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的爆炸反应是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高温、高压和高速度的特点。炸药的爆炸过程是爆轰波的传播过程,也是爆炸生成气体和初始做功的过程。当炸药在岩土体中爆炸时,爆炸波轰击岩面,以冲击波形式向岩体内部传播,形成动态应力场。冲击波作用时间短,能量密度很高,使炮孔周围岩石产生粉碎性破坏。爆炸气体静压和膨胀做功,有使岩石质点作远离药包中心运动的倾向,岩石受切向拉力,其强度达到岩石抗拉强度时,岩石破坏,产生径向裂隙。在爆炸结束的瞬间,随着温度下降,气体逸散,介质又为释放压缩能而回弹,从而又可能产生环向裂缝。在爆破力作用下,在偏离径向45° 的方向上还可能产生剪切裂缝(图8-2-16)。在这些裂缝的交错切割和剩余爆破力的作用下,岩石即被破碎和移位。
图8-2-16 爆炸破岩机理
注:点状装药爆破形式锥形漏斗,单孔柱状药爆破形成V形沟槽。
1.无限介质中的爆破作用
假定将药包埋置在无限介质中进行爆破,则在远离药包中心不同的位置上,其爆破作用是不相同的。爆破作用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如图8-2-17所示。
(1)压缩粉碎区。它是指半径为R1范围的区域。该区域内介质距离药包最近,受到的压力最大,故破坏最大。当介质为土壤或软岩时,压缩形成一个环形体孔腔。当介质为硬岩时,则产生粉碎区破坏,故称为压缩粉碎区。
(2)抛掷区。R1与R2之间的范围叫抛掷区。在这个区域内介质受到的爆破力虽然比压缩粉碎区小,但介质的结构仍然被破坏成碎块。炸药爆炸能量除对介质产生破坏作用外,尚有多余能量使被破坏的碎块获得运动速度,在介质处于有临空面的空间时,则在临空面方向上被抛掷出去,产生抛掷运动。
图8-2-17 爆破的内部作用
(3)破坏区。该区又叫松动区,是指R2与 R3之间的区域。爆炸能量在此区域内只能使介质破裂松动,已没有能力使碎块产生抛掷运动。
(4)震动区。R3与R4之间的范围叫爆破震动区。在此范围内,爆炸能量只能使介质发生弹性变形,不能产生破坏作用。
2.临空面与爆破漏斗
临空面又叫自由面,是指暴露在大气中的开挖面。在假定的无限介质中爆破,抛掷和松动是无法实现的。在有一个临空面存在的情况下,足够的炸药爆炸能量就会在靠近临空面一侧实现爆破抛掷,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圆锥形的爆破凹坑,称为爆破漏斗。爆破抛起的岩块,一部分落在漏斗坑之外形成爆破堆积体或飞石,另一部分回落到漏斗坑之内,掩盖了真正的破坏漏斗,形成看得见的爆破坑,叫作可见爆破漏斗,如图8-2-18所示。
爆破漏斗由以下几何要素组成:药包中心到自由面的最短距离,称为最小抵抗线(W);最小抵抗线与自由面交点到爆破漏斗边沿的距离,叫爆破漏斗半径(r);药包中心到爆破漏斗边沿的距离叫破裂半径(R);可见漏斗深度(P);压缩圈半径(R1);等。
爆破漏斗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W的比值n(n=r/W),称为爆破作用指数,这是一个描述爆破漏斗大小、爆破性质、抛掷堆积情况等因素的重要相关系数。通常把n=1的爆破称为标准抛掷爆破,其漏斗称为标准抛掷爆破漏斗;n>1的爆破称为加强抛掷爆破或扬弃爆破;0.75<n<1的爆破称为加强松动或减弱抛掷爆破;n≤0.75的爆破称为松动爆破。平坦地形的松动爆破结果,只能看到岩土破碎和隆起,并没有看见爆破漏斗。
图8-2-18 爆破漏斗(www.xing528.com)
3.柱状药包爆破特点
炮孔法爆破的装药结构,炮眼装药长度远大于横截面的直径,形成圆柱状延长药包,简称柱状药包,它是工程爆破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包。球形药包爆炸应力波的传播方向由炸药爆炸特性所确定,是以药包中心为球心成球面状向四周传播。所以,当炮孔方向垂直于临空面,即最小抵抗线与炮孔装药轴线重合时,大多数爆炸作用力的作用方向是平行于临空面指向岩体内部,即爆破作用受到岩体的挟制作用,使炮孔周围岩体压缩、变形和破碎,只有靠近孔口的少量炸药爆炸力将孔口附近部分渣石抛出。这种情况对于只有一个临空面的隧道导坑爆破,是非常不利的。
当有两个临空面时,在岩体中距一个临空面一定距离(W)且平行于该临空面钻孔,并在孔中呈柱状装入一定量(足够量)的炸药,然后引发炸药爆炸,在爆炸冲击波及爆炸生成物的高速动载作用下,一定范围内的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形成一个V形沟槽。
4.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
(1)岩体内聚力。岩体的内聚力越强,被爆破越困难;岩体的内聚力越弱,被爆破越容易。或者用岩体的阻抗来表示,要使岩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就必须要有克服岩体阻抗做功能力。
(2)临空面/约束面。岩体的临空面越少/约束面越多,被爆破越困难;反之,被爆破越容易。隧道工程爆破实践表明:在掏槽爆破中,槽口部分的岩体爆破难度最大;但它为其余部分的岩体开辟出了较多的临空面,因此后续爆破就变得比较容易。同理在分部开挖法中,超前导坑部分的爆破比较困难,其余部分的爆破就变得比较容易。
(3)断面进尺比。爆破难度与断面进尺比的关系是:在一定的围岩条件下,分部开挖断面越小或单循环掘进进尺越大,则断面进尺比(S/L)越小,围岩对被挖除岩体的挟持作用越大,爆破效率越低,效果越差。分部开挖断面越大或单循环掘进进尺越小,则断面进尺比越大,围岩对被挖除岩体的挟持作用越小,爆破效率越高,效果越好。
因此在选择开挖方法和掘进进尺时,不仅应当注意一次开挖岩体的体积大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还应当注意断面进尺比对钻眼爆破效率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5.炮眼种类和作用
隧道工程爆破一般是采用“掏槽爆破”的方法,如图8-2-19。针对隧道开挖爆破只有一个临空面的特点,为提高爆破效果,宜先在开挖断面的适当位置(一般在中央偏下部)布置几个装药量较多的炮眼,先在开挖面上炸出一个槽腔,为后续炮眼的爆破创造新的临空面,这个过程就叫作掏槽。隧道掏槽爆破中,炮眼按其所在位置、作用、布置方式和有关参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图8-2-19 掏槽爆破(单位:cm)
(1)掏槽眼,如图8-2-20中的1号炮眼。其作用是先在开挖面上炸出一个槽腔,为后续炮眼的爆破创造新的临空面。
(2)辅助眼。位于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的炮眼称为辅助眼,如图8-2-20中的2号炮眼。其作用是扩大掏槽眼炸出的槽腔,为周边眼爆破创造临空面。
(3)周边眼。沿隧道周边布置的炮眼称为周边眼,如图8-2-20中的3号、4号、5号炮眼。其作用是炸出较平整的隧道断面轮廓。按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周边眼又可分为帮眼(3号眼)、顶眼(4号眼)、底眼(5号眼)。
图8-2-20 炮眼的种类
1—掏槽眼;2—辅助眼;3—帮眼;
4—顶眼;5—底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