的有声名片,要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名字,让人印象深刻,恒久不忘,就需要巧解名字,把自己的名字介绍得顺耳入心,从自己名字中寻找特点、亮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地方予以介绍,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2)分清对象。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面对千差万别的交往对象,有针对性地予以介绍,才能达到让对方认识自己的目的。注明画家丰子恺一次对一商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是咸丰皇帝的“丰”,商人不懂,又说是五谷丰登的“丰”,商人还不懂,他只好把自己的名字写出来,商人大悟,原来是汇丰银行的“丰”啊;后来,丰子恺又向一个农民介绍自己,说是汇丰银行的“丰”,农民不懂,又说是咸丰皇帝的“丰”,农民还不懂,又写出来,农民笑了,原来是丰收的“丰”啊。
(3)讲究态度。举止庄重大方,充满自尊自信,介绍时可将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上,不要慌慌张张,手足无措,不要用大拇指指着自己。表情亲切自然,眼睛看着对方或者大家,善于用眼神、微笑和自然亲切的面部表情来表达友谊之意,不要不知所措、面红耳赤,更不能摆出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语气自然,语速正常,语音清晰,不要语气生硬冷淡,语速过快或过慢,语音模糊不清。
(4)把握时间。各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所用的时间长度不可等量划分,但总的原则是所用时间以半分钟为佳,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长于1分钟。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一是对方有兴趣时,二是对方有空闲时,三是对方情绪好时,四是对方干扰少时,五是对方有要求时。而不适当的时间,指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工作忙、干扰大、心情坏、休息、用餐或正忙于私人交往时。
自我介绍时,一般应注意以下禁忌。
(1)不要在不适当时候打断别人谈话,硬插话。
(2)不要在自我介绍中长篇大论,洋洋洒洒,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过分谦虚,一味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或自吹自擂、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
(3)不要在自我介绍中躲躲闪闪,唯唯诺诺,似乎怕别人摸了自己的底细而小看自己,不能给别人一种不清晰的概念和印象,甚至别人连名字都听不清楚,也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
(4)自我评价不宜用“很”“第一”等表示极端的赞颂的次,也不必有意贬低,掌握分寸是关键的。
3.他人介绍要领
他人介绍又称第三者介绍,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介绍方式,如介绍客人与本单位的领导及员工认识。他人的介绍,通常是双向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绍。为他人做介绍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礼仪问题,要领是:根据礼仪规范,“尊者优先了解情况”为基本规则,为他人作介绍前,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卑者,后介绍尊者。
【即学即练】以3人为1小组,轮流扮演介绍者、被介绍者,按照上表中的介绍顺序和礼仪要求进行练习。
4.集体介绍要领
集体介绍是他人介绍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介绍者在为他人介绍时,被介绍者其中一方或者双方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多人。集体介绍时,原则上参照他人介绍的顺序进行,在正式场合或隆重场合,介绍顺序是个礼节性极强的问题,要领如下。
(1)当被介绍人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时,应是一人礼让多人、人数少的一方礼让人数多的一方,先介绍一人或人数少的一方,再介绍人数较多的一方或多数人。
(2)当被介绍双方的地位、身份存在明显的差异,地位、身份明显高者为一个人或人数少的一方,应先向其介绍人数多的一方,再介绍地位、身份高的一方。(www.xing528.com)
(3)被介绍双方均为多人时,应先介绍位卑的一方,后介绍位尊的一方;先介绍主方,后介绍客方;介绍各方人员时,应由尊到卑,依次而行。
(4)当被介绍者不只双方而是多方时,应根据合乎礼仪的顺序,确定各方的尊卑,由尊到卑,按顺序介绍各方;如果需要介绍各方成员时,也应按由尊到卑的顺序依次介绍。
三、问候
问候,又称打招呼,是对他人友好或者关心的表示,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融洽。打招呼是遇见熟人时常用的礼节。与熟人相遇,有的尽管可能只有一面之缘,也应相互打招呼,不能因为考虑到“他可能没有看到我”或“他可能已经不认识我了”,而故意避之不打招呼,与熟人见面不打招呼是很失礼的。在很多场合(主要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及涉外场合),打招呼往往与其他的见面礼一起使用,如握手、鞠躬、合十等,在很多国家,人们不仅与熟人打招呼,还经常与陌生人打招呼来表示自己的友好和善意。
1.问候的规矩
一般的规矩是:男士应先向女士问候;年轻的应先向年老的问候;下级应先向上级问候。不过在实际交往中,人们并不拘泥上述的顺序,通常是谁先看到对方,谁就主动向对方问候。年轻者、男士、地位低的人主动向对方问候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自己应有的礼貌;年长者、女士和地位高的人主动向对方问候,则显得谦虚随和,也使自己更具亲和力。
