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理念
膨胀土围岩支护必须适应围岩的膨胀特性。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的隧道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减轻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而容许发生一定位移的方法,二是为了控制松弛而尽可能早地控制位移的方法,即所谓的柔性结构设计和刚性结构设计,两者的设计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1)柔性结构设计理念。
① 先行导坑法,即先掘进比较长的导坑,通过位移释放一部分初始地压力,以减小扩挖时的支护变形和构件中的应力。其在概念上是通过导坑发生先行位移,结果是推迟了支护结构的设置时间,从而减轻了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地压力。
② 多重支护方法。为了确保设置多层支护后的变形有较大富余,先在掌子面设置第一层支护,而后在距掌子面后方3.0D以上的位置设置第二层支护。本方法的设计思想是虽然一次支护发生屈服,但因设置了二次支护,使地压力和支护反力得到平衡。
③ 可缩式支护方法。隧道开挖后及时施作刚性支护,可以防止围岩松弛。在隧道围岩压力增大时,采用可缩式锚杆、可缩式钢架等支护体系可使围岩产生较大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以释放部分围岩压力,从而降低支护压力,保持支护结构完整,使围岩压力与支护抗力平衡。
④ 分阶段综合控制法。本法思路是采用系统锚杆和补强锚杆对围岩进行加固,用锚杆分阶段控制围岩部分位移,同时用钢架、分层喷射混凝土支护,分层施作二次衬砌。仅仅设置一层支护,因刚性不足,难于控制位移,因此,分阶段地提高支护刚性来控制位移,使隧道趋于稳定。
(2)刚性结构设计理念。
① 大刚度支护和衬砌结构。刚性结构设计采用掌子面超前长大锚杆和周边系统长大锚杆、大型钢架和大厚度喷射混凝土支护。该方法采用刚性更大的衬砌结构来控制位移。也有在掌子面附近3m左右,浇筑仰拱,甚至模筑混凝土结构达到早期闭合的工例。
② 大范围围岩加固法。采用超前注浆或水平旋喷等预支护,深孔大范围注浆加固补强隧道周边和掌子面前方的围岩,力求在减轻支护土压的同时,使掌子面附近早期位移得到控制。
上述挤压性围岩设计理念都有一些成功工程实例,从技术、经济、工期等综合指标出发,各设计理念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刚性设计法仅在小埋深、低地应力的软岩技术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而柔性设计的先行导坑法、多重支护法、可缩式支护法和分阶段综合控制法其基本理念是相同的,都是容许围岩变形,释放地应力,减低支护压力,同时又能约束围岩松弛和过分变形,保持隧道稳定。但在技术手段上又有各自差异,在经济、工期上也有较大差距,例如:先行导坑应力释放法虽然扩挖隧道施工经济,但导坑本身施工仍然困难,增加支护工程量大;可缩式支护结构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工期较长。
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提出,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应遵循“加固围岩、预留变形、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分次支护、及早封闭、底部加强”的综合整治原则,对膨胀性围岩支护结构应按“先柔后刚、先让后顶、分层支护”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其理念是这类围岩中的隧道支护,一是要早支护、柔支护,及时成环,使围岩在控制条件下产生围岩变形;二是分层分次支护,刚度逐渐加大,在围岩发生一定变形后增加对围岩变形控制能力;三是二次衬砌施作时机适当,二次衬砌施作过早,则承受的膨胀压力大,可能被围岩膨胀压力破坏,施作过晚,变形超过预留变形量,侵占二次衬砌空间。
2.膨胀性围岩设计内容
(1)荷载的确定。
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除松动压力外,还承受膨胀压力或形变压力,工程实践表明,该种形变压力或膨胀压力较松动压力来得快且强度大。由于岩性复杂,产生压力的机理复杂,很难用适当的经验公式确定其引起的荷载变化。设计时,应先核准其工程特性,然后采用以工程类比法为主的方法,确定支护与衬砌的设计参数,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加以修改。(www.xing528.com)
(2)隧道断面形式。
膨胀性围岩中的隧道衬砌可能承受较大的膨胀压力。膨胀压力来自各个方向,隧道断面形式一般应采用圆形、椭圆形和马蹄形,仰拱应与支护衬砌等厚,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受力条件。从结构受力来看,在弱膨胀或小变形围岩中马蹄形、椭圆形和圆形断面均可采用,中膨胀或中变形围岩宜采用椭圆形断面,强膨胀或大变形围岩中应采用圆形断面。
(3)隧道支护形式与参数。
隧道支护应适应该类围岩特性:① 在不使围岩失稳条件下,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② 支护形式特征适应围岩变形;③ 支护变形时间应适应围岩变形收敛持续时间。为此,应采用复合式衬砌,二次衬砌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均应设仰拱,并及早封闭成环。
常采用的支护形式为网、锚、喷联合支护,也可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取消钢筋网)。当膨胀压力很大时,应采取辅助施工措施,如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管棚、钢支撑(格栅钢架或型钢支撑)等。在膨胀变形相对较大的地段,可采用双层初期支护,也可在初期支护内采用可缩式钢架,锚杆宜加长、加密,长短结合,以抵抗和控制大变形。必要时隧道支护可采用可缩性支护、可拆换支护与增补支护。
可缩性支护是指在围岩变形时允许支护有相当大的可缩变形,且仍能保持一定的支护强度。通常有可缩性支架或钢拱架、可压缩预制构件衬砌、留槽喷混凝土和设置缓冲层等方法。可缩式钢架是由U型钢制作,每榀钢架可设5~7个可缩接头,每个接头可缩50~100 mm。
可拆换支护是在隧道中隔一定距离设置钢架,钢架外侧设置可拆换背板。钢架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在压力下不致破坏或变形;而背板有足够的柔性,允许有较大的变形,尽可能释放变形能量。当背板将丧失承载力时,拆除背板并将侵入的围岩铲除,重新设置背板,直至围岩稳定,设置永久衬砌。
可增补支护是指视围岩变形和隧道稳定性情况,对支护进行二次或三次补强。与一般的隧道支护补强不同,它是设计预留的补强支护层,允许围岩产生更大的应力释放和变形,通过分层多次施作,实现与可缩性支护相同的控制围岩变形的目的。
在设计中可根据围岩的特点,选择上述一种或两种支护形式,然后根据结构计算结果和施工量测结果进行调整。
(4)预留变形量。
隧道开挖预留变形量应根据围岩膨胀变形量确定,应较普通围岩地段大。考虑隧道变形影响,隧道净空应根据其特性预留5~20 cm的变形量。
(5)防排水。
根据膨胀岩土遇水易膨胀、崩解的特点,隧道的施工防排水原则强调以防为主。因此在设计时应按照“以防为主,防、截、堵、排相结合”的防排水原则,采取截、排水措施,减少地表水渗入隧道,及时排出洞内积水,以防止或减少围岩遇水膨胀变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