2.语音问候
一般熟人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是“你好”“好久不见,近来怎么样”等。问候语应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灵活使用,总的原则是越简单越好。
3.动作问候
动作问候有点头、鞠躬、握手、拥抱、亲吻等。与外国人见面时,对象、场合的不同,见面礼节也不同。
对日本人等多数东方国家的人来说,鞠躬是最常见的。对日本人、韩国人的鞠躬礼,每次必须同样还礼。印度人双手合拢放在胸前表示欢迎客人。不要拥抱、亲吻和轻拍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不喜欢陌生人尤其是异性有身体的接触。
欧洲人更喜欢拥抱的礼节,有时还伴以贴面和亲吻,注意不要吻出声音,在商务活动中,一般不行此礼。对德国人,握手很正式,同时伴以几乎令人感觉不到的鞠躬。对英国客人,最好不要有身体接触。对意大利客人来说,握手和拥抱很频繁。
美洲人,不论是美国人还是其他拉美人,见到孩子都会拍拍他的头或者抚摸一下作为问候,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印度,只有很亲密的人才有这种体语。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头被认为是神圣的,是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拍头部意味着侮辱,即使拍背部也是不适宜的。
四、握手
握手是商务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礼节,是人们见面和分别时的礼节。
1.握手的主动权
握手的主动权规定了握手双方到底谁处于主动的地位,享有主动的权利,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可能会产生的尴尬的局面。
握手的主动权通常掌握在以下4类人手里:主人、年长者、身份高的人、女士。也就是说,主人、年长者、身份高的人、女士,以先伸手为有礼;客人、年轻者、身份低的人、男士,最好先问候对方,待对方伸手后再伸手为有礼;双方身份、地位相当,以先伸手为有礼。
一般来说,主客关系比其他关系具有优先权,而不管主人的年龄、身份和性别,当其他三种身份交叉时,可以看双方到底以哪种关系为主。比如,西方在人际交往时比较重视性别关系,女士优先是最通行的社交规则,因此女士总是拥有主动权;中国人比较重视年龄的长幼关系,年轻人对年长者应给予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因此长者总是拥有主动权;如果双方是单纯的工作关系,一般以职位的高低来决定主动权的归属(身份高的人拥有握手的主动权)。
2.正确的握手姿势
握手是一种无言的沟通,如果你握手的做法不对,很有可能会导致沟通的错误,并进一步影响日后的交往,正确的握手姿势是:站起来,两脚并立;手抬到腰部,手掌垂直;身体稍微前倾(男士);面带笑容,眼睛温和地注视对方;轻轻地握住对方的手上下抖动(而不是左右晃动)。
3.握手的禁忌
握手时一般是站着而不是坐着,除非你年老体弱或患有残疾。
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即使对方右手有残疾或截肢,你也应用右手握住他伸出的左手,如果右手拿着东西,可以把东西放下或者用左手来拿。
握手时应脱下手套和帽子,女士的装饰性手套和帽子可以不脱,戴军帽或制服帽的工作人员也不用脱帽,但应先向对方敬礼后才能握手。
握手时手掌一般要垂直(手掌垂直表示双方地位的平等)。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有傲慢的嫌疑,掌心向上握住对方的手又显得过分谦虚。
握手时一般不用双手捧接,只有对特别年长或身份极高的人,可以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对对方的毕恭毕敬,男士对女士的敬重一般不用这种方式来表示。
握手时要全神贯注。眼睛要望着对方,不能一边握手一边向别处张望,嘴上不能叼着香烟或咀嚼食物,左手不能插在裤袋里,不能一边握手一边与别人说话,也不能同时与两个人握手(交叉握手),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也显得你缺乏交往的诚意。
握手时间长短适宜。握手时间通常以3~5秒为好,老朋友之间为了表示真诚和热烈可以握手时间长一点,甚至可以一边握手一边寒暄,但一般也不超过20秒。
握手用力轻重适宜。握手的力度往往能体现握手者的热情,握手时用力太轻会给对方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很少有人会喜欢握一只软绵绵的手。不过,过分用力以至于弄疼对方,也会让人感到不愉快,所谓轻重适宜,是握手时的力度能传递自己的热情但又不粗鲁。
总之恰到好处的握手应该是简短认真、热情有力的一握,两眼愉快地凝视对方,表达你的温和、友善和真诚,在合适的场合正确地使用握手礼,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礼仪。
4.握手的场合
握手礼作为一种交际礼节,在我国主要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而在一般的场合通常只在男士之间使用。常见的握手场合如下。
(1)当双方被介绍认识时,通常用握手礼来互相致意。刚认识的双方一边握手一边寒暄,如:“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久仰久仰”“幸会幸会”等。
(2)熟人朋友在久别重逢时,通常也会一边握手一边问候,如“好久不见”“久违了”“最近忙些什么”等,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还可以一边握手一边问候一下对方的家人或者双方共同认识的朋友。
(3)在告别或送别时,双方也通常以握手作别。一边握手一边道别,如“再见”“慢走”“请留步”“恕不远送”“下次再来”等。
(4)当需要向对方表示祝贺、感谢和慰问时,也可以用握手来致意,一边握手一边说一句“祝贺你”“多谢了”“辛苦了”等。
(5)当双方的谈判和争论达成统一或和解时,可以用握手来表示联手合作或握手言和。在谈判桌上,当双方的会谈出现了令人满意的结局时,双方通常以握手来表示合作的开始。当矛盾双方的矛盾在中间人的协调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双方也常常以握手表示和解。
五、名片
作为交际工具之一的名片,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一些达官显贵便开始使用一种称为“谒”的竹制或木制名片,后改用绢、纸名片;汉末,则改称“刺”;六朝时称名片为“名”;唐代称“门状”等;明代称“名帖”;清代称“名刺”“名片”,后统称为“名片”,沿用至今。
名片在商业交际中是一个人的化身,是名片主人“自我的延伸”。弄丢了对方的名片已经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何况还踩上一脚,必然会令对方十分反感。再加上没有按预约的时间到访,没有提前通知,又没有等待的耐心和诚意,丢失这笔生意也就不是偶然了。
今天,拥有名片不再是高官显贵、名流贤达的特权。无论男女老少,不管地位高低,谁都可以拥有名片。名片不再仅仅是用于通报姓名、身份和结交友人,而且还被广泛地用于答谢、邀约(代替请柬)、馈赠、祝贺、挽悼等事宜。例如,当你收到友人的赠礼后,可在名片的姓名下写上“领”字,另起一行顶格写上“谢”字,然后把名片装进信封寄给友人;在你赠人鲜花时可附上一张名片,对方看了名片,便明白是你的心意。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名片的功能越来越多,名片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
1.名片的格式
现代名片的规格一般为10厘米长、6厘米宽,或略小。世界各国名片规格也不统一,如我国名片的规格通常为9厘米×5.5厘米,而英国男女皆宜的名片规格为7.62厘米×5.08厘米。制作名片的材料更是多种多样,有布纹纸、白卡纸、皮纹纸以及不锈钢、黄金和光导纤维等。
名片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社交名片、职业名片、商务名片。社交名片一般只印姓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职业名片上除了姓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外,还将所在单位、职称、社会兼职等印在上面;商务名片正面内容与职业名片相同,但名片背面通常印上单位经营项目等。
名片的印制以横排为佳。名片通常选用白色、乳白色、浅蓝、黄色光面的优质卡片纸制作。其色彩切忌鲜艳、花哨,讲究淡雅、端庄。公务员与职务、职称较高的人士宜用白色,企业界人士可用黄色,营销人员可用彩色的。一般来说,名片的色彩应控制在三种颜色以内,否则显得杂乱无章。两种颜色最好。采用横写的名片时,我国习惯把单位和部门用较小号字体印在名片左上角,姓名在中间,用大一号的字体,职务或职称用小一号字体写在姓名之后;外国人习惯将姓名印在中间,职务用小号字体印在姓名下面。如同时印中外文时,则一面中文,一面外文,外文按国际惯例排列。不论是印制个人名片还是商用名片,上面列的职务都不要太多,列一两个主要职务即可,以免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假如必要,可为自己设计几种单位不同、职衔不同的名片。在公务交往中,该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目前,一般名片除印姓名和单位、职务外,还在右下角印上通信地址、电子邮箱和电话号码等以便于联系。一些企业界人士和营销人员的名片背面还印上经营范围与项目等业务信息。
2.名片的接递
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之后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的先后没有太严格的讲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出于公务和商务活动的需要,女性也可主动向男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依照座次递名片;应给对方在场的人每人一张,以免厚此薄彼。如果自己这一方人较多,则让地位较高者先向对方递送名片。因为名片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在未弄清楚对方的来历之前,不要轻易递送名片,否则不仅有失庄重,而且有可能被冒用。
参加社交活动时,宜随身带上几张名片备用。与初次见面的人相识后,出于礼貌和有意继续交往,要适时递上自己的名片。
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将名片上的字正对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递送到对方胸前,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请您收下”之类的客气话。站立递送时,上身呈15°的鞠躬状况;如果是坐着,一般应起身或欠身递送。如果互递名片,姿势同上,只是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的名片。接过对方的名片后应点头致谢,真诚地说几句诸如“幸会”之类的客气话,并认真地看一遍名片。最好能将对方的姓名、职务(称)轻声读出来,以示尊重。要妥善收好名片,可以把名片放进上衣口袋里,或放入名片夹中,也可以暂时摆在桌面上显眼的位置,注意不要在名片上放任何物品。
双方交换了名片,意味着彼此之间架起了一座交往的桥梁,但不一定就能够成为朋友。因为此时的友谊犹如一株友谊的幼苗,只有经过双方长期的共同培育,才有希望长成不怕风吹雨打的参天大树。
3.名片的保存
在社交活动中,收下对方的名片后,应放好,或放进上衣口袋,或放入名片盒。回家或回到办公室后,应将接受的名片分类收进专用名片簿。
收到的名片较多时,可按下列三种方法分类收藏,以便日后查找和使用。
(1)按字母顺序分类。外国友人名片可以按英文字母顺序或其他外国文字字母顺序排列,中国同胞的名片可以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或汉字笔画分类排列。
(2)按行业分类。例如,可以把文化界同行的名片放在一起,把企业界朋友的名片放在一起。
(3)按国别或地区分类。每一张名片犹如一张记事卡,可在名片背面记录收到名片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要在名片上乱涂乱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